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第二版)

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第二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作者说:我们从未正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不能逃避,更不能以晚清情结取代理性观察。

内容简介

本书从晚清的涉外人物谈起,重新梳理了晚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并由此对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外关系进行论述,希望中国能真正地“走出晚清,走向全球化”。

全书史料翔实,论说犀利,无论是对这段历史有独特情怀的读者,抑或研究此领域的学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启发和认识。

作者简介

作者李扬帆,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拥有湘西人的血性与湖湘学人的理性,长期致力于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有《邓小平外交》及《走出晚清》等著作。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匆匆脚步中呼吁驻足回眸,为中国的外交思想注入更多的理性和智慧。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再版代序 走出晚清后的随想:一个“明朝遗民”的精神穿越

被误读的顾亭林

被“偷窃”的大明历史

似是而非的“闭关锁国”和西方的被边缘化

海洋明朝:大明的真实地位

开放的胸襟:大明对去屈辱化历史叙述的精神价值

被误读的清初

第一版序

上篇

第一章 勇气与遗憾:林则徐禁烟与近代中外关系的起始

第一节 勇于任事

第二节 林则徐禁烟的背景和动机

第三节 林则徐禁烟的措施

第四节 另一个角度:英国决定开战的理由和线索

第五节 林则徐之被革职

第六节 鸦片战争没能真正打开中国的大门

第二章 用地图打开帝国的视野:魏源

第一节 没有做多大的官,却做了大学问

第二节 从经世致用到“师夷长技以制夷”:从危机中走向世界的魏源

第三节 从《圣武记》和《道光洋艘征抚记》看魏源的爱国御侮主张和鸦片战争观

第四节 从《海国图志》看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第五节 《海国图志》对中国及日本的影响

第三章 给外交以空间:徐继畬

第一节 宦海沉浮

第二节 与此土为安危

第三节 遭受冷遇的巨著

第四节 被误解的对外主张:神光寺事件和晚年徐继畬

第四章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曾国藩从自我人格的完善到儒家思想的国际化

第一节 书生曾国藩

第二节 大帅曾国藩

第三节 洋务倡导者曾国藩

第四节 对外关系中的“忠、信、笃、敬”:儒家伦理的国际化

第五节 天津教案对错之辨:“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第六节 选送幼童出洋留学:遗憾的结局

第五章 海防与塞防并重:左宗棠的对外活动和主张

第一节 “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第二节 确立海防观念,创建福州(马尾)船政局

第三节 西北边疆危机

第四节 左宗棠和“海防与塞防之争”

第五节 湖湘子弟满天山

第六节 主战与“诎以求伸”

第六章 超前认识带来的悲剧:郭嵩焘及其对外思考

第一节 力劝曾、左出山的人

第二节 从“谢罪”大臣到首任驻外公使

第三节 郭嵩焘所受之攻讦及其“罪状”

第四节 郭嵩焘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思想

第七章 近代化的困境:千古变局中的李鸿章外交

第一节 李鸿章之兴衰

第二节 李鸿章外交的困境:中西外交观念的差异及李鸿章内在的压力

第三节 李鸿章的时代感

第四节 李鸿章的国家观念和开放的思维

第五节 李鸿章的现实主义外交(1870—1894)

第六节 对李鸿章的评价

第八章 外交毕竟还是一个更好的武器:曾纪泽的外交

第一节 大器晚成

第二节 曾纪泽的知识构成和思想倾向

第三节 两宫召对,准备出使

第四节 考察西方民情风俗,尊崇独特的中华文明

第五节 伊犁交涉,虎口索食

第六节 中法交涉,无力回天

第九章 热衷洋务的亲王:恭亲王奕訢

第一节 绸缪宫府,定乱绥疆

第二节 从竞争皇位失败到留守北京议和

第三节 创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第四节 开展近代外交,走向世界:代价及成果

第五节 为御外侮,支持创办海军

第六节 坎坷的一生,苍凉的晚年

第十章 仇外与媚外之间:慈禧

第一节 太后的政治生涯

第二节 慈禧的身世之谜

第三节 辛酉政变:慈禧登上历史舞台的决定性步骤

第四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慈禧:玩弄平衡技巧

第五节 从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慈禧对内政外交的激烈态度

第六节 为时已晚的“新政”

第七节 如何评价慈禧?

下篇

第十一章 从两个世界的碰撞到西方的入侵

第一节 引言

第一节 天下观念的历史考证

第二节 朝贡体制

第三节 天下观念的影响

第十二章 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近代中国研究的模式问题

第二节 以夷变夏:满洲身份认同的演变及其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

第三节 明末遗民身份的迷失与重新认同

第四节 郑氏集团的身份迷失与重新认同

第五节 南明身份的迷失:信仰和王朝利益瓦解了传统统治者的身份

第六节 朝贡身份认同的瓦解:朝鲜和日本对明清易代的反应

第十三章 身份认同: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与中韩关系

第一节 韩国历史叙述的选择性:历史悲情主义

第二节 身份认同的争论

第十四章 漠视的代价:甲午摊牌以前中国对日关系的症结

第一节 日本对朝贡体制的冲击

第二节 晚清日本对中国的清醒认识

第三节 结语:似是而非的高调日本观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第二版)是201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扬帆。

得书感谢您对《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历史的观念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了古今中西主要的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上编为“中国历史观念”,共4章,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的历史观念,从先秦神意历史观一直到严复、章太炎的历史进化论;下编“西方历史观念”,共分12章,论述了西方的主要历史观念,从希罗多德的历史思考直到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史,人类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反过来,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也促进了文明的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在系统考察晚清国粹派崛起的历史机缘及其新学知识系统的基础上,对国粹派的文化思想,包括文化观、史学思想、伦理思想、经学思想,作具体深入的研究。
晚清文化史(修订版) 电子书
本书为“中国历代文化史书系”之一种,讲述了清代的文化史。书中对清代的文化全景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介绍,特别展示了晚清文化从传统向现代、从闭塞到走向世界的转折,体现了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内容翔实,史料丰富,研究深入,值得广大历史研究者参考和阅读。
白银与战争:晚清战时财政运筹研究 电子书
本书将晚清战时财政协济行动与非财政问题研究的相结合,近真呈现晚清战时财政制度制演变脉络。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电子书
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对中国古代史学观念的产生发展做了详细论述,对史学观念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