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市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主办的集刊,本书是第一期。
内容简介
《法律与伦理》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主办的集刊。本书为第一期,集中于法律中如何融入伦理道德要素。因为与现代性观念相伴的现代法治观念,强调个体权利的不可侵犯。但同时,权利话语的极端化会导致巨大的负面效应,责任话语的缺失将导致整个社会变成陌生人的疆域。因而,法律的自治不应该仅仅是对实在法的片面追求和机械贯彻,要保持法律的品质和精神,必须融入伦理道德的要素。一种适切的法律自治应是在注重实在法范畴的同时,对伦理道德给予适度的吸纳。
作者简介
编者侯欣一,男,1960年出生于辽宁锦西。曾就读于两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3年)和法学博士学位(2006年)。先后任教于西北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从事中国法律史学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共产党法律史和中同近现代司法制度史两个领域具有一定造诣,代表作《从司法为民到人民司法: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研究》《创制、运行及变异:民国时期西安地方法院研究》《百年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人与事》等,现任天津财经大学近现代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辑委员会
试刊词
法治与德治研究
从何种意义上理解法治文明
引论
一 何为法治文明
二 法治文明价值寻问的重心
三 法治文明所内涵的德治内容
法治中国建设中司法职业伦理的谦抑面向
一 谦抑面向的实践基点:转型社会司法与立法的良性互动
二 谦抑面向的常态逻辑:转型社会司法场域的开放与规制
三 谦抑面向的智识依赖:转型社会司法职业共同体的主体自觉
依法规范德化社会建设
一 法治的价值依据与运行方式
二 法律体系对价值目标的传导方式
三 现代法律体系与道德规范的分工
四 放弃对道德工具主义的迷思
法律与人性
法治视域下先秦儒家伦理的价值与困境
引言
一 仁、义、礼伦理体系
二 儒家伦理与日常人生
三 先秦儒家伦理面对的困境
结语
人的独特性及其法律保障
一 人的独特性法律保障的学理证成
二 人的独特性的法律承载
三 人的独特性法律保障的阻力与困境
四 人的多样性的法律保障的路径选择
五 结语
依法治善抑或法治慈善?
一 何为慈善及慈善行为
二 慈善何以进入法律
三 慈善法如何为:从依法治善到法治慈善
结语
中国人传统的孝信仰及其重构
一 首先要明确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 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
三 孝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四 中国人信仰孝的重要意义
五 中国人对孝信仰的危机及其原因
六 中国人孝信仰的重新构建
自然法专题
柏拉图的法理论
法的功能
立法理论
司法和行政制度
契约和财产
商品买卖
刑法典的注解
律师
结论
权利研究
从婚检制度看知情权与隐私权的保护与平衡
引言
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检制度的变迁
二 婚检中的隐私权保护
三 婚检中知情权的保护
四 婚检制度下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
五 利益平衡下婚检制度的重构
人格权之法定权利属性证成研究
一 自然法理论下的人格权自然权利属性
二 刺破人格权之自然权利面纱
三 人格权双重本质的否认
结语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之国家尊重义务
一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国家尊重义务的逻辑解析
二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国家尊重义务的涵括
三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国家尊重义务的层级定位
部门视点
法学方法论视角下在线短租契约的法律定性
一 作为共享经济的创新商业模式
二 概念思维下短租契约定性的困境
三 类型思维下短租契约的法律定性
四 动态均衡的类型化界定方法
五 结论
罗马法中占有、所有权变动与正当原因的关系
一 引言
二 罗马法中占有与所有权的关系
三 所有权变动上的让渡与正当原因
案例教学如何嵌入学术思维
一 案情介绍
二 归纳问题
三 分析问题
四 展开辩论
五 反观实践
六 延伸思考
域外法苑
全球化与刑罚结构
一 导言
二 全球化研究中的“进程转向”
三 全球挑战与地方应对:以后现代为例
四 文化敏感性及其沉积
五 制度特点
六 国家具体制度的全球化?
七 结论:刑罚制度全球化之比较研究中的“进程转向”
人物访谈
“无王期”时代的中国法理学
跨域对话
法律、道德与社会:法治所涉诸议题
议题(一)
议题(二)
议题(三)
法律与伦理(第1期)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侯欣一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法律与伦理(第1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