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NR频谱共享――5G标准之上下行解耦

LTE/NR频谱共享――5G标准之上下行解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各类读者阅读,不仅可以作为5G-NR的研发和工程人员的研究资料,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学习教材。

  在2019世界移动大会上,华为的“5G上下行解耦”(5G Uplink and Downlink Decoupling)方案荣获“佳无线技术突破奖”(Best Mobil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该奖项是GSMA设立的为表彰技术革新带来用户体验明显提升的技术的重要奖项,是通信界公认的高荣誉之一,同时表明“5G上下行解耦”得到业界广泛的认可。

  《LTE/NR频谱共享——5G标准之上下行解耦》由全球知名通信专家、华为院士万蕾博士领衔撰写,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作序推荐,本书对5G-NR上下行解耦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LTE/NR频谱共享——5G标准之上下行解耦》适合电子通信领域相关人士阅读,不仅可以作为5G-NR研发和工程人员的研究资料,还可作为电子通信相关专业的高校老师、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学习教材。

内容简介

  《LTE/NR频谱共享――5G标准之上下行解耦》由全球知名的通信专家万蕾博士领衔撰写,对5G-NR上下行解耦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全书共10章,第1章介绍了5G-NR的发展、背景和标准化,第2章主要回顾了5G-NR上下行解耦技术的驱动力,第3章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的5G频谱和双工模式,第4章对5G网络部署的挑战以及上下行解耦技术的优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第5章介绍了5G-NR的组网模式和相关的上下行解耦技术的应用,第6章深入讨论了5G-NR中上下行解耦的空口接入机制,第7章对NR和LTE同频段共存的技术进行了探讨,第8章从终端角度介绍了上下行解耦技术的实现,第9章提供了实际外场测试的结果,第10章对上下行解耦技术的未来演进进行了展望。

  《LTE/NR频谱共享――5G标准之上下行解耦》适合电子通信领域相关人士阅读,不仅可以作为5G-NR研发和工程人员的研究资料,还可作为电子通信相关专业的高校老师、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学习教材。

作者简介

  万蕾,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线标准专利部部长,华为Fellow;3GPP标准专家,CCSA TC5副主席,IMT-2020推进组专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3专项总体组专家。她是CoMP、LTE-Hi、NB-IoT和LTE-V2X的标准化主要推动者,是4.5G的提出者;她领导的华为标准团队是5G标准的主导者,并推动3.5 GHz频谱全球化一致分配。她是当代通信系统评估建模的奠基者,提出的MI-模型被3GPP/IEEE/3GPP2广为采纳;她长期致力于推动FDD、TDD融合,推动LTE FDD/TDD帧结构融合、FDD/TDD CA的标准化,提出上下行解耦(LTE/NR共存)。

  郭志恒,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电路与系统博士学位,现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标准研究主任工程师,曾参与LTE动态TDD、高速蜂窝通信技术增强、MUST等标准化研究,5G-NR中致力于上下行解耦、MR-DC、前向兼容和灵活双工等技术的标准研究,并作为部分课题的标准代表参与3GPP的标准化推动。

  谢信乾,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现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标准研究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包括上下行解耦、非正交多址和灵活双工技术等。

  毕文平,毕业于清华大学,获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现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标准研究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包括物联网、上下行解耦和全双工通信技术等。

  费永强,毕业于北京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现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标准研究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包括灵活双工、上下行解耦、干扰管理和物联网等。

  龙毅,毕业于清华大学,获信息与通信系统博士学位。现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标准代表,参与5G NR标准制订与5G技术产业推动。研究方向包括频谱共享、多RAT协作、波形、多址和未来网络等。

章节目录

目录

第1章概述/ 1

1.15G-NR的发展和背景/ 1

1.1.15G在国际范围内的研究/ 2

1.1.23GPP对于5G标准的启动/ 5

1.25G-NR标准化/ 6

1.2.1上下行解耦/ 7

1.2.2LTE/NR同频段共存/ 10

参考文献/ 12

第2章5G-NR上下行解耦技术的驱动力/ 15

2.1适配多业务的IMT-2020能力/ 17

2.2上下行解耦的多业务适配能力/ 19

参考文献/ 20

第3章5G频谱和双工模式/ 22

3.1ITU-R标注的IMT系统频谱/ 23

3.1.1C-band/ 23

3.1.2mmWave/ 24

3.1.3Sub 3 GHz/ 25

3.2频谱类型与双工方式/ 26

3.2.1FDD与TDD联合组网/ 28

3.2.2TDD的网络同步/ 29

3.2.3动态TDD与灵活双工/ 36

3.35G-NR频段和频段组合/ 40

3.3.15G-NR小区级频段定义/ 42

3.3.2上下行解耦的小区级频段组合/ 44

3.3.3CA技术频段组合/ 45

3.3.4双连接技术频段组合/ 45

3.3.5其他频段组合/ 49

参考文献/ 49

第4章5G网络部署、覆盖分析和挑战/ 51

4.15G-NR的频谱分层/ 51

4.1.1链路覆盖分析/ 52

4.1.2Sub 3 GHz与C-band覆盖差异/ 56

4.25G-NR网络部署挑战和上下行解耦/ 62

4.2.1挑战一:5G频谱同时满足大带宽与广覆盖/ 63

4.2.2挑战二:TDD上下行配比同时满足高频谱效率与上行

无缝覆盖/ 64

4.2.3挑战三:TDD上下行切换周期同时满足传输效率与业务

低时延/ 66

4.2.4挑战四:站点规划同时满足无缝连续覆盖与合理部署成本/ 69

参考文献/ 70

第5章5G-NR组网模式和上下行解耦应用场景/ 72

5.15G-NR非独立组网模式/ 72

5.1.15G-NR非独立组网模式选项/ 74

5.1.25G-NR上下行解耦的非独立组网/ 76

5.2独立组网部署模式/ 81

5.2.15G-NR单频段独立小区组网/ 82

5.2.2上下行解耦独立组网/ 82

5.3从LTE向5G-NR的演进路线/ 90

5.4LTE/NR同频段共存/ 93

5.4.1LTE/NR同频共存/ 94

5.4.2LTE/NR邻频共存/ 94

参考文献/ 95

第6章3GPP Release 15上下行解耦的空口接入机制/ 97

6.1初始接入/ 97

6.1.1SUL小区模型/ 97

6.1.2单小区上行两载波参数配置/ 99

6.1.3上行随机接入载波选择/ 100

6.1.4SUL的PRACH配置/ 102

6.1.5随机接入响应/ 105

6.1.6Msg3发送机制/ 106

6.2功率控制/ 108

6.2.1上行随机接入功率控制/ 108

6.2.2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功率控制/ 111

6.2.3上行控制信道PUCCH功率控制/ 112

6.2.4上行SRS触发和功率控制/ 112

6.2.5CA场景中SUL的功率控制/ 114

6.2.6功率余量汇报/ 114

6.2.7EN-DC场景下的功率控制/ 115

6.3上行发送同步调整/ 124

6.3.1SUL与UL的单定时调整组/ 124

6.3.2定时调整命令设计/ 125

6.3.3定时提前偏移量设计/ 127

6.4调度和反馈/ 128

6.4.1PUSCH传输机制/ 128

6.4.2PUCCH传输机制/ 136

6.5上行测量信号发送/ 139

6.5.1半静态SRS激活/去激活机制/ 139

6.5.2非周期SRS触发机制/ 140

6.6TDD、SUL、FDD上下行资源配置和SFI机制/ 141

6.6.1半静态小区公共上下行配置/ 141

6.6.2半静态用户特定上下行配置/ 143

6.6.3动态时隙格式指示/ 144

6.7信道栅格与同步栅格设计/ 149

6.7.1信道栅格设计/ 149

6.7.2同步栅格设计/ 151

6.8上行子载波对齐与不对齐/ 153

6.8.1非对齐干扰/ 153

6.8.27.5 kHz的上行偏移/ 156

6.8.3PRB对齐/ 157

参考文献/ 160

第7章LTE/NR同频段下行共存/ 162

7.1LTE/NR下行共享频谱共存/ 162

7.1.1相同OFDM参数的LTE/NR下行频谱共享/ 163

7.1.2不同OFDM参数的LTE/NR下行频谱共享/ 167

7.1.3LTE与5G-NR下行共享频谱的时频资源分配/ 169

7.1.45G-NR下行与LTE NB-IoT共存/ 178

7.1.55G-NR下行与LTE MTC共存/ 182

7.2LTE/NR同频段邻频共存/ 184

参考文献/ 186

第8章Sub 6 GHz终端的实现和能力/ 188

8.1终端射频链路架构/ 188

8.1.1SA终端/ 190

8.1.2NSA终端/ 190

8.2LTE/NR双连接相关的UE能力/ 193

8.3上下行解耦相关的UE能力/ 195

8.4上下行解耦的射频指标/ 198

8.4.1LTE-NR同信道共享的射频指标/ 198

8.4.2NR UL和NR SUL的切换时间/ 200

8.5其他射频指标/ 200

参考文献/ 201

第9章上下行解耦外场测试/ 202

9.1测试环境/ 202

9.2上行覆盖对下行速率的影响/ 204

9.3室内覆盖测试/ 205

9.4室外覆盖测试/ 207

第10章上下行解耦技术的展望/ 209

10.1毫米波与上下行解耦/ 209

10.1.1上行功率控制/ 211

10.1.2上行载波选择/ 213

10.1.3上行定时和同步调整/ 214

10.1.4SUL资源共享/ 214

10.2多SUL演进/ 215

10.2.1随机接入流程/ 216

10.2.2SUL资源调度/ 218

参考文献/ 218

缩略语/ 219

LTE/NR频谱共享――5G标准之上下行解耦是2019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万蕾郭志恒。

得书感谢您对《LTE/NR频谱共享――5G标准之上下行解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深入浅出4G网络 LTE/EPC 电子书
  大话通信系列后续图书,续写畅销书神话,华为公司专家热帖"纵横4海:深入浅出EPC原理",网贴点击量达数十万次,数千铁杆粉丝踊跃订购,《大话无线通信》《大话移动通信》作者丁奇盛赞推荐本书在讲解流程知识的过程中,尝试探究技术方案产生的背后原因,使读者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作者相信“一图胜千言”,因此本书采用大量图表来说明复杂的技术原理。   另外,本书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图中采用大量消息讲解流程原理,为读者呈现关键信元如何在消息中封装,具有很强的实际网络运维工作指导意义。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5G-NR信道编码 电子书
1.内容系统全面:涵盖5G中几乎所有的主流调制编码技术,对每一项编码技术都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2.及时性:5G的标准化刚刚启动,调制编码技术的研究阶段在明年3月结束,与本书的出版日期基本同步。 3.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新型调制编码被工信部确定为5G物理层的三驾马车之一,体现国内企业在该技术上杰出的世界地位。 4.作者系国家特聘专家,IEEE知名会员,担任汉斯《无线通信》期刊主编,《千人》杂志编委,被评为信息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
窄带物联网(NB-IoT)标准协议的演进 从R13到R16的5G物联网之路 电子书
更全面:本书涵盖R13、R14、 R15、R16的 NB-IoT的整体协议,从核心网一直到物理层,深入阐述NB-IoT的关键技术和重要的标准化过程。 更及时:R16的NB-IoT标准化工作刚于2020年6月完成,本书将标准化内容及时呈现给读者。 更重要:NB-IoT是中国在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的5G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物联网众多标准技术当中非常热门、非常被看好的一项技术,是中国主推的物联网通信协议。 更专业:本书主要作者袁弋非博士及其团队,长期工作在3GPP NB-IoT国际标准化的一线,他们根据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过程的亲身经历和对技术预研的思考,特编写出本书。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 电子书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领域的专家邬贺铨院士作序并推荐。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书中有三大篇内容: 原理与技术篇、规划与部署篇、优化与应用篇。内容丰富,架构清晰,读者可以深入浅出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真正掌握5G网络的全面应用,对全书内容更有把握。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是一本以5G原理与关键技术为基础,从5G规划与部署到5G商用网络优化案例分析的工具书,详细地论述了5G无线传播理论、天线、组网规划、规划流程、测试数据和相关经验。 5G网络优化与实践进阶 一书的作者均在项目一线从事5G网络规划、咨询、设计多年,有非常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本书与市场中的同类书相比,更侧重于理论结合工程实践,从事5G网络优化的人员都可受益,都可以强化自己的通信系统知识,掌握5G网络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尤其是现场安装、调试、分析数据等均会收获颇丰。
5G无线网络优化 电子书
“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网络强国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连”5G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其关键技术、网络架构及行业应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针对的问题: (1)5G技术标准仍未完全锁定,当前市场上关于5G的技术书籍或多或少都有些“大而全”的特点,主要是在翻译外文献的程度,未能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5G系统,有效指导工程5G优化工作。 (2)站在行业的角度,当前“5G 行业应用”宣传较多,行业内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剖析具体优化方法和思路,缺乏5G网络优化的具体流程与步骤,以及相关应用的具体案例。 (3)站在电信运营商的角度,电信运营商目前对如何建设一张优质的5G网络,如何进行有效地维护优化都仍在探讨阶段。 本书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移动通信的发展史阐述,通俗易懂地解释2G/3G/4G的主要关键技术及演进。 (2)对5G标准组织、技术体系、关键技术、产业发展给出了全面而又深入浅出的分析。 (3)对5G的信令流程以及关键参数设置进一步分析研究,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参考。 (4)对5G技术本身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5G网络优化的方法与思路,通过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5G无线网络优化的具体流程与步骤,能够有效地指导相关通信从事者工作。 (5)针对现阶段5G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共享共建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 (6)对5G通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还进一步分析了未来网络的研究以及6G的相关技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