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立体的历史。本书带你追寻上海地标的前世今生。
内容简介
外白渡桥、黑石公寓、铜仁路、和平饭店、重华新村、三德坊、上方花园、方浜中路、山东路、小红楼、浦江饭店、虹桥路、漕溪路、襄阳北路、巨鹿路、淮海路、合肥路、大连路、南京西路……追寻地标的前世今生。
本书采用非虚构写作风格,采访五十位上海名人,倾听他们心中的“地标故事”,在历史的纵轴和地理的横轴上,通过人物的个人成长经历,向读者展示一个极富魅力和人文情怀的上海。
所采访的对象,有夏衍、俞振飞、顾维钧等历史名人之后,也有参与见证并推动改革开放的《伤痕》与《于无声处》写作者卢新华和宗福先,更首次包括了70后和80后的新生代上海写作者。
通过一篇篇故事,可以看见城市的发展和个人的境遇互为因果,互相成就。
作者简介
作者沈轶伦,80后,上海人。《解放日报》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专注人物报道和城市题材非虚构写作。已出版《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和《隔壁的上海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上海这座城,由人的经历砌成(代序)
倾听前辈足迹
蔡正仁:俞振飞在铜仁路的一百天
邹嘉骊:我的出生地,也是父亲的纪念馆
夏衍:重华新村里的戎装书生
顾维钧在嘉定:月是故乡明
严独鹤:在重庆南路三德坊
张人凤:祖父张元济在上方花园
孔海珠:父亲孔另境的虹口地图
和父亲靳以在庐山村和徐汇村
赵祖康:在兴国路324号
宋思衡:太公董健吾在上海的红色脚印
程多多:父亲程十发在延庆路
陈望道:国福路51号里的时光
乌鲁木齐路上的草婴书房
溧阳路清源里,那一位绝美的老太太
沧海如何变桑田
殷健灵:外婆的方浜中路
滕肖澜:童年的阁楼上建起金茂大厦
彭瑞高:沿着铁轨走在虹桥路上
薛舒:当童年的渔村变成浦东机场
邹逸麟与邹振环:王家厍和张家宅
张怡微:沧海桑田小闸镇
孙颙:躺在南昌路外公的书架下
王晓玉:在山东路长大的山东人
燕子姐姐讲故事:一切从小红楼开始
从浦江饭店到中国证券博物馆
打开城市的钥匙
秦畅:从滇池路进入上海深处
虹桥路1191号,从这里进入中福会
叶永烈:在漕溪路打开属于自己的天地
王诗槐:漕溪路上的上海电影制片厂
杨洁勉:曾是跑马厅大楼里的唯一读者
唐颖:环龙里,望向外面世界的眼睛
竹林:襄阳北路上的非典型上海生活
钱乃荣说旧书店:书卷多情似故人
郑德仁:和平饭店里的爵士乐
金光耀:在聂耳玩耍过的弄堂长大
高文彬:从虹口弄堂出发参加东京审判
守护一块梦田
程永新:守护巨鹿路675号
宗福先:在市工人文化宫的日子
卢新华:在大连路的阁楼里《伤痕》诞生
颜梅华:在合肥路以画医心
陈子善:东余杭路上的夏日“柳荫”
诸大建:老南市的上海乡愁
褚君浩:华师大就是我的“百草园”
朱大建:曾是甘泉新村“野蛮小鬼”
赵开生:南京西路860弄里的评弹团
爬上黑石公寓的顶楼
韩天衡:龙江路上的陋室铭
王晓明:卫乐公寓的前世今生
秦文君:外白渡桥的故事
许承先:模范邨里的见证
王汝刚:南京东路流着泪走两遍
似是故人来是202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沈轶伦。
得书感谢您对《似是故人来》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