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自由的奥秘

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自由的奥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自由精神的哲学家、政治家和诗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了探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基于作者的人民大学文学博士论文修改成的专著。全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重点讨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由”问题及现状,以及“自由”概念的界定和探索;第二章重点阐述“自由与恶”,分为“直面人性之恶的人、非理性与自由、非理性与自然”;第三章讲述“自由与理性”,从“个人的自由、社会领域的自由、科学技术与自由”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了解“自由与信仰”,主要从“人神之间”和“爱的共同体”进行阐述;第五章讲“自由与创作”,从两个方面剖析艺术,以及话语与形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基督徒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是紧密结合的,他的宗教信仰观念和诗学观念更是密不可分。基督教精神自由的观念既表现在他小说的复调中、永不终结的对话中,也表现在作家对待主人公的“创造性”立场上。这个“创造性”既指复调小说的形式创新,也指作家以上帝创世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文本世界和主人公————创造一个独立自由且能够爱和交流的他者。

作者简介

作者罗妍,1988年出生,湖北孝感人,文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纪之问:何为自由?

第二节 “陀学”:经久不衰的研究热潮

第三节 “自由”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自由与抗争:以人生践行的自由信念

第一节 青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激进岁月”

第二节 自由观的转变与哲学思想的重塑

第三章 自由与恶: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反思

第一节 敢于直面人性之恶的“残酷天才”

第二节 囚徒的自由:来自“死屋”的呐喊

第三节 死亡书写:自由之为终极问题

第四章 自由与理性:对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批判

第一节 塑造自由主义者典型形象

第二节 探讨自由界限的文学实验

第三节 科学技术带来的自由愿景

第五章 自由与创作:文艺论与美学追求

第一节 艺术:朝向理想美的自由创造

第二节 文学话语与艺术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自由的奥秘是2022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罗妍。

得书感谢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自由的奥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欧游观思录 电子书
提及波兰、奥地利、瑞士、意大利、梵蒂冈、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国,你的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是什么?是欧洲各国的美食,是独特的文化体系,还是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情?如果想要畅游欧洲各国,或许我们需要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走遍欧洲,领略文化人眼中的欧洲风情。作者张德苏实时写下的游记感怀,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写出了各国风物景观、人文习俗的面貌,并从历
走进社会深处:布拖支教探索 电子书
何深思、毛江一、邢济收著的这本《走进社会深处(布拖支教探索)》介绍了,志愿者们走进四川凉山深处,开展暑期支教活动。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点点滴滴,所见、所闻、所思,真实而触动心灵……不大的院落、简易的教室,劈柴、做饭、席地而睡,充实而辛苦。这里有漫天的繁星,有孩子们对知识、对大山外世界渴望的眼神,还有志愿者们相濡以沫、并肩作战的温情。志愿者们将知识和关爱传递给大山里的孩子们,也把大山里的世界带给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丛书学理与诗意的探寻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安徽大学教授、博导、评论家赵凯自2000年至今撰写并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45篇。赵凯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理论研究的专家,这部评论集的文章主要针对安徽本土的文艺现象有感而发,正是作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的成果展现,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深刻的历史意味。收录的评论文章曾陆续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文学教育:新媒体时代的探索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集 电子书
在“全民阅读”被连续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新媒体变迁与当代大学生文学素养之间关系,直面当代文学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新世纪师范大学文学素养教育新路径,扎实推进文学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升未来中小学师资文学素养,无疑应是大学文学教育以及大学文学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本书从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素质培养与教学研究、教材研究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空间转向”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空间转向”为切入点,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空间转向”中所呈现的新型批评形态——空间批评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空间转向”与西方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发掘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精神实现途径的变革,完成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批评在西方现实语境中的价值的评判和缺陷的反思,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当代化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