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大塊20週年經典紀念版)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大塊20週年經典紀念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台北學」的濫觴,近二十年來無同類書能出其右。

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二十郎噹歲時的劃時代集體創作。

新版特別加贈姚瑞中2016最新長卷畫作《週休八日圖》(本書五位作者亦入畫)。

新版同時收錄塵封二十年、見證「驚天地泣鬼神」製作過程之列印版email bootleg。

大塊20週年新版,回復最原初書封設計(底色為擬克萊因藍)

2000年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2011年獲選北市圖「台北之書」(非文學類)

台北不是東京,台北不是紐約,台北不是巴黎,台北不是倫敦

——台北就是台北!

「閱讀城市、書寫台北」的里程碑之作。

五個創意與才華無限的年輕人,令整個華文世界為之注目!

1996年,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都還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和當時甫創立的大塊出版社合作,開始了這本耗時兩年的怪書製作。當時鮮少大開本全彩圖文書,也少見多角度的城市書寫;台北的咖啡館尚未氾濫,也還不是文青和創意市集的聚集地。在台北出生長大的五人,用「『出清存貨才能告別青春期』的瘋狂態度,挑戰當時出版環境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採用幾近毀滅友誼的吐槽批鬥」(黃威融語),花費一年多完成了這本以現在眼光來看、實為雜誌主題特刊的奇書。書出版後叫好叫座,創新與創意在整個華文閱讀圈都引起注目和討論,甚至出現其他城市的仿效致敬之作。

近二十年後,若要論「台北學」或研究「台北文化地理」,本書依舊是數一數二的必讀首選。即使放到現在,也少有如此野心勃勃且紮實龐雜的書籍可勘比擬。全書介紹的一百個生存理由畫分為九個面向:怪店、戀物、經典、偏方、土味、嬉味、逃逸、夢想、個人。許多因歲月而生的變化:如「中正廟」已換了匾額、行天宮再不准燒香、Tower Records結束多年、誠品的商場美食已凌駕書店⋯⋯書中的描寫如今成了對昔時台北的鄉愁,也記錄下台北城市史的變遷。至於雞蛋糕和車輪餅在台北街頭依然隨處可見,鴨肉扁和公園號都還在營業,算命仙仍是市民的心理醫師,公園甩手老人也從來不減,你也還是可以去行天宮收驚⋯⋯許多在台北生存的理由數十年來未曾稍變。

「真正的生活從來不在他方,台北就是台北。」

作者简介

馬世芳

一九七一年夏生於台北。寫作者、廣播人、music543.com站長。

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記憶與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筆端飽蘸情感,念舊傷逝之餘,也能引領讀者側身歷史後臺,懷想曾經滄海的激情與幻滅,於同代人中獨樹一幟。

父親是作家亮軒、母親是廣播人陶曉清,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歲開始做廣播,在「兒童的音樂世界」說故事。十五歲因為一捲披頭精選輯迷上老搖滾,並夢想以文字和音樂為生。大學時代一面主編《台大人文報》、一面在中廣青春網引介經典搖滾樂,當年節目迭有聽眾逐集錄下,珍藏迄今。畢業前夕和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雖是學生作品,選題製作卻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視為樂史重要文獻。

一九九五年退伍,編纂《永遠的未央歌:校園民歌20年紀念冊》,亦成為研究台灣流行音樂的必讀參考書。廿七歲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

(展开全部)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大塊20週年經典紀念版)是2016年由大塊文化出版,作者馬世芳。

得书感谢您对《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大塊20週年經典紀念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城市社会学评论(第1辑) 电子书
《城市社会学评论》是以当代中国和世界城市问题为研究对象,面向国内外学术界的社会科学类中文刊物。
港台风格家居 电子书
《港台风格家居》精选近50个香港、台湾优秀设计师的样板间设计案例,每个案例都是展示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的样板房设计作品。这些作品户型多样,且有着明显的主题思路和风格。通过这批作品,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设计体验。
赢在平台:解锁工业互联网的动力密码 电子书
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我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抓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亟须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内涵、技术、产业,特别是平台赋能作用与路径等问题深入研究,总结提炼各行各业在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方面的经验模式。本书在此背景上集中创作。
台湾历史研究(第3辑) 电子书
本书登载了自古迄今台湾历史研究领域原创性的优秀学术成果。
绿色城镇化战略: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一方面尝试探究城镇化对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城镇化环境效应的机理模型,另一方面就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战略进行了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