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三卷)》阐述了宋明时期对儒家经典的认识。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卷本《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第三卷,主要内容包括宋明经学、宋初经学、理学化经学,深入浅出地,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以及“宋明经学”的发展情况等。
作者简介
作者姜广辉,师承侯外庐、邱汉生先生,先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已出版著作有《颜李学派》(1987)、《中国文化传统简论》(合著,1989)、《理学与中国文化》(1994)、《走出理学》(1997)、《义理与考据》(2010)、《麓山雅集》(2012)、《易经讲演录》(2013),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全四卷六册,2010)、《郭店楚简研究》(1999)、《郭店简与儒学研究》(2000)、《经学今诠》初编至五编(2000-2010)等。《中国经学思想史》于2013年获第四届中华图书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三卷 分撰人
第三卷分撰情况
宋明经学
第四十七章 锐意革新的宋明经学
一 宋学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其学术走向
二 理学化经学在宋学中的位置
三 理学化经学的解释学特点
四 宋明时期经学的主要成绩——名家名著述要
宋初经学
第四十八章 从钦定经学到自由讲学
一 引言:唐宋时期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
二 唐至宋初钦定经学的颁行及其流弊
三 对汉唐传注之学的批评与“整体推翻”
四 宋代的书院制度与自由讲学
第四十九章 范仲淹与庆历学风
一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二 庆历新政与复兴儒学
第五十章 庆历之际的易学
一 庆历时期学者的重《易》风尚
二 范仲淹崇尚“刚健”的易学思想
三 欧阳修《易童子问》的理性怀疑精神
四 胡瑗开以儒理说《易》之宗
第五十一章 刘牧的河图洛书之学
一 刘牧的活动年代
二 刘牧学派之《河图》、《洛书》
三 “刘、邵之争”学术公案以及刘牧所受贬抑
四 刘牧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十二章 孙复与《春秋尊王发微》
一 宋代的春秋学研究
二 孙复与其《春秋尊王发微》
三 孙复春秋学的几个特点
第五十三章 刘敞的经学新解与庆历新经学
一 刘敞春秋学及其对啖、赵、陆之说的继承与拓展
二 刘敞春秋学的特色
三 《七经小传》的经学新说及其对宋代经学的影响
第五十四章 王安石“通经致用”的经学理念
一 王安石的学行与荆公新学派
二 通经致用:复归原始儒家的经学原典精神
三 荆公新学与熙丰新政
四 荆公新学对于宋代经学的影响
第五十五章 在经典与政治之间
一 王安石的“先王”意识及其古典理想主义
二 王安石变法的《周礼》诠释学依据
第五十六章 苏氏蜀学“情”本论的经学思想
一 苏氏蜀学的经学成就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二 苏氏经学的“驳杂”学风
三 苏氏蜀学的天道性命之学
理学化经学
第五十七章 宋明理学与经学的关系
一 对于“道学”、“理学”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 宋明理学是经学演变的合逻辑产物
三 宋儒经典诠释的理学化特征
第五十八章 走向理学的经典诠释
一 “寻孔、颜乐处”:参禅悟道式的解经径路
二 “理一分殊”: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存在原理
三 “格物致知”:开出知识论向度的新学脉
四 “存理灭欲”:儒家经典的内在精神
第五十九章 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的经学思想
一 《太极图说》的经学思想
二 《通书》的经学思想
三 周敦颐经学思想的宋学精神
第六十章 “道学”思潮与经学革新
一 “道学”思潮的兴起及其与经学的关系
二 “经以载道”与“道贵自得”
三 “天理”论的建立与以“理”解经
四 《伊川易传》义理易学的学术成就
第六十一章 二程的四书学思想
一 北宋心性之学的发展与四书学的形成
二 二程对“四书”的尊崇与表章
三 二程四书学的成就与治学特点
四 “四书”与二程理学体系的建构
第六十二章 张载哲学化的经学思想体系
一 学术历程与平生志抱
二 经学思想特色
三 天、道、性、心的哲学体系
四 《西铭》:基于宇宙根源论的伦理原则
五 礼学思想
第六十三章 邵雍的先天数学
一 邵雍先天数学及其特征
二 “先天图”及卦爻数
三 邵雍的“加一倍法”与“二进制”的一致性
第六十四章 胡安国《春秋传》的议论开合精神
一 志在匡时,借《春秋》以发宏论
二 明天人有响应之理而不任天
三 民为本,君为重
四 治国先正其心
五 向往“天下为公”之世
第六十五章 朱震集大成的象数易学
一 易象说
二 图书之学
三 “太极”说
四 朱震易学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第六十六章 《诚斋易传》的历史与意义的世界
一 杨万里的生平及其《诚斋易传》的特点
二 引史证经——意义世界的展示
三 “易之道,天理而已”——关于意义世界的学说
四 人的自我完善与心本体
第六十七章 太极本体论与占学方法论的统一
一 少年治王弼《易》
二 《太极解义》之太极本体论
三 占学方法之内涵以及程、朱易学之关系
四 《周易本义》九图修定时间及其在朱熹易学中的地位
五 朱熹新道统论之形成及其与易学的关系
第六十八章 理学化经学的典范
一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意义
二 “天命”的肯定
三 内心的追问
四 “天理”的建立
五 理欲的对立
第六十九章 经典崇拜与道德自觉
一 否《毛序》与用《毛序》
二 以“史”解《诗》与以“理”解《诗》
三 否定“美刺”说
四 提出“淫诗”说
第七十章 以“理”诠礼化礼成俗
一 朱熹对三《礼》文本及汉唐礼学著述的议论和评价
二 朱子礼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及其展开
三 《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及其礼学价值
四 朱子《家礼》的礼学价值、传播和历史影响
第七十一章 蔡沉推求古圣心法的尚书学
一 树立与维护道统、正统
二 “建用皇极”
三 存天理,维护世道人心
四 宇宙论的神秘主义气息
五 《书集传》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第七十二章 陆九渊“六经注我”的生命实践诠释学
一 “六经注我”的思想逻辑
二 “六经注我”的思想意义
第七十三章 杨简《杨氏易传》:心学解经的代表作
一 重视“顿悟”
二 以《易》为写心之书
三 “人心即易道”的心学理论体系
第七十四章 修身之道与治国之道
一 真德秀的《大学衍义》
二 邱濬的《大学衍义补》
第七十五章 吴澄对《礼记》的改编
一 关于《礼记》来源与分类编辑的学术史背景
二 吴澄对《礼记》的重新编辑
三 如何评价吴澄对《礼记》的改编
第七十六章 赵汸的春秋学
一 “鲁史书法”与“圣人书法”
二 总结《春秋》要义
三 对公羊学的肯定
第七十七章 王阳明的经学诠释思想
一 融化于个体生命中的经典——以“龙场悟道”前后王阳明“玩《易》”为例
二 《五经臆说》、《大学古本旁释》与《大学问》——王阳明的经学著述考论
三 经学即道学即心学——以《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为代表的王阳明经学诠释思想
第七十八章 明代经学之翘楚
一 生平遭遇
二 向宋学发难
三 走向考据学
四 治学方法及其得失
五 余论
第七十九章 梅鷟《尚书考异》考辨方法的检讨
一 梅鷟、梅鹗与《尚书考异》的关系
二 对历史文献中关于《古文尚书》记载真实性的再审查
三 “先汉真孔安国之伪书”与“东晋假孔安国之伪书”
四 辨“孔安国《尚书序》”之伪
五 认为《古文尚书》为伪作的一些有力证据
六 附论:关于“古文科斗书”的解读
第八十章 卓然独立的解经者
一 经之分类、次序与价值
二 “一多相贯,深造者泯薪火”
三 《性故》与《一贯问答》
四 《易余》和《周易图象几表》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三卷)是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姜广辉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三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