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历时数千年,本书既是历代名著名篇的精粹选本,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小体量的缩影。

内容简介

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并为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特此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本书选入的101篇经典作品,包括先秦诗歌、辞赋及历代论说、语录、史传、奏议、碑志、杂记、序跋、尺牍等各种文体,不仅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还涉及科学技术、中外关系、军事思想等领域,尤其注重那些关乎修身立德、治国理政、伸张大义、嫉恶刺邪、亲情伦理的传世佳作。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组委会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编委会

凡例

皋陶谟

洪范

无逸

《周易》二卦

乾卦

坤卦

《诗经》四篇

关雎

鹿鸣

文王

清庙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论政宽猛

召公谏厉王弭谤

牧民

《老子》九章

《论语》二十六章

《孙子》二篇

计篇

势篇

兼爱

非攻

《孟子》三章

齐桓晋文之事

天时不如地利

民为贵

逍遥游

秋水

更法

劝学

天论

五蠹

《孝经》四章

邲之战

礼运

中庸

大学

察今

上古天真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詟说赵太后

离骚

谏逐客书

过秦论

论贵粟疏

举贤良对策

越王句践世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序

报任少卿书

汉书·艺文志序

苏武传

张骞传

论衡·自纪篇

说文解字叙

刺世疾邪赋

典论·论文

周易略例·明象

出师表

庄子注序

崇有论

桃花源记

北山移文

齐民要术序

涉务

鉴识

《贞观政要》三则

君道

择官

慎终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原毁

师说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阿房宫赋

僧玄奘传

待漏院记

岳阳楼记

六国论

朋党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爱莲说

谏院题名记

西铭

答司马谏议书

游褒禅山记

赤壁赋

潮州韩文公庙碑

中庸章句序

指南录后序

正气歌序

学政说

吏道

送东阳马生序

答顾东桥书

报刘一丈

五人墓碑记

狱中上母书

几何原本序

海瑞传

郑和传

原君

《日知录》二则

正始

廉耻

读通鉴论·叙论

狱中杂记

哀盐船文

原学

畴人传序

病梅馆记

海国图志原叙

养晦堂记

译《天演论》自序

原强

少年中国说

本书引用参考书目

后记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是202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礼仪修养 电子书
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出发点,阐述其与大学生礼仪修养之间的关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主要内容分为六章,即:厚德载物·明礼知耻、君子养心·克己复礼、交友有道·见贤思齐、孝悌为先·处事有方、任重道远·发奋志学、知礼三千·今为我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教育管理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从本选题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学术价值、国内研究综述、创新之处等来进行阐述。第二章探讨了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价值。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对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以上三者的积极影响,以及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与此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总体实践路径与方式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中国传统文化总论、制度行为文化、物质生产文化、思想艺术文化四编,涵盖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经济制度、宗法制度、政治制度、职官制度、科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学术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电子书
赵一兵、王晓惠、殷向飞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高职院校人文通识读本)》以专题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人手,涵括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整体特征,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变迁,汉字的特点及演变历程,传统饮食文化及其中所蕴含的礼俗特色,传统服饰文化的演进及特质,紫禁城的建筑和封建礼制,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讲述宋代汴粱城的社会生活,孔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矫正 电子书
本书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大力开发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教育矫正的实践能力;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