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软件线电的基本思想是以开放性、可扩展、可重构的硬件为通用平台,把尽可能多的功能用可升级、可替换的软件来实现。现在,软件线电已成为线电工程的现代方法,不仅在线通信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在其他线电工程领域也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软件线电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现技术、软件算法及其在线电工程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用性强。
作者简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6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电学会会员,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理事;负责并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科研和预研项目;在信号快速搜索、软件线电技术、数字化可重构一体化体系架构实现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章节目录
第1章概述 1
1.1线移动通信简述 1
1.1.1模拟线电 1
1.1.2窄带数字线电 3
1.1.3宽带数字线电 4
1.1.4软件线电 6
1.2软件线电的定义与特点 7
1.2.1软件线电的定义 7
1.2.2软件线电的特点 8
1.3软件线电的发展历程 10
1.3.1软件线电的提出 11
1.3.2软件线电(SDR)论坛 12
1.3.3软件线电的先行者:SPEAKeasy 12
1.3.4软件线电的推动者:JTRS与SCA 13
1.3.5软件线电发展展望 14
1.4软件线电体系框架与本书结构 14
习题与思考题1 15
第2章软件线电理论基础 17
2.1信号采样基本理论 17
2.1.1Nyquist采样定理 17
2.1.2带通信号采样理论 20
2.2软件线电中的信号采样 24
2.2.1允许过渡带混叠时的采样定理 24
2.2.2软件线电中的正交低通采样 25
2.2.3软件线电中的宽带中频带通采样 26
2.2.4软件线电中的射频直接带通采样 28
2.2.5带通采样对采样频率的精度要求 33
2.3 多率信号处理(Multirate Signal Processing) 34
2.3.1采样信号的等效基带谱与抽取基本概念 35
2.3.2低通信号的整数倍抽取 36
2.3.3数字带通信号的抽取 38
2.3.4整数倍内插 44
2.3.5取样率的分数倍变换 46
2.3.6取样率变换性质 47
2.3.7抽取、内插器的多相滤波实现 49
2.3.8取样率变换的多级实现 51
2.4软件线电中的高效数字滤波 53
2.4.1数字滤波器设计基础 53
2.4.2适合于D=2M倍抽取或内插的半带滤波器 58
2.4.3积分梳状(CIC)滤波器 61
2.5软件线电中的正交信号变换 66
2.5.1正交变换基本概念 66
2.5.2窄带信号的正交分解与模拟域实现 68
2.5.3数字混频正交变换 71
2.5.4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正交变换 73
2.5.5基于正交变换的瞬时特征提取:CORDIC算法 76
2.5.6多信号正交变换 79
习题与思考题2 80
第3章软件线电体系结构 84
3.1软件线电的三种结构形式 84
3.1.1低通采样软件线电结构 85
3.1.2射频直接带通采样软件线电结构 86
3.1.3宽带中频带通采样软件线电结构 87
3.1.4三种软件线电结构的等效数字谱 88
3.2软件线电接收机体系结构 90
3.2.1单通道软件线电接收机 91
3.2.2多通道软件线电接收机 94
3.3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体系结构 95
3.3.1数字滤波器组与信道化基本概念 96
3.3.2复信号的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 99
3.3.3实信号的多相滤波信道化接收机 100
3.4软件线电发射机体系结构 103
3.4.1单通道软件线电发射机 103
3.4.2多通道软件线电发射机 106
3.5信道化软件线电发射机体系结构 107
3.5.1信道化发射机的基本概念 108
3.5.2复信号输出的多相滤波信道化发射机 109
3.5.3实信号输出的多相滤波信道化发射机 111
附录:8路多相滤波信道化软件线电发射机MATLAB仿真程序 114
习题与思考题3 116
第4章软件线电硬件平台设计 118
4.1软件线电硬件系统设计 118
4.1.1软件线电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118
4.1.2软件线电硬件系统结构设计 124
4.2软件线电的射频前端 130
4.2.1射频前端的组成结构 130
4.2.2射频前端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131
4.2.3射频前端的指标 140
4.3软件线电中的A/D/A技术 148
4.3.1A/D转换器原理与分类 148
4.3.2A/D转换器性能指标 152
4.3.3A/D转换器的选择 158
4.3.4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159
4.3.5D/A转换器的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数 161
4.4软件线电数字前端 163
4.4.1软件线电数字前端的定义 163
4.4.2软件线电中的数字接收前端(数字下变频DDC) 166
4.4.3软件线电中的数字发射前端(数字上变频DUC) 169
4.4.4软件线电数字前端的FPGA实现 170
4.4.5软件线电数字前端的ASIC实现 177
4.5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 179
4.5.1软件线电信号处理的特点 179
4.5.2数字信号处理器的选择技巧 180
4.5.3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介绍 182
4.5.4通用处理器(GPP)介绍 184
4.6高速FPGA设计技术 185
4.6.1软件线电中的高速FPGA 185
4.6.2FPGA基本原理 189
4.6.3基于高速FPGA的软件线电系统设计 191
4.7软件线电系统设计实例 202
习题与思考题4 205
第5章软件线电信号处理算法 207
5.1软件线电中的调制算法 207
5.1.1信号调制通用模型 207
5.1.2模拟信号调制算法 208
5.1.3数字信号调制算法 212
5.2软件线电解调算法 218
5.2.1信号解调通用模型 218
5.2.2模拟调制信号解调算法 220
5.2.3数字调制信号解调算法 222
5.3软件线电中的同步算法 227
5.3.1数字锁相环 228
5.3.2同步参数估计 229
5.3.3软件线电中的载波同步算法 232
5.3.4软件线电中的位同步算法 241
5.3.5载波和位同步的联合最大似然估计算法 245
5.3.6软件线电中的帧同步算法 246
5.4软件线电的中均衡算法 247
5.4.1线性均衡算法 247
5.4.2判决反馈均衡算法 250
5.4.3自适应均衡算法 251
5.4.4盲均衡算法 255
5.5调制样式自动识别算法 259
5.5.1模拟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 259
5.5.2数字调制信号的自动识别 262
5.5.3模拟数字调制信号的联合自动识别 264
5.5.4信号调制样式自动识别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65
5.5.5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调制识别 269
习题与思考题5 271
第6章信道编译码技术 272
6.1信道编译码基础 272
6.2信道编码概述 274
6.2.1扰码 274
6.2.2纠错码及交织 276
6.2.3信道编码的应用及性能 281
6.3几种简单的检纠错码 283
6.4RS码的编译码 287
6.4.1RS码的编码 287
6.4.2RS码的译码 289
6.5卷积码的编译码 292
6.5.1卷积码的编码 292
6.5.2Viterbi译码法 294
6.5.3误码率检测 298
6.6Turbo码的编译码 298
6.6.1Turbo码的编码 298
6.6.2Turbo码的译码 301
习题与思考题6 302
第7章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 304
7.1SCA规范介绍 304
7.1.1SCA的基本概念 304
7.1.2SCA规范介绍[1] 306
7.2SCA系统工作原理 319
7.2.1SCA系统的运行及管理 319
7.2.2波形应用的安装和卸载 321
7.2.3波形应用的实例化和控制 322
7.3波形应用开发 323
7.3.1波形描述语言(WDL) 323
7.3.2SCA波形应用的开发过程 326
7.3.3基于OSSIE的SCA波形应用开发 327
习题与思考题7 336
第8章软件线电在线工程中的应用 337
8.1软件线电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337
8.1.1软件线电的先驱――MBMMR电台 338
8.1.2联合战术线电系统(JTRS) 339
8.2软件线电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341
8.2.1软件线电基站接收分系统 342
8.2.2软件线电基站发射分系统 347
8.2.3软件线电基站的技术挑战 351
8.2.4软件线电手持终端(移动手机) 352
8.3软件线电在电子战中的应用 353
8.3.1软件线电侦察接收机 354
8.3.2基于多相滤波的电子战信道化接收机 358
8.3.3软件线电干扰发射机 361
8.4软件线电在雷达中的应用――“软件雷达” 364
8.4.1“软件雷达”的基本概念 365
8.4.2软件雷达的实现原理 365
8.4.3相控阵软件雷达系统 367
8.5软件线电在天基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软件星” 368
8.5.1“软件星”基本概念 369
8.5.2“软件星”有效载荷的组成原理 370
8.5.3基于“软件星”的综合一体化天基信息系统 371
习题与思考题8 373
第9章软件线电的新发展――认知线电 375
9.1认知线电基本概念 375
9.1.1认知线电的提出背景 375
9.1.2认知线电的定义及特点 376
9.1.3认知线电关键技术 377
9.2认知线电的认知循环过程 377
9.2.1频谱感知 378
9.2.2频谱分析 378
9.2.3频谱决策 379
9.2.4频谱会聚 379
9.2.5频谱监视 380
9.2.6频谱切换 380
9.3频谱感知技术 380
9.3.1接收机检测频谱感知 381
9.3.2发射机检测频谱感知 381
9.3.3协作频谱感知 384
9.3.4多维频谱感知 384
9.4IEEE802.22标准 385
9.4.1物理层接口 385
9.4.2MAC层接口 386
9.4.3其他接口要求 387
参考文献 389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第2版)是2014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杨小牛。
得书感谢您对《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第2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