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敏锐观察时下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系统检讨当前“三农”政策与实践。
内容简介
中国城乡之间的均衡是大均衡。乡村振兴政策不应浪漫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有历史的耐心,必须服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在本书中,作者围绕当代农民愿否返乡、能否返乡以及如何返乡这一紧迫的社会课题,展开了全方位的历史判断和制度性思考。作者还对“进城与返乡”这一历史命题加以延伸,对中国当前社会的土地制度、城市化路径、贫富差距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田野观察与学术解读,以期为当前的乡村振兴政策提供启示,为关心“三农”问题和中国现代化前途的读者提供崭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贺雪峰,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践,学术研究上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是“华中乡土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新乡土中国》《村治的逻辑》《最后一公里乡村》《治村》《在野之学》等多部学术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代序 回不去的乡村?
一
二
三
四
一 进城还是返乡
务工、务农与创业
一、进城务工是手段还是目标
二、务工还是务农
返乡创业的逻辑
农民家庭劳动力如何配置
一
二
三
四
进城还是留守
一、小寨乡的陪读
二、一个打工妹的故事
三、留守人员问题不应一概而论
农民为什么愿意回村居住
一
二
三
四
熟人社会的养老
一
二
三
互助养老值得重视
从新冠疫情认识农民退路的重要性
二 农村区域差异
代际责任与自由恋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性别失衡与代际关系
一
二
三
四
五
老年人储蓄的区域差异
一
二
北方农村兄弟关系更容易紧张
一
二
三
农村老年人瘫痪了还能活很多年
一
二
三
四
负担不重的家庭
一
二
三
四
半市场中心地带
一
二
三
晋西北农村性质
一
二
三
村庄秩序的条件
云贵川与鲁豫皖
一、重庆人崔海
二、山东人赵军
三、崔海与赵军的比较
四、云贵川与鲁豫皖农民工行为模式的差异及思考
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
三 农业用地制度
中国的粮食安全有没有问题?
武汉郊区的土地抛荒
一
二
三
四
北京郊区的蔬菜种植
一
二
三
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一
二
三
四
农地三权分置问题
一、不宜过分强调土地经营权
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一种设计
皖河农场的经营体制及其优势
一、安徽皖河农场的基本情况
二、皖河农场的人员构成
三、皖河农场的土地分配
四、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的优越性及与农村经营体制的比较
五、国有农场体制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启示
保护耕地也要考虑代价
四 建设用地制度
沿海土地利用的先行劣势
一
二
三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警惕负债
一
二
三
四
宅基地改革的核心是“居有其屋”
一、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当前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存在的问题
三、宅基地与资源冗余量
四、小结
征地拆迁与农民的地权意识
一、苏州的和谐拆迁
二、再谈苏州农民的地权意识
五 “三农”政策对话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辩证法
一、乡村振兴需要雪中送炭
二、乡村振兴要防止造成更大的不平衡
三、乡村振兴与老龄化应对
四、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
城乡收入差距为什么会拉大?
一
二
三
四
城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想法
一、城镇化还是城市化?
二、建开发区是个好办法
三、“三旧改造”要慎重
四、警惕“摊大饼”式城市化
五、村庄是中国城市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六、“三个轮子一起转”的城市化
城乡融合发展彰显中国制度优势
一、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开展城市建设提供了有效制度保障
二、农村经济制度和乡村振兴,为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供保障
三、富有活力的社会机制,为人们实现梦想创造条件
四、适应新时代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从开发扶贫到精准扶贫
一、中国农民是怎么脱贫的?
二、从“开发扶贫”到“精准扶贫”
三、思想上的贫困才是需要重点改变的
四、消灭了绝对贫困,下一步怎么办?
农民如何城市化
一
二
国土空间规划的几个问题
一
二
三
四
乡村振兴规划中的四类村庄
一
二
三
四
未来15年乡村建设重点在于保底
一
二
三
“合村并居”何必拆农民房子
一
二
三
四
“合村并居”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
后记
新民说大均衡: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是2022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贺雪峰,等。
得书感谢您对《新民说大均衡:进城与返乡的历史判断与制度思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