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中国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基于融合视角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架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在梳理和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借鉴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城市融合水平,以及公共文化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基于融合视角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架构。该体系在原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新机制、新模式、新手段为所有城市人口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人口发展战略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新市民

1.2.2 城市融合

1.2.3 文化和公共文化

1.2.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2.5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新市民城市融合研究

1.3.3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7 创新之处

1.8 调查概述

1.8.1 调查样本的选择

1.8.2 调查问卷的设计

1.8.3 调查质量控制

1.8.4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我国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选择理论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4 善治理论

第三章 我国新市民城市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我国新市民城市融合的现状调查

3.1.1 经济融合现状

3.1.2 社会融合现状

3.1.3 文化融合现状

3.1.4 心理融合现状

3.2 我国新市民城市融合的问题分析

3.2.1 经济融合问题

3.2.2 社会融合问题

3.2.3 文化融合问题

3.2.4 心理融合问题

第四章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历程、成就及问题

4.1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

4.1.1 萌芽阶段(改革开放—2002年)

4.1.2 形成阶段(2003年—2007年)

4.1.3 迅猛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4.2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的成就

4.2.1 认识不断提高,政策逐步完善,思路日益清晰

4.2.2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4.2.3 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项目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4.2.4 群众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4.3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问题分析

4.3.1 需求反馈方面的问题

4.3.2 有效供给方面的问题

4.3.3 保障方面的问题

4.3.4 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五章 我国新市民和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动参与现状

5.1 新市民文化活动参与现状

5.1.1 文化活动及花费

5.1.2 电视、电影观看情况

5.1.3 阅读情况

5.1.4 广播收听情况

5.1.5 观看文艺演出与参观展览状况

5.1.6 参与社区与所在单位文体活动状况

5.2 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参与现状

5.2.1 文化活动及花费

5.2.2 电视、电影观看情况

5.2.3 阅读情况

5.2.4 广播收听情况

5.2.5 观看文艺演出与参观展览状况

5.2.6 参与社区与所在单位文体活动状况

5.3 新市民和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参与的异同

5.3.1 业余文化活动及花费异同

5.3.2 观看电视电影情况异同

5.3.3 阅读情况异同

5.3.4 广播收听情况异同

5.3.5 观看文艺演出与场馆活动异同

5.3.6 参与社区与单位文体活动状况异同

第六章 我国新市民和城市居民文化的需求差异分析

6.1 新市民文化需求分析

6.1.1 业余文化活动内容需求

6.1.2 文化场馆需求

6.1.3 文化活动参与需求

6.1.4 文化服务与文化改革需求

6.1.5 文化服务形式与培训需求

6.1.6 公共文化活动重要性评价

6.1.7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

6.2 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分析

6.2.1 业余文化活动需求

6.2.2 文化场馆需求

6.2.3 文化活动参与需求

6.2.4 文化服务与文化改革需求

6.2.5 文化服务形式与培训需求

6.2.6 文化活动重要性评价

6.2.7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

6.3 新市民和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异同

6.3.1 业余文化活动花费意愿异同

6.3.2 文化设施需求异同

6.3.3 文化参与需求异同

6.3.4 文化服务与文化改革需求异同

6.3.5 文化服务形式与培训需求异同

6.3.6 公共文化活动重要性评价异同

6.3.7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异同

第七章 公共文化活动对新市民城市融合的影响研究

7.1 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

7.1.1 模型构建

7.1.2 研究假设

7.2 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7.2.1 调研方法和数据收集

7.2.2 潜变量及测量

7.2.3 信度和效度检验

7.2.4 因子适用性分析

7.3 模型检验和模型分析

7.3.1 模型检验

7.3.2 模型分析

7.4 研究结论

第八章 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借鉴

8.1 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

8.1.1 需求反馈方面

8.1.2 有效供给方面

8.1.3 保障方面

8.1.4 绩效管理方面

8.2 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

8.2.1 需求反馈方面

8.2.2 有效供给方面

8.2.3 保障方面

8.2.4 绩效管理方面

8.3 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8.3.1 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现实基础

8.3.2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章体系

8.3.3 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8.3.4 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和层次化需求

8.3.5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8.3.6 结合各自的历史传统,创建符合地区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

第九章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架构

9.1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

9.1.1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

9.1.2 缩小城市群体间的文化差距,引导培育城市主流文化

9.1.3 保护和挖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传承民族文化

9.1.4 培育包括新市民在内的城市各社会群体共同的精神家园

9.1.5 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竞争优势

9.2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9.2.1 标准化

9.2.2 均等化

9.2.3 开放性

9.2.4 发展创新性

9.2.5 复合协同性

9.3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9.3.1 需求反馈体系

9.3.2 有效供给体系

9.3.3 保障体系

9.3.4 绩效管理体系

第十章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

10.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的必要性

10.1.1 需求反馈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必要条件

10.1.2 需求反馈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

10.1.3 需求反馈体系是解决公共文化供给不足的有效手段

10.1.4 构建需求反馈体系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有效途径

10.1.5 构建公共文化需求反馈体系是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内在要求

10.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10.2.1 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层次化

10.2.2 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提升推进公共文化需求反馈体系建设进程

10.2.3 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重视

10.2.4 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为构建需求反馈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

10.2.5 现代信息技术为建设需求反馈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10.3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的构成因素

10.3.1 需求表达主体

10.3.2 需求表达客体

10.3.3 需求表达内容

10.3.4 需求表达渠道

10.3.5 需求回应主体

10.3.6 需求回应客体

10.3.7 需求回应内容

10.3.8 需求回应形式

10.4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的运转机理

10.5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的对策建议

10.5.1 提高城市居民和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10.5.2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10.5.3 完善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制度化反馈渠道

10.5.4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非制度化的需求反馈渠道

10.5.5 设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回应机构,统筹管理需求回应

10.5.6 提高城市居民和新市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需求表达的合力

第十一章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体系

11.1 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体系构成要素

11.1.1 供给主体

11.1.2 供给内容

11.1.3 供给对象

11.1.4 供给决策系统

11.1.5 供给方式

11.2 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体系的运转机理

11.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体系的对策建议

11.3.1 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氛围

11.3.2 培育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主体

11.3.3 持续创新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11.3.4 积极推进新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11.3.5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体系的监督评估

第十二章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12.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2.1.1 保障体系是营造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环境的重要途径

12.1.2 保障体系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坚实基础

12.1.3 保障体系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定发展预期的必然要求

12.1.4 保障体系是推进新市民与城市融合程度的重要手段

12.2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12.2.1 法律保障体系

12.2.2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12.2.3 资金保障体系

12.2.4 人才保障体系

12.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12.3.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保障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12.3.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12.3.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12.3.4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保障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第十三章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体系

13.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意义

13.1.1 可以有效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质量和进程

13.1.2 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配置能力

13.1.3 有利于保障新市民和城市居民的公共文化权益

13.1.4 有利于各级政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意识

13.2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13.2.1 绩效管理的依据

13.2.2 绩效管理主体

13.2.3 绩效管理客体

13.2.4 绩效管理内容

13.2.5 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13.2.6 绩效管理方法

13.2.7 绩效管理程序

13.2.8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13.2.9 绩效管理结果应用与反馈

13.3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转机理

13.4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13.4.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的氛围

13.4.2 建立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

13.4.3 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主体

13.4.4 构建科学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13.4.5 探索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方法

13.4.6 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程序

13.4.7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

13.4.8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结果的有效应用与反馈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件1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问卷(A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七部分

附件2 城市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问卷(B卷)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附件3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访谈提纲(部门)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方式

三、具体问题

四、所需资料清单

附件4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访谈提纲(个人)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中国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是2018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友然。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公共卫生概述 电子书
总结中国公共卫生的历史与发展、成就、贡献与主要经验。
激发乡村振兴绿色新动力:农村废弃物回收利用与环境治理 电子书
本书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路径。
中国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青年学者系列)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社会保障学专著,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社会保障国际合作问题,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学界很少触及却渐显重要的一个领域。
宋韵文化简读 电子书
本书是对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宋韵文化”的全方面解读。
漫画趣解中国传统色 电子书
中国色彩文化漫画科普,感受传统色背后的故事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