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为你详细讲述以儒家学说为指导的文明理论。
内容简介
本系列针对国际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中国学人提出自己的文明理论,将世界文明划分为12种文明体系。本书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重新建构起来的文明。
本书上篇讲述儒家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从继承上古和三代文明、经春秋战国产生、汉唐重建,到宋元明清突起,以及儒家文明的基本特点。中篇讲述儒家文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教育、文学艺术、伦理风俗、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等中的影响和表现。下篇则讲述儒家文明的衰微。
作者简介
作者汝信,江苏吴江人。男,中国当代美学家、哲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执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以及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世界文明大系》编委会
总序
前言
一
二
三
四
上篇 儒家文明总论
第一章 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上古文明和三代文明
一、严重的自然环境挑战
二、上古文明
三、三代文明
第二章 宗法封建等级制和礼乐文化的衰落儒学的产生和在先秦的发展
一、宗法封建等级制度的瓦解和礼坏乐崩
二、士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
三、孔子和儒学的产生
四、孟子对儒学的捍卫和发展
五、荀子对儒学的发展
六、《易传》、《中庸》的天道观和先秦儒学的完成
第三章 中国文明的重建
一、不为统治者重视的“显学”
二、焚书坑儒 ——儒学一次严重挫折
三、汉初政治家对秦灭亡原因的反思和儒家对自身的反思
四、独尊儒术 ——儒家政治思想向统治者政治观念的转化
五、士阶层的“儒”化
六、儒学向广大民众的灌输
七、在中国文明重建中儒学的决定性结构作用
第四章 前期儒家文明
一、今文经学及经学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影响
二、今文经学的神学化及与谶纬合流
三、古文经学和对神学思潮的批判
四、玄学的兴起和援道入儒
五、佛、道二教的兴盛和儒家对佛教的批判
六、以儒学为主导,以佛、道为辅翼的文化格局之形成
七、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
第五章 后期儒家文明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积贫”、“积弱”
二、政治经济改革的失败和北宋后期的思想转向
三、三纲五常的天理化和程朱理学
四、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之确立及其对儒家文明的影响
五、阳明心学及其思想解放作用
六、基督教的传入和儒家文明对西方科学的受容
七、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
第六章 儒家文明的基本特点
一、天论、天人之学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
二、人学和人际关系特点
三、“内在超越”和对宗教的批判与容纳
中篇 儒家文明各领域
第七章 政治
一、温和的君主专制政体
二、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
三、官僚制和文官政治
四、官吏的选举 ——举荐和科举
五、《春秋》决狱和法律的儒家化
六、人治主义政治
七、王朝更迭和不变之道
第八章 经济
一、重农主义和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
二、“制民之产”和“限民名田”
三、地主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
四、手工业和商业
五、城市和市民
六、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市民反抗君主专制统治的斗争
六、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市民反抗君主专制统治的斗争
第九章 教育
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教育的普及
二、学校制度
三、教育内容和方法
四、教育的目的
第十章 文学艺术
一、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念
二、文学
三、音乐
四、绘画
五、建筑
第十一章 伦理风俗
一、天理良心 ——道德的超越性根据
二、后天的道德修养
三、三纲五常和道德规范
四、孝悌观念和家庭伦理
五、忠君爱国观念
六、成仁取义和气节
七、礼俗
第十二章 宗教信仰
一、尊天敬祖观念和坛庙祭祀制度
二、神化和祭祀异常人物
三、民间的万物有灵论观念和破淫祀
四、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
一、儒家文明形成前的中国科学技术成就
二、儒家的自然观和科技思想
三、一度辉煌的中国科学技术
四、儒家文明晚期科技发展相对缓慢及其原因
下篇 儒家文明的衰微
第十四章 后期儒家文明发展的停滞和相对落后
一、十四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二、儒家文明的停滞
三、停滞的原因
四、鸦片战争 ——儒家文明相对落后的暴露
五、保持儒家文明原样 只引进科技之尝试的失败
第十五章 整合社会的失败
一、康、梁变法 ——儒家权威的最后资源
二、洪宪帝制 ——传统权威的滥用
三、乡村建设 ——现代儒家的尝试及其失败
第十六章 教育理想的失落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与科举制的废除
二、传统书院的现代命运
第十七章 孔子和儒家的近代命运
一、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
二、命运多舛的儒家传统
结语 批判与继承
儒家文明是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汝信。
得书感谢您对《儒家文明》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