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延明文化三论

方延明文化三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精选方延明已发表的40余篇文章。

内容简介

方延明教授从事学术研究工作40年,著述颇丰。本书精选其已发表的40余篇文章,结集出版,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闻实务与新闻理论研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主要是儒家文化;三是数学文化研究。全书以“文化”贯穿始终,相互关照,文理渗透,说理透晰。

作者简介

作者方延明,1951年生,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教授。长期从事新闻实务工作,对新闻理论、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邓小平理论等问题有深入研究,被学界誉为我国新闻文化研究领域两位开拓者之一。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报纸评论170余篇,有9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个人专著、主编著作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志趣使然 一路走来(自序)——我的学术研究40年

我与新闻文化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我与数学文化

学者的人文素养

第一部分 论新闻文化

从“人、信息、价值整合”看新闻文化

新闻文化的社会性

新闻文化的功能

信息文化的整合性功能

价值认同与人的实现

价值意识构建下的信息文化的特性

新闻文化的学科观——兼谈新闻文化的定义、框架结构及特征

关于“新闻文化”的定义

关于新闻文化的框架结构

关于新闻文化的特征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变与不变

一、关于六个不变

二、关于六个转变

传播文化的发展观检讨——兼论我国传播文化的发展战略问题

一、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论,是西方近代传播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阶段中的代表性思想

二、西方近代传播文化中的三种代表思想近年来对我国传播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在确立传播文化的发展观时,不可忽视以对话与发展为典型特征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点,不可忽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四、我国传播文化的发展观要坚持和平与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是生产力、坚持参与建立全球传媒新秩序的思想方针

政治文明建设与公众舆论监督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公众舆论的理解

三、媒体之于公众舆论的地位与责任

四、怎样发挥好媒介舆论监督在公众舆论中的作用

媒体与政府形象的关系研究

塑造政府形象: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借助媒体塑造形象

媒介如何塑造政府形象

解读新闻文化的价值观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新闻传媒的功能、使命与作用

新闻传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传媒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任务

把新闻宣传作为一种领导工作方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新闻传媒在公共领域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今天,我们应培养造就什么样的新闻人才

中国的新闻教育机构是多了还是少了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新闻实践技能的培养

培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忠诚战士

搭建开放的育人体系

建立有效的实践模式

新闻文化的数学观

理论新闻学学科体系论纲

一、概念体系

二、方法论体系

三、价值体系

四、效果评价体系

今天,我们应构建什么样的媒介文化

新闻文化的学科观检讨

一、对新闻学概念的理解

二、新闻学学科体系的建构

三、新闻文化的价值体系

四、新闻文化的政治学意义

五、受众选择性需求

六、结语

新闻学是一门“间性”学科

新闻文学化与文学新闻化的异化现象研究

一、关于新闻的文学化倾向

二、关于文学的新闻化倾向

三、两种异化现象之原委

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观的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实用主义实践观的原则分歧

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观在当下我国新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媒介传播中的悖论问题

悖论之一:事实价值与消费价值

悖论之二:新闻真实与虚拟世界

悖论之三: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悖论之四:使用价值和身份价值

悖论之五:新闻自由与国家意识

当代中国传媒的价值取向研究

一、宣传与新闻

二、主体(传者)与客体(受众)

三、计划与市场

四、媒体的公共性转向

论新闻舆论的新境界

当下我国媒介环境

新闻舆论新境界架构的设想

中国共产党90年新闻思想自觉与新闻实践新境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走出了一条起承转合的探索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中的六次主要新闻思想自觉

三、以舆论监督、信息公开和建构舆论引导新格局为抓手的新闻实践新境界

什么样的作品、怎样才能获得中国新闻奖

获奖作品的“四个意识”

获奖作品的着眼点

获奖作品的内容如何体现

非均衡条件下的中国藏语媒体发展问题研究

一、目前藏区新闻传媒的非均衡问题

二、破解难题要有大宣传,大格局,大智慧

三、建立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舆论引导体系

创新中国新闻学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

第二部分 论中国传统文化

试谈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思想民主性源流之我见

大同思想

敬德重民

主富民,反苛政

贤人政治

施教于民

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源流管见

渊源及其形成

大同思想对后世影响的三条基线

简单的结论

从方法论看孔子“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

孔子与“君子”

“君子”的本来涵义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

“君子”之于后世

“郑声”非《诗经》郑风辨

一、“郑声”与“雅乐”之区别

二、孔子无“淫诗”概念

孔子思想的四个来源和四个组成部分

一、源于民本主义的“仁”的思想

二、源于宗法制的“礼”的思想

三、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四、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关于我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兼谈中国文化的第四次重构问题

关于文化范畴的界定

文化“国际化”大势所趋

文化重构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文化重构应坚持的诸多原则

扬弃传统文化

文化比较研究要立足近现代

文化研究的结合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六个转变

一、从人伦为本转变为知识为本

二、从民本意识转变到民主意识

三、从重视人生功名主义转变为重视物质功利主义

四、从坐而论道转变到参与社会现实

五、从重视群体价值转变到重视个人价值

六、从保守型文化转变为开放型文化

近年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情况述评

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原则和方法

中西文化上的宏观差异

别于内外的中西人文主义

异于伦理与科学的中西价值观

异于集体义务与个人权利的理想人格

基于社会、自然、人的认识论差异

关于封闭性问题

中西文化比较展望

一点讨论

我国文化现代化的未来趋势

一、文化现代化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二、文化现代化的几个趋势

三、超越 借鉴 转换 重构

孔子和孔子思想的“境界观”

一、理想境界

二、方法境界

三、人格境界

中国古代吏治思想之检讨

尊重人才 举贤使能

忠君保民 尽职尽责

赏罚分明 兴利除弊

从谏如流 舆论监督

廉洁奉公 节操自爱

第三部分 论数学文化

关于数学文化的学术思考

一、数学文化的学科观

二、数学文化的哲学观

三、数学文化的社会观

四、数学文化的美学观

五、数学文化的创新观

六、结语

我为什么要写《数学文化》

数学是什么

万物皆数说

符号说

哲学说

科学说

逻辑说

集合说

结构说

模型说

工具说

直觉说

精神说

审美说

活动说

艺术说

简单的总结

数学文化的学科体系

一、数学文化的“元”概念

二、数学文化的“三元结构”

三、数学文化的外延性

附录:主要学术成果、获奖情况

后记

方延明文化三论是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方延明。

得书感谢您对《方延明文化三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大论瓶颈 电子书
本书从一个经济学者、一个教育专家、一个13岁孩子父亲的视角,以事件为线索,以案列为载体,以“突破发展瓶颈、成就辉煌人生”为主题,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人生规划、企业发展、城市运营、国家战略等丰富内容。
外语功夫论 电子书
本书用系统论的观点在对外语地位、功夫理念、相关量、职场应用、表达运用等诸方面加以阐释的同时,对于外语教育、功夫修炼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道德自觉论 电子书
本书以中国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为根基,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基点,旨在增强当代中国的道德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彰显道德自觉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社会文明论 电子书
以人性、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文明演进为主线,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社会文明问题。
写作另论 电子书
写作是比较特殊的学科,很多知识点,学生因为个性不同理解接受不同。整齐划一的共性知识和套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收效并不理想。本教材的出发点,即尝试弥补类似的缺陷,立足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写作的精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套路并运用。本教材是作者实践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延伸,重在通过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达到写作时流畅输出的目的,并引用了一些写作实例向学生详解,能快速提升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并进而辅助学生的写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