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专家学者、监狱工作者、研讨综述,全面探索监狱研究,值得推荐。
内容简介
《矫正与康复》选编的文章,既有出自院校的专家学者之手,也有监狱实务工作者亲自动笔撰写的,也有本院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些习作,同时附录了一篇研讨会综述。这些论文涉及内容广泛,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对实践的最新探索,还有对监狱历史的追溯,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多样性、丰富性、时代性和创新性。我们相信,《矫正与康复》对于提升监狱学研究水准,并更好地服务于上海乃至全国的监狱理论研究和监狱工作实践,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简介
严励(闫立),男,1954年3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98年、2002年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被聘为副研究员,1992年被聘为研究员,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警察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信访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监狱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法国巴黎第二大学访问教授,上海市委党校客座教授。
近年来,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在《中国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荣获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青年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三等奖(2009年);上海市育才奖(2004年);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6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严励(阎立),男,1954年3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98年、2002年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分获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被聘为副研究员,1992年被聘为研究员,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警察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信访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监狱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巴黎第二大学访问教授。
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荣获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青年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三等奖(2009年);上海市育才奖(2004年);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6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严励,男,法学博士、律师。现任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刑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上海警察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信访学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学、刑事政策学、刑法学。主讲中国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犯罪学等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课程。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撰写论文120余篇。自“六五”以来,已负责完成10余项国家、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上海市育才奖(2004年)。$$$$$严励,男,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刑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刑法研究会副总干事、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主要著作有:《刑法案例教程》、《犯罪文化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学》等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严励男,法学博士、律师。现任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刑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上海警察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信访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学、刑事政策学、刑法学。主讲中国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犯罪学等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课程。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撰写论文120余篇。自“六五”以来,已负责完成10余项国家、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上海市育才奖(2004年)。$$$$$严$$$$$励(阎立),男,1954年3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98年、2002年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分获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被聘为副研究员,1992年被聘为研究员,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预防犯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矫正与康复——上海市南汇监狱的实践与探索》编委会名单
前 言
第一篇 刑罚执行与改革
中国现代监禁文化之初步研究
一、中国监禁文化内涵的界定
(一)监禁文化的定义
(二)监禁文化的特征
(三)监禁文化的组成
二、中国现代监禁文化的目的和评判标准
(一)监禁文化的目的
(二)监禁文化的功能
(三)评判监禁文化的根本标准
三、中国现代监禁文化的改革方向及主要路径
(一)监禁文化改革方向之一:文明
(二)监禁文化改革方向之二:人文
(三)监禁文化改革方向之三:科学
(四)监禁文化改革方向之四:社会化
点评:
论社会转型期的警囚信任危机
一、社会转型期与警囚信任危机
(一)社会转型期
(二)警囚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
二、警囚信任危机的阐释
(一)信任的社会学概念
(二)警囚信任危机的内涵
(三)特点
三、警囚信任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社会公众对监狱的认可度、忍受度较低
(二)司法层面:当下国家的司法公信力仍旧缺失
(三)监狱层面:一个可信性欠高的社会组织
(四)警囚层面:警囚双方法律地位的差异
(五)罪犯层面:罪犯主体的信任品质发生明显变化
(六)民警层面:民警对罪犯的信任风险存在
四、提升监狱警囚信任度的基本路径
(一)社会方面
(二)监狱方面
五、结语
点评:
关于我国刑事执行制度供给的理想与现实路径选择
一、我国刑事执行制度供给的实践
(一)刑事执行法的名称和法律地位
(二)刑事执行制度供给模式
(三)我国刑事执行制度供给的实践
二、我国刑事执行制度供给的现状与重构
(一)我国刑事执行制度供给的基本状况
(二)我国刑事执行制度供给的主要问题
(三)重构我国刑事执行制度供给的设想
三、我国刑事执行制度供给的发展
(一)刑事执行一体化
(二)刑事执行制度供给一体化
(三)制定刑事执行法典应注意的问题
四、结语
点评:
南汇监狱扁平化管理模式下监区设置方式探析
一、监狱现行管理模式下监区设置现状
(一)设置方式
(二)存在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解决现存问题的初步构想
(一)解决现存问题的原则
(二)监区机构设置的功能定位
(三)规范警力配置,合理布警用警
(四)设计合理的监区运作模式,适应扁平化管理的需要
三、优势分析
(一)扁平化管理监区组织结构的实然优势
(二)扁平化管理监区组织结构的应然优势
(三)仍然存在的困难
四、结语
点评:
选择性执法下的监狱执法案例指导制度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选择性执法的客观存在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双重因素的影响
(一)相关法律的局限性
(二)民警执法能力的不足
三、问题的解决路径:案例指导制度的引入
(一)指导性案例与监狱执法案例指导制度
(二)监狱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的特点
(三)监狱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的功能
四、问题的解决机制: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的建构
(一)构建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具体设想
(二)适用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的配套机制
五、结语
点评:
监狱执法证据工作之研究
一、基本概念及特性
(一)证据与监狱执法证据
(二)监狱执法证据的属性
二、监狱执法证据工作的价值与功能
(一)价值追求
(二)功能体现
三、监狱执法证据的体系及分类
四、问题之表征:监狱执法证据工作的缺陷
(一)证据标准不清楚
(二)取证规则不明确
(三)证据运用不合理
五、症结之所在: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法制文化的因素
(二)法律制度的因素
(三)工作机制的因素
六、问题之解决:改进监狱执法证据工作的路径
(一)制定监狱执法证据规范
(二)完善执法证据工作机制
(三)推进民警的专业化培训
(四)促进监狱的证据法研究
七、结语
点评:
第二篇 特殊群体与改造
老年犯犯罪及改造问题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老年罪犯群体特征、犯罪特点
(一)群体特征
(二)犯罪特点
四、老年犯犯罪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二)自身因素
(三)家庭原因
五、老年犯适应监狱的特点及分析
六、建议
(一)监狱层面
(二)法律层面
(三)社会层面
点评:
精神病犯犯罪及改造问题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精神病犯群体特点与行为特征
(一)精神病犯基本特征
(二)精神病犯犯罪行为特征
(三)精神病犯改造行为特征
三、精神病犯犯罪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二)自身原因
(三)家庭原因
四、精神病犯狱内改造情况及分析
五、对策与建议
(一)监狱层面
(二)法律层面
(三)社会层面
点评:
聋哑人犯罪特点及其改造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三、调查的基本状况
(一)群体特征
(二)犯罪特点
(三)改造特征
四、聋哑人犯罪原因剖析
(一)自身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学校原因
(四)社会因素
(五)司法因素
五、建议
(一)社会和家庭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法律方面
(四)监狱方面
六、结语
点评:
老病残罪犯集中改造问题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过程
二、基本表征
(一)生理表征
(二)社会身份表征
(三)犯罪表征
(四)入狱表征
三、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简要分析
(一)认罪悔罪方面
(二)教育改造方面
(三)心理矫治方面
(四)劳动改造方面
(五)卫生医疗方面
(六)个人关注方面
(七)罪犯流动方面
四、几点建议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注重有效的教育改造
(三)建立长效的医疗卫生机制
(四)探索有限的自治管理模式
(五)落实宽严相济的政策
(六)培养一支具有老病残罪犯教育改造能力的民警队伍
五、结语
点评:
24例患癌罪犯改造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群体特征与犯罪方面
(二)疾病认识与治疗感受
(三)心理表征与生活质量
(四)改造表现
(五)支持源选择
三、患癌罪犯改造原因剖析
(一)认识与生理条件方面
(二)心理方面
(三)社会支持方面
(四)政策方面
(五)监狱方面
四、对患癌罪犯改造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教育引导,完善疾病风险应对机制
(二)改进教育针对性,改变认知和心态
(三)扩大社会支持力度,提高改造动力
(四)立足实际拓渠道,解决问题显效果
(五)加强培训学习,建立专业民警队伍
五、结语
点评:
老病残罪犯心理健康评估及其对策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分析
(一)老病残罪犯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二)老病残罪犯与常模之间的比较分析
(三)正常犯与常模之间的比较分析
(四)老病残罪犯与正常犯的比较分析
(五)老年犯、病犯、残疾犯三类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六)不同犯罪类型罪犯之比较分析
(七)与老病残罪犯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结论
(一)老病残罪犯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很差
(二)不同犯罪类型的老病残罪犯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年龄、刑期等基本信息与老病残罪犯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
(四)老年犯、病犯、残疾犯等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
五、分析与讨论
(一)老年犯对老去、疾病乃至死亡的焦虑与恐惧显著,敌对与偏执不明显
(二)病犯心理问题最突出,生理疾病与心理问题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六、建议与对策
(一)构建良好生活卫生体系,培养罪犯“健商”
(二)构建实用新颖的教育体系,激发罪犯正能量
(三)构建老病残罪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点评:
第三篇 矫正路径与选择
音乐疗法对狱内精神病犯群体治疗效果的实验分析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工具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服药及违纪情况
3.2 精神症状和心理问题
3.3 被试的文化程度和犯罪类型
4.讨论
4.1 音乐疗法的客观效果
4.2 音乐本身对于情绪障碍的作用
4.3 音乐疗法对于精神疾病阴性症状的效果
4.4 音乐疗法对于人格缺陷的效果
4.5 音乐疗法的跨文化、犯罪类型研究
4.6 音乐疗法的其他效果
5.结论
点评:
在老病残罪犯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要面向人性的回归,科学地认识罪犯,正确地对待生命
(二)关注教育的系统性,把握教育改造的重点,尊重生命
(三)狱内罪犯自杀、自伤、自残、伤害案件的多发,引起对生命教育的思考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三、在老病残罪犯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减少狱内“三自”现象和狱内伤害案件
(二)提升老病残罪犯的认知层次
(三)重新塑造老病残罪犯的健全人格
(四)实践教育改造科学化的基本要求
四、在老病残罪犯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初步构想
(一)摸底分析
(二)编写教材
(三)个教辅助
(四)分层分类
(五)质量评估
五、结论
点评:
“马太效应”语境下罪犯个别化矫治工作的策略与选择
一、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的缔造者
(一)“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二)广泛认知的“马太效应”
(三)罪犯个别化矫治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二、优势和隐患——“马太效应”与三类特殊罪犯个别化矫治工作
(一)权力实质化的特岗犯
(二)东施效颦:老病残的诱惑
(三)顽危犯的资源困境
三、罪犯个别化矫治工作中“马太效应”的成因
(一)监管安全的导向性
(二)矫治资源的有限性
(三)评价机制的片面性
四、“马太效应”——罪犯个别化矫治工作中的双刃剑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五、个别化矫治资源再分配合理性的策略选择
(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二)构建民主互动评议制度
(三)有效社会帮教资源拓展
(四)罪犯个别化矫治的晕轮效应
六、结语
点评:
论康复性劳动改造的构建与实践
一、康复性劳动改造的概念建立
(一)概念起源
(二)内涵构建
(三)外延构建
二、康复性劳动改造的原则和功能价值
(一)康复性劳动改造的原则
(二)康复性劳动改造的功能
(三)康复性劳动改造的价值
三、康复性劳动改造功能的实践
(一)康复性劳动内容的指导原则和项目要求
(二)康复性劳动的主体筛选
(三)康复性劳动的组织实施
(四)康复性劳动的过程管理
(五)劳动效果的综合评定
四、康复性劳动改造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康复性劳动改造的系统化建设
(二)康复性劳动改造的社会化延伸
(三)康复性劳动改造的专业化构建
(四)康复性劳动改造的个体性考量
点评:
关于老病残罪犯等级工评定工作的探索
一、老病残罪犯劳动等级工评定办法的现状
(一)老病残罪犯劳动能力的鉴定缺乏严肃性
(二)老病残罪犯劳动岗位的确定缺乏矫治性
(三)老病残罪犯劳动指标的核定缺乏科学性
(四)老病残罪犯劳动的考核标准缺乏统一性
(五)老病残罪犯的劳动过程缺乏制约性
二、老病残罪犯劳动等级工评定的尝试与探索
(一)老病残罪犯劳动能力的合理鉴定
(二)老病残罪犯劳动岗位的合理分配
(三)老病残罪犯劳动指标核定的科学化
(四)老病残罪犯劳动考核标准的同一化
(五)老病残罪犯等级工评定的比例控制和处遇制约
三、等级工评定补充试行办法初见成效
(一)完善了老病残罪犯的考核机制,有效地维护了监管秩序
(二)增加了老病残罪犯的非劳动时间,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人权需求
(三)解放了警力,使民警可以集中精力抓罪犯的思想改造工作
(四)规范了劳动管理,较好地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探索中的几点思考
(一)老病残罪犯劳动能力的跟进甄别
(二)工时系数的继续完善
(三)工时统计监督机制的建立
第四篇 风险评估与应对
罪犯自杀风险评估体系初探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理论原理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三、结果分析
(一)稳定性因素
(二)情境性因素
(三)情境性因素
四、赋值
(一)稳定性因素赋值
(二)情境性因素赋值
(三)现实性因素赋值
(四)保护性因素
五、小结
点评:
老病残罪犯保外就医情况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为当前相关法律制度立法和完善提供实践依据
(二)为进一步节约监狱行刑成本提供现实的实践参考
(三)为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供有力证据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近五年罪犯死亡的情况
(二)近五年罪犯医疗费人均年支出情况
(三)近五年监狱老病残罪犯与保外就医罪犯的比较
(四)五年来保外就医罪犯的基本特征
(五)办理保外就医进程不顺
(六)保外就医主体病情极易恶化。
(七)保外就医中因死亡、治疗等引发信访、涉法涉诉问题
四、研究结果剖析
(一)保外就医标准过高,与现实监狱工作发展不适应
(二)相关执法部门各自为“阵”,尚未建立刑事执行工作协调制度
(三)罪犯家庭支持系统不够有力,导致保外就医“流产”
(四)保外就医办理程序复杂,造成“一保就死”现象
(五)消耗执法资源大,执法风险压力高
五、对策建议
(一)法律层面:完善保外就医的法律法规
(二)监狱层面:主动、公正地执行保外就医工作
(三)社会层面: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六、结语
点评:
罪犯死亡风险评估与应对研究
一、引语
二、罪犯死亡风险的界定
(一)罪犯死亡风险的内涵
(二)罪犯死亡风险的基本特点
(三)罪犯死亡风险演变的三阶段
三、罪犯死亡风险的识别镜像
(一)罪犯病亡的风险因素表现
(二)罪犯自杀的风险因素表现
(三)罪犯死亡给监狱民警带来的风险表现
四、罪犯死亡风险评估难的原因
(一)罪犯死亡风险评估工具的缺少
(二)相关法律规定的缺位与模糊
(三)有效的多方联动机制的缺少
(四)合理的责任追究机制的缺乏
(五)足够的风险控制水平不具备
(六)犯情搜集研判模式不够完善
五、罪犯死亡风险的应对路径选择
(一)路径一:评估工具的探索和完善
(二)路径二:法律保障的修改与完善
(三)路径三:多方联动机制的建立
(四)路径四:犯情搜集研判模式的日趋完善
(五)路径五:日常防范工作机制的执行到位
(六)路径五:科学、合理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健全
(七)路径六:主动妥善解决善后工作
点评:
场所警戒机制:监狱危机的理想管理模式——兼论监狱危机的双重性
一、监狱危机的形态与特征
(一)监狱危机形态的概念及基本蕴含
(二)监狱的显性危机
(三)监狱的隐性危机
(四)监狱危机双重性的应对策略思考
二、监狱危机的理想管理模式之提出
场所警戒机制的提出
三、场所警戒机制之建设轨迹及应用模型
(一)场所警戒机制之中枢——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功能与职责
(二)场所警戒机制之支撑——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系统与机制
四、场所警戒机制之资源整合与模式
(一)人力资源——倡导无增长警力改善,提高现有警力的效能
(二)物力保障——整合装备、技术,做到科技强警
(三)场所警戒机制之模式——三级、封闭的全覆盖、全天候的模式
五、场所警戒机制在监狱危机管理中的功能
(一)显性功能
(二)隐性功能
点评:
老病残罪犯生活卫生中的“适度平衡”构建和实践
一、老病残罪犯生活卫生工作中的“适度平衡”
二、构建“适度平衡”的安全维度
(一)安全维度的核心及其表征形态
(二)安全维度的保障
三、构建“适度平衡”的人道维度
(一)人道维度的核心及其表征形态
(二)人道维度的保障
四、构建“适度平衡”的规制维度
(一)规制维度的核心及其表征形态
(二)规制维度的保障
五、余论
点评:
第五篇 队伍素质与提升
南汇监狱警力运行状态调查报告
一、警力运行状态考察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造成警力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警力配置方式较为粗放
(二)警力使用不尽科学
(三)警力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四)特殊的押犯结构增大了警力运行难度
(五)新形势对警力运行的挑战
三、完善警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一)优化警力配置
(二)合理使用警力
(三)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权责
(四)转变考核理念,丰富激励措施
(五)建立警力运行状态评估体系
四、结束语
点评:
从结构改变能力视角审视当前两级管理运作的困境
一、两级管理运作中监狱能力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两级管理中现实困境的深度剖析
(一)对工作分工方面问题的分析
(二)对组织重构方面问题的分析
(三)对管理者技能方面问题的分析
三、解决两级管理运作现实困境的路径
四、结语
点评:
职业化视野下监狱基层民警职业能力内涵与要素分析
一、监狱基层民警职业能力的界定及内涵
(一)能力
(二)监狱基层民警职业能力
二、监狱基层民警职业能力层次分析
三、监狱基层民警职业能力要素分析
(一)监狱基层民警核心能力要素
(二)监狱基层民警职业通用基本能力要素
(三)监狱基层民警职业岗位特定专业能力要素
四、结语
点评:
现代警务机制要求下的监狱人才需求探析
一、前言
二、上海监狱的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上海监狱人才需求的类型
四、对政法院校培养监狱人才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点评:
论监狱警察的职业风险和职业保护
一、权利视角下监狱警察职业风险窥探
(一)辨析—概念之厘清
(二)监狱警察职业风险分类
二、监狱警察职业风险成因解析
(一)义务导向型文化场域下监狱警察权利保障弱化
(二)公权力—罪犯权利关系失衡
(三)程序瑕疵—监狱工作的弱点
(四)部分警察执法素质欠缺
三、构建权利本位的监狱警察职业保护体系
(一)确立权利—义务对等的监狱警察职业保护价值取向
(二)建立监狱警察职业保护机制
(三)监狱警察权利救济途径
四、结语
点评:
矫正与康复是2015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严励。
得书感谢您对《矫正与康复》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