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治疗析要

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治疗析要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两篇,上篇是“董氏奇穴治疗学基础”,首先复习了应用董氏奇穴治疗,必须了解的一些知识,如:奇穴穴位定位及治疗原理、太极全息定位(太极对应)、体应针法、董氏奇穴手法等。下篇为“董氏奇穴各科治疗学析用”,介绍了实际的各科治疗,共分七章,包括痛症、内科病变(脏腑疾病)、头面颈项、五官科、妇儿科病、皮肤外科、其他疾病。

本书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治疗学,包括了杨维杰个人研究,以及应用十四经穴、奇穴的精华,并融入了董景昌教授及作者的临床经验,极具实用性。

作者简介

杨维杰医师

——生于山东青岛,中国台湾长大,现常居美国,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史学访问学者。对于文史哲医学皆有研究,医学及易学造诣尤深。家学中医,并师从多位名医学习。系中国台湾著名针灸师、董氏奇穴创始者董景昌之嫡传弟子,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泰斗刘渡舟之博士门生,北京大学著名易学家朱伯崑之博士门生。曾为中国台湾多家报纸撰写医药保健专栏多年。曾任台北市中医师公会理事,美国针灸学会学术组长。

杨维杰医师系首位(1975年)著述发扬董氏奇穴,并将其推向世界之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四十多年,曾于1990年获中国台湾杰出中医师针灸科名华佗奖,2000年获世界中医大会年度杰出人物奖,以擅治疑难杂症著称。曾为国画大师张大千等人诊治,曾赴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地义诊。

章节目录

上篇 董氏奇穴治疗学基础

第一章奇穴穴位定位及治疗原理

第一节 脏腑别通

一、肺与膀胱通

二、脾与小肠通

三、心与胆通

四、肾与三焦通

五、肝与大肠通

六、心包与胃通

第二节太极全息定位(太极对应)

一、大太极

二、中太极

三、小太极

第三节 体应针法

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

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

第二章董氏奇穴手法

一、手法特点及优点

二、三大简易手法

下篇 董氏奇穴各科治疗学

第三章 痛症

第一节 痛症的病机及病因

一、痛症的病机

二、痛症的病因

第二节 痛症治疗的时空观

一、空间观

二、时间观

第三节头项上肢部位痛

一、前头痛(眉棱骨痛、鼻骨痛、阳明头痛)

二、偏头痛

三、后头痛

四、全头痛

五、颧骨疼痛

六、三叉神经痛

七、耳朵痛

八、项强痛

九、落枕

十、肩颈痛

十一、肩臂不能举(肩关节周围炎、五十肩)

十二、肩关节扭伤

十三、肩痛

十四、肩峰痛

十五、上臂痛(肩臂痛)

十六、肘关节痛

十七、前臂痛

十八、手痛不能握物

十九、腕关节痛

二十、桡骨茎突腱鞘炎

二十一、指关节痛

二十二、食指痛

二十三、扳机指

第四节下肢部位痛

一、坐骨神经痛

二、大腿痛

三、腿冷痛

四、大腿酸痛

五、膝盖痛

六、小腿胀痛(酸痛)

七、脚痛

八、脚踝扭伤

九、脚趾痛

十、足跟痛

附:四肢痛

第五节胸腹部位痛

一、 胸乳痛

二、心口痛

三、心两侧痛

四、胸腹侧痛

五、胸部打伤

六、胸腹部任脉线痛

七、胸连背痛

八、胁肋痛

九、胃痛

十、腹痛

十一、肚脐周围痛

十二、腹中绞痛(绞肠痧)

十三、小腹痛

十四、下腹胀痛

第六节腰背部位痛

一、背痛

二、肩背痛

三、背连下腿痛

四、脊椎中央痛

五、脊椎压痛

六、脊椎扭挫伤(脊椎骨闪痛)

九、腰痛(慢性腰痛)

十、肾虚腰痛

十一、闪腰岔气

十二、尾椎痛

第四章内科病变(脏腑疾病)

第一节肺系疾病

一、感冒

二、高热

三、咳嗽(支气管炎)

四、气喘

五、肺炎

第二节心系疾病(附:血液病)

一、心脏病(冠心病)

二、心脏麻痹

三、真心痛

四、胸闷

五、心悸

六、心律失常

七、病毒性心肌炎

八、心脏血管硬化

九、白细胞过少

十、白细胞过多

十一、贫血

十二、其他血液病

第三节脾胃病

一、胃 病

二、胃 炎

三、胃酸过多

四、反 胃(倒食症)

五、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

六、呕 吐

七、食欲不振

八、急性肠胃炎

第四节肝胆病

一、黄 疸

二、肝 炎

三、肝硬化

四、胆囊炎

五、胆石症

六、脾肿大

第五节 肾、膀胱病

一、肾 炎

二、水 肿

三、四肢浮肿

四、肾结石

五、膀胱结石

六、尿道结石

七、小便癃闭(尿潴留)

八、小便不利(膀胱炎、尿道炎)

九、尿意频数

十、淋病

十一、小便出血

第六节 大小肠病

一、急性腹泻

二、慢性腹泻

三、小腹胀

四、便 秘

五、阑尾炎

六、小肠疝气

第七节 前后阴病

一、睾丸炎

二、遗 精

三、阳痿、早泄(男子性功能障碍)

第八节神志病

一、失眠症

二、癫 痫

三、精神病

第九节 杂 症

一、高血压

二、中风昏迷症

三、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

四、中风舌强不语(失语症)

五、中风手拘挛(痉挛)

六、四肢发抖(帕金森病)

七、糖尿病

第五章 头面颈项

第一节头 部

一、 晕眩

二、神经衰弱

三、脑膜炎

四、脑 瘤

五、脑积水

第二节 颜面疾病

一、口歪眼斜

二、面 麻

三、颜面神经抽掣(痉挛及震颤)

第三节颈项疾病

一、瘰疬

二、甲状腺肿大

三、甲状腺眼突

四、颈项皮肤病

五、痄腮(腮腺炎)

第六章五官科

第一节 眼病

一、视力模糊

二、 麦粒肿

三、目赤(结膜炎、角膜炎)

四、目干涩(干眼症)

五、溢泪(迎风流泪)

六、两眼睁不开(上睑下垂)

七、散光

八、眼球歪斜及复视(视一为二)

九、青光眼

十、飞蚊症

十一、其他眼病

第二节鼻病

一、鼻干及流涕

二、鼻塞

三、鼻炎

四、酒渣鼻

五、流鼻血(鼻衄)

第三节 耳病

一、中耳炎

二、耳内胀

三、耳 鸣

四、聋 哑

第四节 口齿疾病

一、下颌骨痛(口不能张、颞颌关节紊乱症)

二、舌下肿

三、口内生疮(口腔溃疡)

四、牙 痛

第五节 咽喉疾病

一、喉 痛(喉炎)

二、鱼骨刺喉

三、梅核气

四、失 音

第七章 妇儿科病

第一节妇科病

一、痛经

二、崩漏

三、月经不调及闭经

四、赤白带

五、阴 肿

六、子宫炎(阴道炎)

七、子宫肌瘤

八、输卵管不通

九、久年不孕

十、难 产

第二节 儿科

第八章皮肤外科

一、皮肤病

二、皮肤敏感

三、牛皮癣

四、青春痘

五、风疹块(荨麻疹)

六、湿疹

七、异位性皮炎

八、脸面黑斑等

九、痔疮

附:谈谈刺血

第九章其他疾病

第一节四肢躯干

上肢疾病

一、手指麻(手麻)

二、中指麻

三、手抽筋

四、两手拘挛

下肢疾病

一、脚抽筋(腿转筋)

二、腿酸软、发胀

三、腿软无力

四、腿麻

五、脚趾麻

上下肢共病

一、手脚麻及麻痹

二、四肢颤抖

三、四肢其他

第二节腰背病

一、背脊畸形(脊柱侧弯)

二、脊椎骨刺

第三节其他

一、酒 醉

二、解晕针

三、解气血错乱

四、昏迷

五、脂肪瘤

六、睡眠中咬牙

七、疲劳

八、解毒

附录:董氏奇穴各部位总图

病症索引

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治疗析要是201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杨维杰。

得书感谢您对《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治疗析要》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 电子书
本书收集国医大师吕景山教授常用对穴247组,,按穴位功能分23类。每组对穴均有穴名由来、单穴功能、伍用功效、主治病症、操作方法、经验体会等项。巧妙运用穴位之间的辨证关系,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本书内容新颖,组方简便,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学习经络穴位和掌握针灸技巧的特色参考书。
胡荫奇治疗风湿病临证精要 电子书
胡荫奇教授是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本书主要从五个部分对胡荫奇学术思想与诊治风湿病的经验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医家小传,第二部分医案医话;第三部分是学术思想;第四部分是方药心悟;第五部分是医案精选。本书把笔墨的重点放在胡荫奇教授最擅长治疗的风湿病上,而且对胡教授在临床上用方、用药特点予以详尽淋漓地展示,务求毫不保留地写出临床真正有效的内容。
独穴养生:激活身体的自愈力 电子书
经络腧穴类的养生图书一直都是市场上的长销书。在全民养生的今天,通过经络腧穴进行日常保健,因为其简便、有疗效,已经成为了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本书涵盖了读者生活中容易出现不适的方方面面,诸如睡眠及精神情绪类、外感咳喘类、脾胃消化类、常见疼痛类、美容护肤类、四时养生保健类。同时将各类身体不适以生活场景的方式展现出来,对应一个主穴,指导读者如何操作,缓解症状,易于操作,实用性强。本书将通过图文并茂的叙
王毅刚针灸临床穴法精要 电子书
王毅刚教授系我国知名针灸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注重守神和临床配穴,对古人选穴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本书系统整理了王毅刚主任医师关于针刺守神和临床选穴配方的理论阐述和80余种常见病症针灸治疗的宝贵经验。本书技法实用,操作性强;学术观点新颖,见解卓实,能直接指导临床;经验可靠,能重复,能显效,对针灸临床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常用腧穴临床发挥(第2版) 电子书
《常用腧穴临床发挥》初版于1985年,是我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世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腧穴功能、治疗范围、穴若药效以针代药、整体治疗辨证取穴和对经旨、经文的探讨是该书的精髓。修订版在腧穴功能、配伍组方、辨证论治等方面予以完善,补充了门人的创新成果。本书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