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羽:一个边汉社会的组织、仪式与认同

瑞羽:一个边汉社会的组织、仪式与认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提出的“边汉社会”概念,延伸了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的地域空间和学术空间。

内容简介

在东南和华南单姓村发展出来的宗族乡村理论解释不了杂姓村。为此,作者提出了“封闭的宗族”和“跨界的会社”概念,用以讨论宗族与社会的关系,并质疑了弗里德曼“杂姓村一定会发展为单姓村”的预想。

对仪式的讨论其新意大体有几点:象征主义不具备普遍的解释力;仪式性食物所表现出来的“无餐桌礼仪”并非文明与野蛮的标识;仪式竞争的感官表达,强调了动物的主体性位置;在感官人类学论域,“参与观察”法已显露出其局限性,“参与多感知”法便应运而生;“异姓祖先崇拜”因物质的连带而成立;文化除了物质性一面外,还有虚空性一面;本土概念儒家“经权”思想的运用,显示了作者“以中国解释中国”的努力和实验。边疆地区的汉与非汉各民族,皆以中华民族作为自己的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

作者石峰,人类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特聘专家,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副会长,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汉人社会、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水利社会、象征人类学等。出版专著和译著7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导论

一 边汉社会

二 头发、凤凰与身份

三 黔中屯堡文化的宏观形象

四 “族—会”型汉人乡村社会

五 本书的架构

第一章 文化的组织(一):封闭的宗族

一 文化的组织

二 继嗣群

三 汉人亲属研究

四 杂姓村

五 纸上祠堂

六 并置的关系与组织

七 小结

第二章 文化的组织(二):跨界的会社

一 文献回顾

二 祭祀组织“汪公会”

三 从联盟到裂变:反思祭祀圈和信仰圈理论

四 性别组织“佛头会”

五 年龄组织“老协会”

六 互助组织“炸会”

七 小结

第三章 墓碑、扶箕与祖先身份

一 扶箕

二 道德教诲

三 强的“以言行事”

四 个体主义抑或集体主义?

五 作为仪式语言的箕仙诗

六 小结

第四章 神圣性共餐与混合的食物

一 共餐

二 命名与位置

三 起源

四 社会抹平机制

五 包含与排斥

六 作为集体的隐喻

七 小结

第五章 仪式竞争的感官表达

一 文化与气味

二 鸡屎、假想的气味与仪式竞争

三 从“参与观察”到“参与多感知”

四 小结

第六章 物、祖先及其社会意蕴

一 秘传的技艺

二 “带子老祖”鲍大千

三 扩大的祖先

(一)祖先与财产

(二)整合与裂变

(三)祖先与神灵

四 小结

第七章 物质性与虚空性

一 神灵的物质性

二 神灵的虚空性

三 田野验证

(一)物质性

(二)虚空性

四 小结

第八章 祭品的“经权”逻辑

一 献给祖先的猪:白转黑

二 面团与泥团

三 经与权:反经学的经学

四 经学能解释汉人社会吗?

五 小结

第九章 灌溉与地方支配模式

一 从“精英一元论”到“精英多元论”:简要回顾

二 关中“渠绅”:暴力、强人与象征资本

三 鲍屯“汪公会”:无灌溉纠纷、轮值与集体权威

四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瑞羽:一个边汉社会的组织、仪式与认同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石峰。

得书感谢您对《瑞羽:一个边汉社会的组织、仪式与认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电子书
本书系知名理论工作者“弘文”研读新时代新思想新方略的最新成果,全书以十二篇各自独立而又深度契合的时政总论文章组成,通篇立意恢弘、视野宏阔,主题鲜明、论述精当,系统梳理之下不乏精彩之论,通俗解读之余彰显深厚学养,平实落笔之处突出问题导向,是当前“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以来
社会领域的公民互信与组织构成:提升合法性和应责力的过程 电子书
作者提出了公民互信与社会组织合法性和应责力的关系问题,对于我们加快社会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西藏的语言与社会 电子书
以当今的西藏为实例来考察语言与社会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是一部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个案研究报告。
理想主义与现实改造:一项关于社会公益组织的个案研究与反思 电子书
从本书中可获得一些关于中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社会建设运动等等目前社会学界热点问题的启示。
“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 电子书
这是一部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新史学作品,通过考证“她”字从诞生到地位确立的历史,探讨了语言文字与社会文化之间紧密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