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无光集(六合丛书)

无声无光集(六合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启真馆·六合丛书之一,张晖的一部中国文史随笔。

内容简介

《无声无光集》分四辑。第一辑写唐诗宋词中的掌故,如唐朝酒价、南明秘史、姜白石的爱情、元缜的梦。第二辑谈近代学者的处事与治学,如怎样理解 黄侃、俞平伯的淑世情怀。第三辑是评论文字,如书院的知识生产与清代人文图景、唐诗的传承等。最后一辑为作者对陈国球、吴庚舜、徐公持三位先生的访谈,以谈代论,识见透脱。

作者博学丰瞻,文笔雅洁,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张晖,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辑

一 中国的“诗史”传统

二 唐诗中的酒价

三 元稹的梦

四 姜白石的爱情

五 “商略”创造的情境

六 诗歌中的南明秘史

第二辑

七 我们怎样理解黄侃

八 俞平伯的淑世情怀

九 徘佪在文化与政治之间——汪伪时期词人龙榆生的活动

公开合作:加入汪政权

暗中反抗:策反郝鹏举

留守南京:一个文化立场

结语:徘佪在文化与政治之间

十 怀念高华老师

第三辑

十一 唐诗的传承

十二 慢慢经典化的《中国文学批评》

十三 从《陈维崧集》看清代别集整理

十四 评周绚隆《陈维崧年谱》

十五 跋陈璧君钞本《双照楼诗词稿》

十六 文章之道与思想表达

十七 书院的知识生产与清代人文图景

十八 且把金针度与人——读《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

十九 学界别裁——读胡文辉《现代学林点将录》

第四辑

二十 文学的力量——陈国球先生访谈录

二一 步入文学所,就是步入实现理想之路——吴庚舜先生访谈录

一、我的家世和教育情况

二、文学所忆旧

三、编纂文学史和其他科研成果

二二 徐公持先生访谈录

一、我与文学所

二、治学体会点滴

三、关于文学所“所风”之我见

四、其他

无声无光集(六合丛书)是2013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晖。

得书感谢您对《无声无光集(六合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韩哲仙学术经验集 电子书
丁甘仁系一代名医大家,又为现代中医教育的奠基人,近现代中医名家大多出自其门下,继而形成丁氏学派。韩哲仙为丁氏学派传人,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上海著名肝病大师。本书上篇介绍韩哲仙生平史略,中篇讲述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验方,下篇选述经典医案、医论。本书可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海派中医研究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陈存仁学术经验集 电子书
陈存仁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名医,师从姚公鹤、章太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49年后赴香港行医。本书上篇介绍陈存仁生平史略,中篇讲述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验方,下篇选述经典医案、医论。本书共分为四部分,上篇“生平史略”主要讲述陈存仁的生平、陈氏一脉的传承和流派人物事迹;中篇“学术钩玄”,从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用药特色与验方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陈氏的学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秦伯未学术经验集 电子书
秦伯未为中医学家,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本书上篇介绍秦伯未生平史略,中篇讲述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验方,下篇选述经典医案、医论。丁泽周(字甘仁)先生,顺潮流而动,于19世纪80年代来沪寻求发展。丁家三世从医,先生承家业,学医于江苏武进孟河镇,初学于纡塘马绍成,继则师承一代宗师马培之,并时与族兄丁溪松问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章次公学术经验集 电子书
王羲明主编的《章次公学术经验集(精)》是上海市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海派中医传承流派研究基地”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海派中医流派复兴、加快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弘扬、传承章次公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缅怀其丰功伟绩,通过多方搜集,我们将章次公生平传略、主要学术思想、临证经验、论药物特色、说验方效能、讲诸家医案精华、述自家医案经验,以及中医教育、人文艺术、流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张伯臾学术经验集 电子书
上篇“生平史略”,简介全国名老中医张伯臾教授的业医生平,并以伯臾先生缅怀业师丁甘仁的撰文展示早年幸列丁师门墙对其名医之路的重要影响。中篇“学术钩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部分收录的既有伯臾先生亲笔撰文回顾涉医以来学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等,亦有其弟子(及承业幼子)历年随师(父)学习的经验总结,以及对伯臾先生点滴口述整理后的文案,基本皆成文于先生生前并获首肯,其中不乏精湛脉案佐证。验方汇录部分所录不多,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