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生存: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学文库)

媒介化生存: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学文库)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沉浸传播理论进行现实检验以及发展深化。

内容简介

2012年,作者提出“沉浸传播”的概念,并试图对其进行理论建构。近几年,作者一直在探索“沉浸传播”从理论进入现实的路径,同时再反过来,从现实反观理论。

无纸化办工、无现金购物、无边界沟通……我们生活的世界在发生着巨变,沉浸传播与VR+、AR+的发展,沉浸传播现象无处不在,不断地验证着沉浸理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媒介究竟是什么?人工智能会带来什么?人类未来的生存是什么样的?

就这些问题,传统的媒介本体论、媒介价值观、媒介时空观的回答,已不能尽然解释当前这些问题。

本书试图以沉浸传播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这也是沉浸传播模式面临的一次现实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沉浸传播理论。

作者简介

作者李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

旅居美国十余年,从事全球新闻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曾在纽约大学艺术学院讲学,曾任美国时代华纳有线栏目总制片人兼主持人、美国华尔街股票屋传媒集团财经专栏评论员、《人民日报》记者和编辑,沁人心彩传媒创始人。美国国家电视最高奖“艾美奖”学院奖得主。

主要研究领域为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是全球范围内最早进行沉浸传播研究的学者之一,在所著《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中提出“沉浸传播”“泛众传播”“第三媒介时代”“沉浸人”等核心概念及沉浸传播的理论观点,广为学术界关注和引用。作者建构的“沉浸传播”理论已被运用于传媒及其他社会实践,包括国家传播战略、公共外交、文化产业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重新认识媒介和世界

第一节 虚拟与现实全面融合的逻辑颠覆

一、“人造世界”成真:媒介不只反映世界,而且画出“真实”世界

二、虚拟世界的核心是时间:可自定义的“虚拟时间”

三、人工智能疯长:逼近人类生存核心

第二节 新传播技术让世界沉浸

一、速度不断提升,直至颠覆受众体验达到彻底沉浸

二、功能组合进化,直至媒介属性发生根本性变革

三、形态循环演变,直至全新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出现

第三节 沉浸传播形塑及解释的世界

一、沉浸科技是虚拟现实的推手

二、沉浸的极致——沉浸传播中的“沉浸”

三、“沉浸传播”将人类带向何方

第二章 “无”是最高境界,也是完全沉浸的起点

第一节 “无”是进入完全沉浸的阈值

一、终端无形:如空气般存在

二、操纵无影:智能网络是如来手心

三、我亦无形:“我”即环境

四、无定规:随性而生,远不止一种可能

五、无边界:穿越一切

第二节 失去的是边界,得到的是全世界

一、以智能的名义,占据一切空间

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沉浸社交

三、“多屏”到“无屏”,“有”到“无”,方为拥有

第三章 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节 沉浸技术催生的全新形态

一、媒介与媒介技术

二、媒介的内涵和外延在现实中被拓展

第二节 媒介概念的演变及多元定义模式

一、媒介被定义为技术性的存在

二、以媒介本体与人的关系来定义媒介

三、以媒介时代来定义媒介群组

第三节 沉浸媒介作为新类别产生的原因及分类依据

一、从传播技术看:代表第三媒介时代的主流媒介

二、从传播时空与路径看:时空均衡,网络状无边界

三、从传播方式及效果看:沉浸是过程,也是结果

四、从人与媒介的关系看:泛众、体验、共享、共创

第四节 沉浸媒介对媒介概念的再定义

一、一切都是媒介,人是媒介的延伸

二、不再有“媒介内”与“媒介外”

三、不再有“社交媒介”,所有媒介都让你沉浸社交

第五节 新概念的验证:沉浸媒介的主要代表及特征

一、VR/AR:具有沉浸媒介的最明显表征

二、浸媒体:沉浸媒介的一种具象化

三、泛在直播:未来沉浸人生的预演舞台

四、代入式媒介:“我”与“虚拟我”的沉浸

五、人工智能——“沉浸人”:人与媒介互相沉浸,人内传播终极回归

第六节 媒介时代、媒介与相应媒体对照表

第四章 整体性:沉浸传播是个开放的自足系统

第一节 沉浸时代的中枢神经:沉浸社会是媒介的主动延伸

一、媒介作为社会的中枢功能,人和社会均是媒介的延伸

二、沉浸传播的开放自足机制

三、媒介不再是传递,而是整合

第二节 沉浸传播的消融聚合力:社会的整合

一、生存领域的整合

二、游戏规则的整合

三、价值观念的整合

四、文化仪式的整合

第五章 沉浸的泛众传播:传播是共同创造

第一节 泛众是“我”,也是“我们”

一、独立个体的“重新部落化”

二、沉浸的“积极又被动的用户”

三、作为时代分水岭的泛众传播

第二节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

一、以每个个人为中心

二、“我”即世界

三、所有人为所有人服务

第三节 想象的共同体:共享共创的“无国界”媒介权力

一、体验的价值在于分享:基于社交场域体验的想象共同体

二、协同共享+高效合作:“跨界”“跨国”概念的式微

三、观虎还是打虎:泛众直播中的“道德恐慌”和规则再造

四、泛众谣言:一个增强版的虚假信息生发及自我修正机制

第六章 沉浸新闻模式:无界时空的全民狂欢

第一节 新闻即体验,所见即所发生:沉浸新闻的总体特征

一、记录与创造同时进行,传播与接受过程相互沉浸

二、感性与主观占据要位,人性与个性相互沉浸

三、信息制作与社交定位彼此渗透,虚拟与现实相互沉浸

四、产品与工具合二为一,新闻与娱乐相互沉浸

五、新闻“即时”传播,“虚拟时间”取代“媒介时间”

第二节 自媒体人、打赏者与吃瓜群众的泛众生产与泛众传播:沉浸新闻主体的特征

一、帮你打仗的,不一定是你雇的兵

二、围观,也是生产力

第三节 机器人为你特供,大数据支撑专属定位:沉浸新闻的内容及形态模式

一、信息形态:物理与虚拟叠加,信息呈现简短精准

二、语言形态:回归口语时代,生动易传播

三、数据形态:信息由用户自我选择加载,AR标题引人入胜

四、视觉形态:动态画面感、全景式视频一览无余

五、全媒介形态:从多屏到无屏,优化图文音视频组合

六、背景形态:随手点击跳转,虚拟与物理无缝对接

第七章 虚拟时间:媒介对历史和未来的时空再造

第一节 AR建构的沉浸时空

一、虚拟空间无处不在:没有边界的进化空间

二、虚拟时间无时不在:对过去空间的记忆与再造

三、虚拟时空互为彼此

第二节 虚拟时间:时间以人为中心的回归

一、沉浸感:虚拟时间的本质和内在参照物

二、实时性:永远即时,虚拟时间的非线性和非单向

三、自定义性:听不到滴答声,虚拟时间随你的血液奔流跳跃

四、符号性:从“艺术时间”到“虚拟时间”新形态

第三节 媒介赋权:重新认知媒介时空

一、媒介时空的理论演进

二、媒介与时空的互相界定

三、从“媒介时间”到“虚拟时间”

第四节 虚拟时间从本质上改变了媒介本体及媒介功能

一、媒介的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媒介还是介质吗?

二、“摄影师”变“画家”——媒介不只记录,共同创造是其生存之本

三、对历史的记忆变成对历史的再造,时序性常识不再合理

四、历史与未来也能融合互换——再造的历史变成了未来

第八章 沉浸广告模式:大数据时代的逻辑颠覆与概念重构

第一节 沉浸广告产生的技术及社会基础

一、沉浸技术使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消融虚拟与物理世界的边界

二、生活空间的沉浸资讯模式正在成为主流传播形态

三、用户主动参与,广告“自然”打造集体潜意识梦幻

第二节 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沉浸广告:重新定义广告

一、重新定义广告的空间:虚拟空间随心所动,无限无界无形

二、重新定义广告的时间:虚拟时间等你激活,永远即时

三、重新定义广告的形态:一个程序无数化身,包括人本身

四、重新定义广告的用户:下达指令的是泛众,不是乌合之众

第三节 共创共享,激活生效:沉浸广告的基本特征

一、即时激活性:广告是程序,执行了才完整

二、隐形的生产:广告是集结号,粉丝也是产消者

三、共创共享:泛众推销,人人拥有信息权和话语权

第四节 沉浸广告的体验式消费:你来了,我才绽放

一、广告因人而生,因人而异

二、广告因时而生,时时不同

三、广告与人相依相生,用户体验成就广告的生命

第五节 建构流动的神话

一、占据一切时空,散发邀约的芳香

二、安静技术打造的“自然”

三、天下独此一份

四、基于共创共享的动态广告仪式

五、结语

第九章 沉浸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

第一节 媒介与生存发展理论

第二节 泛在时代沉浸传播的偏向是“人”

第三节 沉浸人的生存特征:移动互联网传播偏向的维度

一、拟像与真身的合一:打通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边界

二、美化的“遥在自我”:现实时空成了虚拟时空的反射和印证

三、信息与人相互依存:个性与共性的妥协

四、技术与人体的合一:推进人的进化

第四节 沉浸人所偏向的文明形态

一、知识的创造与传递从殿堂回归人间,社会话语权发生更替

二、远距社会的形成,文化权力的边界重新定义

三、文明不再是对领土的争夺,而是对人的争夺

第十章 “媒介化生存”和“化媒介生存”:人—智能人—沉浸人

第一节 媒介即数据,媒介化生存首先是数据化生存

一、从“量化生活”到“量化自我”:一切都是算法

二、介体远不只是中介:自动学习和深度学习

第二节 沉浸人:人与数据彻底沉浸

一、当媒体只传递数据,不再传递信息

二、沉浸是一种主观体验,还是算法?

三、将计算机上传到生命中:人被“算法”化、去生物化

四、“把它关掉?!那是他!”——人的外在信息和内在信息

第三节 “人”的重新定义:是“他/她”,“它”,还是……

一、“取样”出一个“量化自我”

二、“他/她”与“它”:谁是谁的介质?

三、大同世界:人与技术共同进化,人与媒介彻底沉浸

第四节 生存,重新被定义

一、人生是一场泛在直播,每个人都是虚拟主持人

二、沉浸改变认知及创造方式,人类文明的新共通语言

三、沉浸化生存:你别无选择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媒介化生存: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学文库)是201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沁。

得书感谢您对《媒介化生存: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学文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计算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沿着计算发展的历史.介绍计算理论的模型及其在软硬件方面的实践成果。计算理论的模型主要包含递归可计算函数、λ演算、图灵机以及波斯特系统。其次,介绍了受图灵机模型影响而产生的冯·诺依曼模型,以及该模型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组成等。最后,介绍了计算模型对软件系统的影响,包括程序设计方法、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本书可以作为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想了解计算技术背景、发展过程、理论基础、
新媒体新闻写作、编辑与传播 电子书
本书涵盖新媒体新闻写作、编辑与传播,助力从业者专业成长。
媒介批评:理论方法 电子书
作为大众传播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媒介批评”研究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本书内容以便有益于我国媒介批评理论研究与教学及实践的良性发展。
文化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先生文学研究近六十年的精品力作。
儿童视角与儿童的视角: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首次对“儿童视角”与“儿童的视角”新理论进行描述,并将其与儿童早期教育实践紧密相连。本书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构成了“儿童视角”,以及这与儿童自身的视角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