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反映和记录《中华思想通史》项目研究进展,展示项目参与人员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思想通史﹥项目实施方案》和编委会统一部署,编委会办公室组织出版《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以每年一届的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为基础,每年出版1集。

作者简介

编者《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编委会。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编委会

高扬唯物史观旗帜,创建中华思想史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派(代序)

一 创建中华思想史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派须高扬唯物史观的伟大旗帜

二 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挖掘中华思想的精华和核心基因

三 创建中华思想史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派是弘扬唯物史观的重要举措

从社会史到思想史:侯外庐早期思想史研究的视野与特色

一 侯外庐早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

(一)《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研究范围与基本方法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研究

(三)中国古代文明与古代国家政治研究

(四)古代道德起源、先王思想及变法运动研究

二 侯外庐早年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

(一)《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的结构与时间跨度

(二)《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的几大学术关节点

结语

是谁在主宰社会的治乱兴衰

一 神、天、天命

二 人事

弘扬红色文化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

一 历史虚无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二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任重道远

三 弘扬红色文化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途径

《老子》生成论的两条序列

前言

一 “生”与“成”是并重的两个序列

二 “德”的生成论与“玄德”

三 “德”的生成论与“自生”

余论

商周之变与从帝向天帝同一性转变的缘由

一 商周至上神的演变:从帝到天帝同一性

二 “天”本乃姬姓族最大的图腾和宗神

三 从“帝令”到“天命”的扩展及其天道观的升华

从簋铭浅谈西周王朝三有司的任用

胡安国《春秋传》的复仇说

一 臣子于君父有讨贼复仇之义

二 仇者无时焉可通

三 能与仇战,虽败亦荣

四 易世不仇

结语

谢灵运与《辨宗论》

一 谢灵运与“顿悟”说

二 谢灵运之恃才傲物

三 《辨宗论》的哲学意义

《应正论》与唐代前期的严刑思想

余论

围绕着王阳明从祀孔庙所发生的思想论争

一 初议从祀孔庙

二 再议从祀孔庙

三 三议从祀孔庙

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对“列国经验”的借鉴

一 “他者”视域:民族复兴话语的外来元素

二 亡国史鉴:警示国人的清醒剂

三 兴国经验:民族复兴的教科书

四 模式探寻:学习西方、回归东方与“第三种文明”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理论思考

一 什么是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

二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助力和阻力

三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特点

思想分歧与道路选择:重新认识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论战”

一 认识分歧:浑朴的趋向还是科学的学说

二 重心转向:开发富力还是宣传主义

三 开发实业: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四 思想分野:基尔特社会主义还是科学社会主义

五 客观评判:论战双方的交互影响

世界经济的“新常态”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一 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新常态”和“新中性”“新平庸”

二 学术界热议的“中国经济新常态”

三 中国领导人和官方媒体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权威阐释

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一 马克思主义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科学内涵

二 马克思主义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社会要求

三 马克思主义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四 马克思主义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明的共产党人的要求

五 马克思主义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正确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演变的反思与展望

一 五四以前中国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努力及其不成功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个向度及其不均衡

三 积极推动两种文化的差异融合及双重转化

三种不同话语体系中的“民粹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的“民粹主义”

二 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民粹主义”

三 中国当前右翼话语体系中的“民粹主义”

东晋政教关系论战的起因、性质和影响

一 东晋之前沙门与王者的关系

二 东晋对沙门致敬王者问题的时代答案

三 东晋沙门致敬王者论战的本质和影响

道教心性学的发轫与道教世界的形成

一 内视与内观

二 内神与内景

(一)内神

(二)内景

三 心学与内教

文殊信仰发展的主脉

一 印度文殊信仰发展的两条主脉

(一)从佛弟子到诸佛之师

(二)从代表般若智慧到代表整体佛教智慧

二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两条主脉

(一)知行关系与“三圣圆融”

(二)文殊道场与佛教圣地

佛、道心性论比较研究

一 佛、道思想的心性概念

(一)印度佛教的“心”概念

(二)中国本土哲学的“心”概念

二 关于性的概念

(一)印度佛典中的性与界

(二)中国儒、道两家思想的“性”

(三)印度佛教的心性

三 意识论还是心性论

基督徒与佛教的“罪”与“救赎”

一 基督宗教和佛教罪与救赎观的比较

(一)基督宗教的罪与救赎

(二)佛教的罪与救赎

二 基督宗教的原罪和佛教的罪观

(一)人神之间不可僭越的界限

(二)人生而有罪

(三)罪的发出者、承担者的差异

(四)罪的起因不同

(五)教主与救主

结语

汉代诸子“文道”观的思想内涵与文艺认识

一 “文道合一”与汉代诸子文艺思想的来源

二 “道”贵于“文”与“文道分离”的文艺动机

三 “六艺同道”及其政教功能的辩证认识

余论

有关唐前文献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 从口传文献到写本文献

(一)早期文献传播的复杂背景

(二)早期文献传播的理论问题

(三)早期文献传播的想象问题

(四)早期文献传播的各种可能

二 从钞本文献到定本文献

(一)从竹简到纸张

(二)著述藏书之风

(三)学术的转型

三 从定本文献到经典文献

四 研究钞本时代经典文献的基本途径

(一)文献整理是基础

(二)理论探索是目标

(三)中西方学者学术方法的异同

(四)文本细读是途径

毛泽东与桐城派

一 寝馈于桐城之学

二 得之于桐城者

结语

命题重释、价值重估与知识重构

一 古典文艺思想研究的当代视域

二 古典文艺思想命题的当代阐释

三 古典文艺思想体系的当代建构

四 古典文艺思想理论的当代自觉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题与导向

编后记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编委会 编者。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