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方法: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世界文学

思想与方法: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世界文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关于“何谓世界文学?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张力”的讨论文集。

内容简介

20世纪以来,比较文学的发展备受争议,尤其经过批评理论的形塑之后,越来越脱离文学本身,从而陷入学科危机。当前重提世界文学观念,当为应对危机局面的尝试。如何理解和界定“世界文学”,已成为寻求新的世界秩序和文明格局所不可或缺的观念视野。重新打开理解“世界文学”的思想方式,乃是当今学术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为了共同探讨这一核心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于2015年10月16—17日举办第三届“思想与方法”国际高端对话暨学术论坛,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斯洛伐克、埃及、韩国等国,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20余位知名学者,就“何谓世界文学?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张力”展开深入讨论。

本书便是这次重要国际研讨会的会议文集。

作者简介

编者方维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86年去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彩插

叙言: 何谓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与国族建构

世界文学:意义、挑战、未来

地方性和普遍性的互动

谁来决定“杰作联合国”?

附录: 巴别塔、经典化及其他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从歌德到全球化

世界文学的定位

世界文学的框架

世界文学和与他者相遇:一种方法还是一种威胁?

从本雅明看世界文学问题

为发现共同人性而捍卫否定之物(the Apophatic)

相对于糟糕的清晰,模糊有其长处

普遍概念vs共同人性

从文化普遍性到绝对差异

由自我批判通向超越之物和普遍之物

作为否定法发源地的文学空间

从世界文学空间召唤否定之物

成为世界文学是一种自我剥夺(Self-Disappropriation)的过程

纯语言/文学的否定神学概念

回归世界文学自身

世界文学的终结与开端

歌德的世界文学vs我们的全球文学

北岛

王维

论2000年以来的世界文学概念

世界文学去殖民化

文学与世界市场

诺贝尔文学奖与保守主义伪善的长存

古登堡与世界文学

总结方法论命题

世界文学,经典,文学批评

世界文学的四个角度

一个翻译的世界

绘本小说中的世界文学与作为世界文学的绘本小说

1 论图像话本(Graphic Story-telling)

2 改编:漫画与绘本小说中的世界文学

3 作为世界文学的绘本小说

4 结语:世界文学的改编与改编作为世界文学

文化联结的一些尝试

引言

从卡夫卡到布伯

从布伯到本雅明

从本雅明到卡夫卡以及学生们

结论

八方风雨会“文学”

欧美汉诗研究中的象形表意神话和想象误读

作为世界文学一部分的中国文学

如何成为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之于中国

思想与方法: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世界文学是201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方维规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思想与方法: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世界文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在我和我们之间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梨树下》《不朽的信物》《齿缺》《争斗游戏》《藏匿着的甜味》《微笑》《暗号》《等待》《婚礼》《奔跑》《印记》《风吹尘世》《售梦人》《在日暮》等散文作品。
思想的乡愁:百年乡土文学与知识者的精神图像 电子书
本书从知识者自身的现代性体验出发,将他们看作是由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型中,有着较为深刻体验的人。从而进一步探讨知识者与乡土文学之间的内在精神结构,即他们在塑造农民形象、书写乡土历史和文化时呈现的思想图像。在他们的文学世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知识者的情怀与责任,知识者与乡土、与传统、与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及情感;也可以看到在乡村的物质与精神同处于现代境遇下,知识者做的社会及文化思考,针砭、批判,或怀想、留
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 电子书
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动物生态文学与神秘叙事编、植物生态文学与神秘思想叙述编、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化观念编。
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 电子书
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我们所需面对的最大问题,而且几乎也是所需面对的唯一问题——就是选择正确的思想。爱默生说:如果一个人渴望每件事都成功,他必须为之付出努力。进步乃今日之努力,明日之保证。虽然我们走遍世界去寻找美,但是美这东西要不是存在于我们内心,就无从寻找。这是一部爱默生经典随笔。爱默生积极热忱地思考着人生,平静地叙述着他对于命运的看法,其中对于性格、读书、健康、友谊等方面的文字警句迭出、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导学 电子书
本书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人生的青春之间、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