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漫游、偶遇、感知”中,与真实的世界狭路相逢。
内容简介
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
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全球艺术史”的路径。
作者简介
作者巫鸿,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遗址与图像
完美的碎片
手语
内外的眼睛
胶着的目光
交错的眼神
女性三重肖像
无形的肖像
“硬币的另一面”
肖像的出空
无处不在的空椅
死亡与纪念之椅
身体与物件
热那亚一日
当床成为偶像
我的床
跋语 漫游与偶遇:兼谈超越全球艺术史的“瓶颈”
图像清单
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是2024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巫鸿。
得书感谢您对《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