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对近代(1840-1949)时期中国对中亚地区及各国的认知史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近代中国的中亚认知流变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与概括,力图呈现出一幅近代中国对于中亚认知的整体图景。
内容简介
作为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重要区域,中亚在古代、近代和当代呈现出不同的文明生态与地缘政治意义。
作为与之存在密切历史与地缘关联的中国,如何在历史的连续性维度中构筑起我们对于中亚认知的整体性,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西北方向域外认知框架的丰富与完整。基于对中亚地缘重要性和中国对外认知整体性的考量,本书从整体和分区的角度,对中国近代的中亚认知流变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力图在我们既有的西域认知和当代中亚区域认知之间,补充近代中亚认知的缺漏环节,从而构筑一幅历史连续性的中亚认知图景,并通过认知中亚更好地理解作为“共同体”的中国。
作者简介
作者袁剑,1964年生于湘西。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毕业。曾经任教于南京理工大学,后历任《价值》杂志主笔、《董事会》杂志主编,现为独立评论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以亲历者的视角,观察、体认和思考中国的转型。2000年之后,在中国大陆及海外华语主流媒体上发表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的政经评论。著有《中国证券市场批判》《奇迹的黄昏》。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亚是中国的“世界岛”(代序)
导论 地缘身份、内部结构与复线历史:中亚的定位、中国认知及其当代转型
中亚是什么?
中亚不是什么?
中亚会变成什么?
内部结构
复线历史
第一章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中亚关系:常识重建与互为契机
重建我们的“中亚”常识
从“大博弈”到“新棋局”
中国与中亚的“互为契机”
第二章 连续性与断裂性:近代中国知识视野下的“中亚”范畴流变
中亚的位置特质
中国“中亚”认知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中国古代的中亚认知框架
近代知识界的“中亚”意象变迁
中亚认知背后的知识框架
中国视域与“西域-中亚”框架
纠结的“他者”:近代语境下的中国中亚认知
理解“连续性”:从旧“中亚”到新“中亚”
第三章 草原之域:哈萨克斯坦的历史论述与形象构筑
问题与思考
近代历史语境
国内知识界的哈萨克斯坦认知
结语:时局、地位与对外视野
第四章 “白金”之邦:乌兹别克斯坦的近代形象及其流变
理解特殊性
近代史进程中的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
乌兹别克斯坦认知:两次高潮及流变
结语:不均衡特质与时代折射
第五章 欧亚之枢:吉尔吉斯斯坦的在华认知与历史变迁
问题域与时代性
时局与认知:近代中国视野下的吉尔吉斯斯坦区域
结语:认知热点与中国议题
第六章 高山之国:塔吉克斯坦的形象生成与认知塑造
中国视域与“中亚问题”
古代至20世纪上半叶的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形象:近代变迁与认知构筑
结语:重新关注与重新发现
第七章 国运之镜:阿富汗形象的历史之变
作为“分隔空间”的阿富汗:理解的起点
从“爱乌罕”到“阿富汗”:叙述结构的转折
三次流变:近代阿富汗的中国“投影”
“发现”阿富汗: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国运期待
结语 区域、文明,还是历史连续体
中亚类型与中亚问题
中国叙述中的“中亚问题”及其特征
区域、文明、历史连续体:关于中亚的叙述及其分类
寻找整体的“连续性”:构筑我们的一般中亚观
附录一 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现状及特质
保护历史
现状
区域特质
附录二 固化与流动:中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背景、演变与范式转型
中亚的位置与独特性
学科格局及其内在变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亚人类学研究概览
结语:古典传统、学科互惠与中国立场
附录三 国家感与边疆性:中亚国家间的边界问题及其观念折射
中亚区域的生态与前近代特质
从“继承”的结构到“重塑”的国家
边界问题近况与新进展
国家感与边疆性:中亚国家边界问题的未来走向
后记
寻找“世界岛”:近代中国中亚认知的生成与流变(九色鹿系列)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袁剑。
得书感谢您对《寻找“世界岛”:近代中国中亚认知的生成与流变(九色鹿系列)》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