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陕西师范大学资助马克思主义创新丛书,研究中共历史人物助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内容简介
本书列入陕西师范大学资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社会发展丛书”。历史是一面镜子。研究历史可以知兴替,尤其是中共历史研究,资政育人作用更为直接。而研究历史人物,又使得历史更加鲜活和生动。研究中共历史人物对引领社会风尚,崇尚真、善、美和积聚社会正能量,特别是对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意义深远。本论集是从作者30年来研究中共历史人物所发表的130多篇论文中选取30余篇,主要集中研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这些论文突显了马克思中国化的历程和基本经验,也不同程度的揭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头、流变、继承和发展关系,对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都有启示意义。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
目录
毛泽东研究
试论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
论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实践与思想
一 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历史实践及意义
二 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思想及其方法论
三 毛泽东调查研究实践和思想的理论依据
四 提倡调查研究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一 历史缘起
二 探索实践
三 当代价值
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一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史
二 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石
三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几点启示
毛泽东的诚信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一 价值取向:较早认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功能
二 价值诉求:以诚信的态度解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三 价值理念:始终以全新的利益观破解影响诚信的核心变量
四 价值表征:准确阐明党员干部讲诚信的形象特征
五 价值实现: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推进诚信建设的有效路径
周恩来研究
论公务员人格的基本素质
一 恪尽职责是公务员的起码素质
二 清正廉洁是公务员的当然要求
三 无私奉献是公务员的崇高追求
四 “双向负责”是公务员的应有精神
周恩来对新中国宗教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周恩来精神的实践品格及其逻辑层次
一 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是周恩来精神最耀人的亮点
二 一心为民、任劳任怨是周恩来精神的最高境界
三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周恩来精神的实践品格
四 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是周恩来精神的根本和灵魂所在
机智、果敢、艰辛的104天
一 充当调停角色,坚定张、杨和平解决事变的信念
二 准确传递信息,保证中共中央形成与完善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
三 多场合做劝解,增大和平解决事变的因子
四 大展谈判艺术,促成事变和平解决
五 临危沉着不惊,果敢制止东北军少壮派制造事端
六 东奔西返历艰辛,巩固和平解决事变的成果
论周恩来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周恩来精神的当代道德价值
二 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政治价值
三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周恩来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
论周恩来对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一 从“工业化”到“建设现代化工业国”的号召
二 从“完整的工业体系”到“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阐发
三 从“四化”概念的提出到完整表述
四 “两步走”的设想和捍卫“四化”的坚韧斗争
周恩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最早在特殊境遇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 较早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三 长期探索和自觉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 极尽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五 多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试论周恩来的文化思想
一 尽力阐释文化的概念
二 准确说明文化的性质
三 适时提出文化工作的方针
四 合理界定文化工作的内容
五 鲜明强调文化工作的立场
六 真诚说明文化工作的态度
七 反复阐明文化建设的任务
八 辩证分析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九 深刻阐释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关系
十 较早使用“先进文化”这一概念
十一 反复号召学习文化人应有的风骨
十二 始终强调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刘少奇研究
《论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论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以阐释党章的形式对党的性质和党建理论的内容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一次重大推进
二 《论党》对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阐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政治上到组织上的飞跃
三 《论党》第一次从阐释党章的高度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革命道路理论作了深刻总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载入了党的章程
四 《论党》把群众路线提高到党的根本路线的高度,并把民主集中制归结为党内群众路线,完善了毛泽东的党建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中国化
五 《论党》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建设理论到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党建思路中国化的序幕
论刘少奇的执政党建设思想
一 党的思想建设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
二 党的组织建设必须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途径
三 党的制度建设应以改善党的领导为目标
四 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牢记宗旨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五 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现实启迪
从经典走向大众
一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诞生后得到广泛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典范
二 “文化大革命”中《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曲折传播
三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传播过程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刘少奇对中共七大的卓越贡献
一 临危受命 返延筹备七大
二 艰辛工作 七大会议主要筹备人
三 全面协调 保证会议圆满举行
四 系统阐释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五 重点论述党建理论与实践
朱德研究
1940—1947年朱德在延安的思想和实践贡献
一 在军队建设和战略战术上,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二 为克时艰,倡军垦屯田,培育了南泥湾精神
三 以民族大义为重,倡导、推动、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 坚持实事求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研究
论“两手抓”“两手硬”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历史考察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述评
一 研究概况
二 观点述评
三 看法与建议
试论邓小平的宗教思想
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
一 喊出了思想解放的先声,奠定了这条路线的思想基础
二 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构思了三中全会路线的基本点
三 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使这条路线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 敏锐洞察,果断决策,力排“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保证三中全会路线得以贯彻
五 智慧超群、思想深邃,逐步把三中全会路线发展成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形态
邓小平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深远影响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当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真正的拨乱反正
三 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
邓小平的陕西情探析
一 西安:投身国内革命斗争第一站
二 陕北:10年间生活战斗28个月
三 陕西:新中国成立后六次踏上的土地
四 在陕西阐发的珍贵思想
五 对秦人深情依依肺腑言及其原因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二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三 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牢固基础
四 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
五 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陈云研究
陈云在延安时期的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
一 研究概况
二 观点述评
三 看法与建议
陈云与西北财经办事处
略论陈云关于党风建设的思想
李达研究
近三十年来国内李达研究述评
一 主要成就
二 问题与建议
董必武研究
严教亲属的典范 精神文明建设的楷模
恽代英研究
试论恽代英的文化思想
一 着力界定文化的概念
二 全面阐释文化的内涵
三 正确处理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后记
中共历史人物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答才。
得书感谢您对《中共历史人物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