中西方椅子设计史: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椅子设计及其象征性(前33世纪-20世纪)

中西方椅子设计史: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椅子设计及其象征性(前33世纪-20世纪)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对椅子的内涵、象征意义、社会功用等作了系统的阐释。

内容简介

椅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坐具,是人们身体依托的日常工具,也充当着人们日常审美的对象,还是不同民族发展交融的载体之一。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西方椅子设计的发展历史,尤其是结合时代特征,对具体设计流派所要表达的理念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作者在设计理论中引入了中国古典哲学中“道”“空”“性情”等概念,指出它们对于造物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尤其是作者将中国哲学概念与西方椅子设计理念进行了对比与研究,并指出了其中的共同特征以及中国在椅子设计乃至造物设计中的交融与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农先文,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艺术学和造型艺术专业博士,现任广西艺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设计史和设计理论、艺术史和艺术理论、设计哲学和设计美学等。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各级项目若干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绪论

一、椅子的魅力

二、分 析

三、哲学

四、功能与政权

五、坐具的象征

第二章 哲学与设计

一、中西思想发展的平行性

二、中国哲学在设计中的必要性

三、关于“道”的理解

四、“道”的演变问题

五、创作和生产过程的问题

第三章 西方椅子的历史(前3200—1830)

一、最早的椅子:苏美尔的椅子

二、古埃及椅子中的动物象征性(前3200—前343)

三、亚述和波斯椅子里的植物象征性(约前3000—700)

四、希腊椅子的简化造型(前800—前146)

五、罗马帝国坐具的夸耀主义(前27—476)

六、中世纪教会椅子的舒适与不舒适(476—1453)

七、椅子和财富(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

八、风格的混合(18世纪)

九、新古典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

第四章 中国椅子的历史(前100—1900)

一、椅子出现之前(前2100—前202,夏—楚)

二、中国的第一张椅子(6世纪以前?)

三、漫长的普及时期(220—960,三国—五代十国)

四、更加“理性”的坐具(960—1368,宋—元)

五、中国椅子的发展高峰(1368—1700,明—清)

六、明式家具的演变(1644—1911,清)

第五章 西方现代主义(1830—1960)

一、米歇尔·索耐特的14号椅子

二、工艺美术运动——威廉·莫里斯

三、功能主义

四、从自然到现代主义

五、奥托·瓦格纳的椅子的简单性

六、约瑟夫·霍夫曼的椅子中的几何学

七、安东尼·高迪的生物主义设计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中西方椅子设计史: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椅子设计及其象征性(前33世纪-20世纪)是2018年由湖北长江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作者农先文。

得书感谢您对《中西方椅子设计史: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椅子设计及其象征性(前33世纪-20世纪)》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儒道情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是儒道情感哲学本论,下设三个独立章,分别探讨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注重情感的特点、儒家与道家情感哲学的义理诠释、儒道情感教育与情感实践。下篇论述儒道情感哲学的现代价值,研究了儒情与道情理论与现当代中国的人格建构及人的精神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当代哲学经典·西方哲学卷(下) 电子书
一部详细阐述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
当代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卷 电子书
20世纪的中国哲学,不同于以往依附于经学或子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它从一开始起就成为中西思想接触、碰撞和交流的产物。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电子书
本书共包括十五堂课内容,分别是:天与人、古与今、阴与阳、生与克、是与非、真与假、知与行、善与恶、义与利、德与才、和与同、治与乱、民本与任贤、礼与法、小廉与大同。
西方哲学史的本体论思考方式研究 电子书
对于西方哲学来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对哲学的理解往往取决于对哲学史的研究视角。本体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史研究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对本体无休止的追问使本体论研究不断深化,使得本体论从哲学的组成部分演变成本体论哲学范式。本体论虽然受到现代哲学的集体声讨,但这并不妨碍本体论思考方式在对“逻辑起点”的选择中发挥作用。哲学史只存在过时的答案,并不存在过时的问题,正是对看似过时的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