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捏面人儿

我在北京捏面人儿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面人儿》:老北京市井风情小史

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述了从宣统元年开始的郎家的百年故事,称得上是一本小人物的大历史。从走街串巷的艺人到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民间艺术家,郎氏面人儿捏的是戏,是民间传说,是老北京街头的人和事。郎家百年起落与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城市变迁紧紧相连,这其中很多事情的准确细节已无法还原,但郎家的面人儿、郎家的记忆与冰心、老舍们的笔端或并行或交错,应该可以揉捏出些对郎家、对面人儿、对手艺人、对老北京的印象。京味儿十足的口述史,妙趣横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开篇 2011年中秋过后的一个晚上

前面的话 一本听来、看来、抄来、揉捏出来的书

面人儿已不是北京人童年的回忆

揉捏进面人的一段光阴

记忆是多么的不同

一本听来、看来、抄来、揉捏出来的书

01 清末除夕的小双喜

宣统元年年三十儿

生在裉节儿上

出大事了

02 镶红旗下的老北京

先说旗

再说姓

唱戏与学手艺

03 穷小子下街讨生活

父亲拉车,母亲缝穷

儿童“力所能及”的事

恒善社当学徒,哭没有用

拉洋车学石印,不甘心的小孩儿

04 白塔寺偶遇面人儿摊

面疙瘩变小人儿

邻居面人赵

从“偷学”到拜师

师傅还年轻,徒弟十二三

“郎绍安承做面人坚固耐久”

05 人杰地灵阜成门

平则门拉大弓

人杰地灵

揉出来的人与城

06 深藏不露洋车夫

三分之一都是拉车的

谁也别小瞧了谁

北京最大美点是拉车的人

拉车人心里的拉车人

07 咱们都是手艺人

有一艺之长而无憎人之貌

记下三百六十行

捏江米人儿的

一天不干一天没饭吃

胡同里的总灶王爷

民间的“真诗”

08 “黄金十年”面人郎

谁爱来谁来

指上的弦歌不辍

市面穷,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差点儿当了兵

从此有了面人郎

春节里的厂甸

正月里成了家

又是危城一座

09 少不征南,遇险上海滩

面人儿第一次成了艺术品

做外国人的生意,被黑帮盯上了

被迫搬家又被偷

10 日据的北平,活着就是反抗

做炸丸子,警察赖账

卖贴饼子,饥民抢粮

亲历“虎利拉”

11 老不扫北,游艺京包线

一个“唐僧取经”换三口袋土豆

游艺路上的世态炎凉

两个小孩的记忆,最可贵的教育

12 三清观里小手艺人的家

瑞雪兆“疯”年

手艺人家庭的日常

三清观是个大杂院

跟父亲下街赶庙会

北平的精神在住家

13 承平就是好年头

1949年·北平·过年

朝而出,暮而归

捏了出新戏《小女婿》

承平就是好年头

14 从自杀到归队

捏面人儿是浪费面?

省出口粮

卖烤白薯的遇朱德!归队

阜成夕照

15 面人郎献艺在伦敦

在苏联展览馆里受邀请

五天置办出新行头

《北京日报》:面人郎今天出国

900件中国手工艺品,轰动伦敦

小面人儿一英镑一个,供不应求

“制造手工艺品比制造原子弹好”

16 街头艺人坐进办公室

伦敦归来,房子一间变三间

坐办公室,面人郎结束漂泊

阔别十八年,师徒再续缘

老艺人和董必武的大合影

“走上共同富裕的路”

17 承父业,三妹子学艺

朱德说:不要人亡艺绝

当学徒,三妹子十五岁上班

承父业,研究所里的“艺二代”

初获奖,《穆桂英挂帅》

18 冰心与《“面人郎”访问记》

报刊大力宣传手工艺

大作家笔下的老艺人

冰心和我父亲聊天时……

附:《“面人郎”访问记》冰心

19 新旧大世界

捏出新旧大世界

从旧到新:老手艺里的新中国

新北京:从消费城市到生产城市的转变

20 手艺之外的事

刚工作就赶上了大运动

小学徒的“干部待遇”

家门口的共产主义大厦

手艺之外的必经之路

21 手上的缘分

1957年5月7日

一个源于宫廷,一个来自市井

从手开始,当金刚钻儿遇上小面团儿

一顿打卤面就结了婚

《人民画报》上《热闹的厂甸》

22 “文革”:人在劫数中

从彩塑厂说起

北京工艺美术界的“备战、备荒、为人民”

都在劫数中

23 1970年代的聚散离合

尼克松访华,北京工艺美术界如临大敌

朱德一句话,面人儿恢复了

赵阔明来北京,师徒重走下街路

母亲走了

聚散离合

24 1980年代的消长沉浮

再上《人民画报》

重捏“帝王将相”与旧京三百六十行

在英国25年的小黄鸭

抢救“葡萄常”的预警

第一代面人郎的最后10年

25 平生第一次写论文

技法:稳、准、狠

风格:工笔画与北京风俗画

创新:大型化、微型化和集成化

附:《论面塑艺术的创新》 郎志丽 1995年3月

2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0年代的两个关键词:“拆”与“申奥”

进入新千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厂破产了

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27 尾声:就想留下点儿东西给后人

不会做买卖

发愁接班人

北京艺术家庭、北下关才艺老人

后面的话 什么是北京面人郎的黄金时代?

什么是北京面人郎的黄金时代?

面人儿与手办,谁是“更高明的老师”

由“白塔寺再生计划”再谈人与城

雪可赏乎?亦可吊乎?

参考书目

文章

附录1 郎绍安、郎志丽大事记

附录2 面人儿小春秋

附录3 面人儿岁时记

附录4 面人郎重要作品名录

郎绍安主要作品:

郎志丽主要作品:

附录5 面人郎面塑技法

一个小面人儿的诞生

我在北京捏面人儿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郎志丽陈永昌。

得书感谢您对《我在北京捏面人儿》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在路上——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 电子书
20世纪80年代到今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具变革的年代,这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的黄金时代。《在路上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汇集了30余组中国**优秀的人文纪实摄影师的拍摄专题。这些摄影师中既有安哥、李江树、杨延康、贾国荣等知名摄影家,也有当下甚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年轻摄影师。本书纳入的摄影专题具有拍摄时间跨度大、拍摄深入、拍摄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这些作品感人到深,耐人寻味,是我们这
我们的未来与未来的我们:北京国际CG艺术双年展 电子书
本书作为双年展的作品集,收录了参展的70余位艺术家(团队)的数百幅作品,均为参展艺术家的得意之作,对于提升读者的审美水平、了解我国CG艺术的发展状况有很高的价值。
我是爸爸的跟屁虫 电子书
全网粉丝1000万+,人气IP白杨和桔子首部治愈漫画集。看古灵精怪的女儿桔子与脑洞大开的爸爸白杨,演绎35幕有趣有爱的父女日常:①日常之“跟着爸爸欢乐多”:妈妈带娃以“娃”为主,爸爸带娃以“开心”为主!有一个“孩子气”的爸爸,童年天天上演“历险记”!②日常之“爸爸这个‘老六’”:别看爸爸平时小毛病多,还爱“惹是生非”,但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③日常之“爸爸的爱与教育”:看脑洞大开的爸爸如何教出有教养
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 电子书
本书是彭锋教授的学术随笔,作者将自己从艺术理论到艺术批评、从艺术批评到艺术创作的跨界体验、思考与感悟诉诸文字,将对艺术的真挚情怀洒诸笔端,既使读者对于现代艺术尤其是绘画和装置艺术以及策展、音乐剧等等创作有更深地理解,也使得对于艺术内核的深层思考以及艺术本质的深层探究更进一步。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叶锦添自1980年代以来各时期风格各异的代表作品109幅,分为“美人”“橱窗”“众生”“异境”四辑,涵括其在电影拍摄间隙与从未间断的旅行中所捕捉、记录的真实瞬间与回忆性文字,勾连出叶锦添在电影、舞台、当代艺术之间自如与自觉的艺术寻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