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沉浸传播理论进行现实检验以及发展深化。
内容简介
2012年,作者提出“沉浸传播”的概念,并试图对其进行理论建构。近几年,作者一直在探索“沉浸传播”从理论进入现实的路径,同时再反过来,从现实反观理论。
无纸化办工、无现金购物、无边界沟通……我们生活的世界在发生着巨变,沉浸传播与VR+、AR+的发展,沉浸传播现象无处不在,不断地验证着沉浸理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媒介究竟是什么?人工智能会带来什么?人类未来的生存是什么样的?
就这些问题,传统的媒介本体论、媒介价值观、媒介时空观的回答,已不能尽然解释当前这些问题。
本书试图以沉浸传播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这也是沉浸传播模式面临的一次现实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沉浸传播理论。
作者简介
作者李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
旅居美国十余年,从事全球新闻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曾在纽约大学艺术学院讲学,曾任美国时代华纳有线栏目总制片人兼主持人、美国华尔街股票屋传媒集团财经专栏评论员、《人民日报》记者和编辑,沁人心彩传媒创始人。美国国家电视最高奖“艾美奖”学院奖得主。
主要研究领域为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是全球范围内最早进行沉浸传播研究的学者之一,在所著《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中提出“沉浸传播”“泛众传播”“第三媒介时代”“沉浸人”等核心概念及沉浸传播的理论观点,广为学术界关注和引用。作者建构的“沉浸传播”理论已被运用于传媒及其他社会实践,包括国家传播战略、公共外交、文化产业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
前言
第一章 重新认识媒介和世界
第一节 虚拟与现实全面融合的逻辑颠覆
一、“人造世界”成真:媒介不只反映世界,而且画出“真实”世界
二、虚拟世界的核心是时间:可自定义的“虚拟时间”
三、人工智能疯长:逼近人类生存核心
第二节 新传播技术让世界沉浸
一、速度不断提升,直至颠覆受众体验达到彻底沉浸
二、功能组合进化,直至媒介属性发生根本性变革
三、形态循环演变,直至全新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出现
第三节 沉浸传播形塑及解释的世界
一、沉浸科技是虚拟现实的推手
二、沉浸的极致——沉浸传播中的“沉浸”
三、“沉浸传播”将人类带向何方
第二章 “无”是最高境界,也是完全沉浸的起点
第一节 “无”是进入完全沉浸的阈值
一、终端无形:如空气般存在
二、操纵无影:智能网络是如来手心
三、我亦无形:“我”即环境
四、无定规:随性而生,远不止一种可能
五、无边界:穿越一切
第二节 失去的是边界,得到的是全世界
一、以智能的名义,占据一切空间
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沉浸社交
三、“多屏”到“无屏”,“有”到“无”,方为拥有
第三章 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节 沉浸技术催生的全新形态
一、媒介与媒介技术
二、媒介的内涵和外延在现实中被拓展
第二节 媒介概念的演变及多元定义模式
一、媒介被定义为技术性的存在
二、以媒介本体与人的关系来定义媒介
三、以媒介时代来定义媒介群组
第三节 沉浸媒介作为新类别产生的原因及分类依据
一、从传播技术看:代表第三媒介时代的主流媒介
二、从传播时空与路径看:时空均衡,网络状无边界
三、从传播方式及效果看:沉浸是过程,也是结果
四、从人与媒介的关系看:泛众、体验、共享、共创
第四节 沉浸媒介对媒介概念的再定义
一、一切都是媒介,人是媒介的延伸
二、不再有“媒介内”与“媒介外”
三、不再有“社交媒介”,所有媒介都让你沉浸社交
第五节 新概念的验证:沉浸媒介的主要代表及特征
一、VR/AR:具有沉浸媒介的最明显表征
二、浸媒体:沉浸媒介的一种具象化
三、泛在直播:未来沉浸人生的预演舞台
四、代入式媒介:“我”与“虚拟我”的沉浸
五、人工智能——“沉浸人”:人与媒介互相沉浸,人内传播终极回归
第六节 媒介时代、媒介与相应媒体对照表
第四章 整体性:沉浸传播是个开放的自足系统
第一节 沉浸时代的中枢神经:沉浸社会是媒介的主动延伸
一、媒介作为社会的中枢功能,人和社会均是媒介的延伸
二、沉浸传播的开放自足机制
三、媒介不再是传递,而是整合
第二节 沉浸传播的消融聚合力:社会的整合
一、生存领域的整合
二、游戏规则的整合
三、价值观念的整合
四、文化仪式的整合
第五章 沉浸的泛众传播:传播是共同创造
第一节 泛众是“我”,也是“我们”
一、独立个体的“重新部落化”
二、沉浸的“积极又被动的用户”
三、作为时代分水岭的泛众传播
第二节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
一、以每个个人为中心
二、“我”即世界
三、所有人为所有人服务
第三节 想象的共同体:共享共创的“无国界”媒介权力
一、体验的价值在于分享:基于社交场域体验的想象共同体
二、协同共享+高效合作:“跨界”“跨国”概念的式微
三、观虎还是打虎:泛众直播中的“道德恐慌”和规则再造
四、泛众谣言:一个增强版的虚假信息生发及自我修正机制
第六章 沉浸新闻模式:无界时空的全民狂欢
第一节 新闻即体验,所见即所发生:沉浸新闻的总体特征
一、记录与创造同时进行,传播与接受过程相互沉浸
二、感性与主观占据要位,人性与个性相互沉浸
三、信息制作与社交定位彼此渗透,虚拟与现实相互沉浸
四、产品与工具合二为一,新闻与娱乐相互沉浸
五、新闻“即时”传播,“虚拟时间”取代“媒介时间”
第二节 自媒体人、打赏者与吃瓜群众的泛众生产与泛众传播:沉浸新闻主体的特征
一、帮你打仗的,不一定是你雇的兵
二、围观,也是生产力
第三节 机器人为你特供,大数据支撑专属定位:沉浸新闻的内容及形态模式
一、信息形态:物理与虚拟叠加,信息呈现简短精准
二、语言形态:回归口语时代,生动易传播
三、数据形态:信息由用户自我选择加载,AR标题引人入胜
四、视觉形态:动态画面感、全景式视频一览无余
五、全媒介形态:从多屏到无屏,优化图文音视频组合
六、背景形态:随手点击跳转,虚拟与物理无缝对接
第七章 虚拟时间:媒介对历史和未来的时空再造
第一节 AR建构的沉浸时空
一、虚拟空间无处不在:没有边界的进化空间
二、虚拟时间无时不在:对过去空间的记忆与再造
三、虚拟时空互为彼此
第二节 虚拟时间:时间以人为中心的回归
一、沉浸感:虚拟时间的本质和内在参照物
二、实时性:永远即时,虚拟时间的非线性和非单向
三、自定义性:听不到滴答声,虚拟时间随你的血液奔流跳跃
四、符号性:从“艺术时间”到“虚拟时间”新形态
第三节 媒介赋权:重新认知媒介时空
一、媒介时空的理论演进
二、媒介与时空的互相界定
三、从“媒介时间”到“虚拟时间”
第四节 虚拟时间从本质上改变了媒介本体及媒介功能
一、媒介的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媒介还是介质吗?
二、“摄影师”变“画家”——媒介不只记录,共同创造是其生存之本
三、对历史的记忆变成对历史的再造,时序性常识不再合理
四、历史与未来也能融合互换——再造的历史变成了未来
第八章 沉浸广告模式:大数据时代的逻辑颠覆与概念重构
第一节 沉浸广告产生的技术及社会基础
一、沉浸技术使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消融虚拟与物理世界的边界
二、生活空间的沉浸资讯模式正在成为主流传播形态
三、用户主动参与,广告“自然”打造集体潜意识梦幻
第二节 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沉浸广告:重新定义广告
一、重新定义广告的空间:虚拟空间随心所动,无限无界无形
二、重新定义广告的时间:虚拟时间等你激活,永远即时
三、重新定义广告的形态:一个程序无数化身,包括人本身
四、重新定义广告的用户:下达指令的是泛众,不是乌合之众
第三节 共创共享,激活生效:沉浸广告的基本特征
一、即时激活性:广告是程序,执行了才完整
二、隐形的生产:广告是集结号,粉丝也是产消者
三、共创共享:泛众推销,人人拥有信息权和话语权
第四节 沉浸广告的体验式消费:你来了,我才绽放
一、广告因人而生,因人而异
二、广告因时而生,时时不同
三、广告与人相依相生,用户体验成就广告的生命
第五节 建构流动的神话
一、占据一切时空,散发邀约的芳香
二、安静技术打造的“自然”
三、天下独此一份
四、基于共创共享的动态广告仪式
五、结语
第九章 沉浸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
第一节 媒介与生存发展理论
第二节 泛在时代沉浸传播的偏向是“人”
第三节 沉浸人的生存特征:移动互联网传播偏向的维度
一、拟像与真身的合一:打通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边界
二、美化的“遥在自我”:现实时空成了虚拟时空的反射和印证
三、信息与人相互依存:个性与共性的妥协
四、技术与人体的合一:推进人的进化
第四节 沉浸人所偏向的文明形态
一、知识的创造与传递从殿堂回归人间,社会话语权发生更替
二、远距社会的形成,文化权力的边界重新定义
三、文明不再是对领土的争夺,而是对人的争夺
第十章 “媒介化生存”和“化媒介生存”:人—智能人—沉浸人
第一节 媒介即数据,媒介化生存首先是数据化生存
一、从“量化生活”到“量化自我”:一切都是算法
二、介体远不只是中介:自动学习和深度学习
第二节 沉浸人:人与数据彻底沉浸
一、当媒体只传递数据,不再传递信息
二、沉浸是一种主观体验,还是算法?
三、将计算机上传到生命中:人被“算法”化、去生物化
四、“把它关掉?!那是他!”——人的外在信息和内在信息
第三节 “人”的重新定义:是“他/她”,“它”,还是……
一、“取样”出一个“量化自我”
二、“他/她”与“它”:谁是谁的介质?
三、大同世界:人与技术共同进化,人与媒介彻底沉浸
第四节 生存,重新被定义
一、人生是一场泛在直播,每个人都是虚拟主持人
二、沉浸改变认知及创造方式,人类文明的新共通语言
三、沉浸化生存:你别无选择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媒介化生存: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学文库)是201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沁。
得书感谢您对《媒介化生存: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学文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