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者通过分析桑干河流域细石器文化的流布、桑干河人的迁徙路径及其独特的文化现象,提出桑干河流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假说。
内容简介
本书约20万字,通过石器(化石),解读“东方人类”(桑干河人)的生存、生活、演变和发展历程,通过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的流布,寻找桑干河人的迁徙路径,进而搜寻“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圈”的时空范围以及其对人类进化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作者通过具体的研究,提出人类不仅是从非洲走出去的,也是从亚洲的桑干河流域走出去的;忘记了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就是忘记了人类自己;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过度地开发和索取,最终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
作者简介
作者赵忠格,作家、教授、文化学者,多年潜心研究中国桑干河流域早期人类的活动、生存与进化状况及中国古代货币史,著有《神州古钱币》《古钱钞文存》《华夏制币考》《北魏平城文化》《回望平城》《大同历史研究》《鲜卑拓跋部族的文明嬗变》等。曾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大同奔小康 转型是希望》,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散文及学术性文章。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桑干河概况
引言
第一节 桑干河
第二节 桑干河水系
第三节 桑干河的形成
第四节 流域内气候及趋势
结语
第二章 桑干河人
引言
第一节 先从人类的起源谈起
第二节 我国的早期人类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
第四节 泥河湾遗址群
第五节 同沟共畔的许家窑人
第六节 早期人类的大同组群
第七节 朔州组群及峙峪人
第八节 北京人和新洞人
第九节 山顶洞人
第十节 河套人
结语
第三章 桑干河文化(上)
引言
第一节 较为熟练的打(石)片技术
第二节 北京人的精致的石器难与相匹
第三节 石球——“飞石索”上的弹丸
第四节 峙峪人射出了人类“第一箭”
第五节 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第六节 虎头梁楔形石核工艺
第七节 于家沟的磨制尖状器
结语
第四章 桑干河文化(下)
引言
第一节 那时候这里的人们已经从事农作并驯养家畜
第二节 粟的故乡在这里
第三节 桑干河流域进入农作社会的时间
第四节 桑干河流域的蒙昧社会
第五节 与其他石器制造场的比较
第六节 一个重大的历史命题
第七节 桑干河流域农业起源地的历史定位
结语
第五章 小石器是细石器文化的基础和母体
引言
第一节 小石器和小石器文化
第二节 小石器文化的历史分期
第三节 桑干河流域小石器文化的特征
第四节 小石器是细石器文化的基础和主体
结语
第六章 桑干河流域以外的石器文化
引言
第一节 我国地域内的石器文化
第二节 其他各大洲的石器文化
结语
第七章 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圈
引言
第一节 从桑干河到叶尼塞河
第二节 河套一带是(小)细石器文化向西北方向传播的“中继站”
第三节 北京人文化是“桑干河文化树”的主干
第四节 许家窑原始棱柱状石核与东亚、东北亚的石器文化传统
第五节 峙峪的扇形石核与美洲石器
第六节 虎头梁楔形石核
第七节 北美的细石器文化源自桑干河流域的(小)细石器传统
第八节 基因疾病也可破解“谜团”
结语
第八章 黄种人的形成
引言
第一节 人种及黄种人
第二节 黄种人的分布及体征
第三节 黄种人的形成
第四节 现代黄种人形成的时空范围
第五节 桑干河人是黄种人最初形成的主体
结语
第九章 新石器时代话陶器
引言
第一节 桑干河流域的古陶分布
第二节 桑干河流域有中国最早的陶器遗存
第三节 两种不同文化的陶器共存说明了什么
第四节 “北方古文化”最初源自桑干河流域
第五节 桑干河流域陶艺流向的推断
结语
第十章 五帝时代传说多
引言
第一节 三皇五帝
第二节 涿鹿之战
第三节 阪泉之战
第四节 黄陵何在
第五节 胜迹何处
第六节 帝喾故国
第七节 舜禹传说
结语
第十一章 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上)
引言
第一节 人类最早从树上走下来的地方之一
第二节 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的演进过程
第三节 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具有草原文化的属性
第四节 桑干河流域(小)细石器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通
第十二章 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下)
引言
第一节 有关“西来说”
第二节 “长城以外说”
第三节 “中原中心论”
第四节 “满天星斗说”
第五节 “桑干河流域论”
第六节 不可忘记的(小)细石器文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表
后记
史前时代的桑干河流域是20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赵忠格。
得书感谢您对《史前时代的桑干河流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