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与编码

信息论与编码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介绍由香农理论发展而来的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它主要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现代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提取、传输和处理的一般规律,提高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全书分9章,以信息熵为基本概念,以香农理论的3个基本定理为核心,系统地讲述香农信息论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离散信息和连续信息的度量、离散信道和连续信道的容量、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有噪信道编码定理、信息率失真函数、信道编码和网络信息论。本书注重概念,采用通俗的文字,联系实际,用较多的例题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实现原理。在各章的最后还附有小结和大量习题,便于读者学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张小飞,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青年组委员、江苏省科技评估专家和通信工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的概念和特性

1.2 熵的概念

1.3 信息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1.3.1 信息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1.3.2 信息论的研究内容

1.4 香农简介

1.5 本书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学基础

2.1 概率论基础

2.1.1 概率空间

2.1.2 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

2.1.3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4 数字特征

2.1.5 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

2.2 马尔可夫链

2.2.1 有限状态马氏链

2.2.2 状态转移概率

2.2.3 齐次马氏链

2.2.4 马氏链的平稳分布

2.3 凸函数

2.4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信息度量

3.1 自信息、条件自信息和联合自信息

3.1.1 自信息

3.1.2 条件自信息

3.1.3 联合自信息

3.2 互信息和信息散度

3.2.1 互信息的定义

3.2.2 互信息的性质

3.2.3 条件互信息

3.2.4 信息散度

3.3 离散集合的平均信息量(熵)

3.3.1 信息熵

3.3.2 条件熵

3.3.3 联合熵

3.3.4 熵的基本性质

3.3.5 各类熵的关系

3.3.6 熵函数的唯一性

3.3.7 通信系统中熵的意义

3.4 平均互信息

3.4.1 平均互信息的定义

3.4.2 平均互信息与熵的关系

3.4.3 平均互信息的性质

3.4.4 多随机变量的互信息

3.5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信源和熵

4.1 信源的分类与数学模型

4.1.1 信源的分类

4.1.2 信源的数学模型

4.2 离散信源

4.2.1 离散无记忆信源和熵

4.2.2 离散平稳信源和熵

4.2.3 马尔可夫信源

4.2.4 信源的冗余度

4.3 连续信源

4.3.1 连续信源的熵与平均互信息

4.3.2 连续随机变量信息散度

4.3.3 几种特殊分布连续信源熵

4.3.4 连续信源最大熵定理

4.3.5 熵功率

4.3.6 符号持续时间不同的信源的熵

4.4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信道与信道容量

5.1 信道的特性及其分类

5.1.1 信道模型

5.1.2 信道分类

5.2 离散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2.1 离散信道数学模型

5.2.2 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5.2.3 多符号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5.3 连续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3.1 加性噪声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3.2 加性高斯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3.3 加性非高斯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3.4 并联加性高斯信道

5.3.5 限带限功率高斯信道的信道容量

5.3.6 香农信道编码定理

5.4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无失真信源编码

6.1 信源编码简介

6.2 离散信源定长编码

6.2.1 典型序列与渐近均分特性

6.2.2 定长编码定理

6.2.3 定长码参数

6.3 离散信源变长编码

6.3.1 变长码的唯一可译性

6.3.2 Kraft不等式

6.3.3 变长编码定理

6.3.4 变长码参数

6.4 变长编码方法

6.4.1 Huffman编码

6.4.2 实用的信源编码方法

6.5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限失真信源编码

7.1 系统模型和失真测度

7.1.1 系统模型

7.1.2 失真测度

7.1.3 失真函数举例说明

7.2 信息率失真函数

7.2.1 定义

7.2.2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性质

7.2.3 简单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7.3 离散信源R(D)计算

7.3.1 离散信源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参量表示

7.3.2 离散信源R(D)求解的矢量/矩阵表示

7.3.3 参量s的意义

7.4 连续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7.4.1 连续信源的平均失真函数

7.4.2 d(x,y)只与x-y有关的情况下率失真函数的求解

7.4.3 高斯信源的率失真函数

7.4.4 限带白色高斯信源的率失真函数

7.4.5 一般信源率失真函数的上限和下限

7.5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7.6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信道编码

8.1 引言

8.2 纠错编码

8.3 简单编码

8.4 线性分组码

8.5 其他信道编码方式

8.5.1 卷积码

8.5.2 Turbo码

8.5.3 LDPC码

8.6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网络信息论

9.1 信道模型

9.1.1 删除信道

9.1.2 无线信道

9.2 数字喷泉码的数学描述

9.2.1 数字喷泉码的定义

9.2.2 Tanner图

9.2.3 度分布函数

9.3 典型的数字喷泉码

9.3.1 LT码

9.3.2 Raptor码

9.4 数字喷泉码的译码算法

9.4.1 删除信道中的译码算法

9.4.2 无线信道中的译码算法

9.5 数字喷泉码的性能分析方法

9.5.1 删除信道中的密度演化

9.5.2 无线信道中的密度演化

9.6 数字喷泉码的应用

9.7 网络编码基础

9.7.1 引言

9.7.2 最大流最小割定理

9.7.3 网络编码的数学描述

9.7.4 网络编码的分类及特点

9.8 网络编码实例:应用于蝶形网络

9.9 网络编码的研究现状

9.10 网络编码的应用

参考文献

信息论与编码是2018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小飞。

得书感谢您对《信息论与编码》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5G-NR 信道编码 电子书
本书以5G主要应用场景和性能指标为基础,对适合5G的几大编码技术逐一进行系统的描述。本书介绍的编码技术主要包含低密度校验码(LDPC)、极化码(PolarCode)、咬尾卷积码(TBCC)和Turbo码。除此之外,对外层编码和其他的高级编码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每一种编码技术的描述包括码的结构、编解码算法、性能仿真和算法复杂度分析。
5G先进信道编码技术 电子书
本书共分4章,涉及5G通信标准中讨论的LDPC码、极化码和Turbo码3种候选码字。第1章是绪论,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5G通信及其关键技术、信道编码及其发展过程;第2章是LDPC码,包括LDPC码的基本原理与方法、LDPC码的优化设计、LDPC码的高级译码方法、LDPC码在标准化中的应用以及LDPC码在5G通信中的应用;第3章是Polar码,介绍了极化码概述、信道极化原理、极化信道的可靠性度量
通信简史:从遗传编码到量子信息 电子书
知名通信专家、科普作家杨义先教授新作,追溯38亿年的通信发展史,探索未来通信发展方向。
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标准及编码指南 电子书
搜集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9所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国家标准,同时搜集了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等6个不同地方炮制规范及饮片标准中收录的中药饮片数据,还包括《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中的所有中药饮片数据共2000余种。依次遴选现行医保政策执行的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品种;《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北京市中药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NR信道编码 电子书
1.内容系统全面:涵盖5G中几乎所有的主流调制编码技术,对每一项编码技术都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2.及时性:5G的标准化刚刚启动,调制编码技术的研究阶段在明年3月结束,与本书的出版日期基本同步。 3.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新型调制编码被工信部确定为5G物理层的三驾马车之一,体现国内企业在该技术上杰出的世界地位。 4.作者系国家特聘专家,IEEE知名会员,担任汉斯《无线通信》期刊主编,《千人》杂志编委,被评为信息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