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些年来论述当代文学的演进历程、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经典作品、当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经验等有关当代文学史论方面的文章。
内容简介
本书分“发展历程回望”“文学经验梳理”“经典现象撷英”“相关史料钩沉”四个小辑,在围绕“经典与经验”的总主题,论述当代文学的历时演进、文学经典的成因与文学经验的积淀的同时,还涉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对于文学事业的指导引领、党领导文学工作的重要经验、中国当代文学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建与实践,及当代文学在不同时期与社会生活的密切互动,与时代潮流的相随相伴。
这些论述与看法中,实际上都隐含了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有属性与本质特征的探悉与揭示。这些由不同方面的论文精选构成的论集,有助于人们了解和知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也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的特征与特色。
作者简介
作者白烨,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在本校留校任教;后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室副主任、主任、总编辑助理,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发展历程回望
压力下的生长
一 极左:从政治到文学
二 理论批评的突围尝试
三 创作领域的顽强抗争
四 政治荫护下的艰难生存
观念演变与文学发展
突破樊篱:适时修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回到文学:不断深化对文学本身的认识
改善领导:切实改进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
乡土中国的时代影像
一 概念与总脉
二 阶段与演变
三 影响与意义
在适应中坚守
一 文坛随着社会的变异而变异
二 滞后的观念与被动的管理
三 文学精神也要与时俱进
“三分天下”:当代文坛的结构性变化
一 文坛现状的“三分天下”
二 批评自身的“三分”趋向
三 诸多问题与严重挑战
新世纪文学的新风貌与新走向
2009年的四个焦点
新世纪文学的四个要点
观察者的四点建言
时代进程的文学档案
先声夺人的短篇小说
长足崛起的中篇小说
持续增长的长篇小说
类型多样的网络小说
新人形象与时代影像
质朴引人的农村新人形象
求真务实的新型工人形象
勇于开拓的改革者形象
自立自强的青年新人形象
生活与创作双重演进的时代缩影
抒写新生活,描画新人物
捕捉新的矛盾及引发的讨论
农村变革的鼓与呼
面对转型的忧与思
文学经验梳理
社会主义文艺体制的建构
“一为”与“二为”
由“改造”到“引导”
文学组织与作家的体制化
文学创作的运作与管理
为变革的时代描形造影
在贴近生活的写作中与时代同频共振
着意塑造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沿着现实主义的路向不断拓进
不同取向与写法的相互借鉴
现实主义:奔流不息的文学主潮
在种种干扰中曲折行进
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两类写作
向着生活的坚定回归和深入探掘
现实主义的发展与前瞻
在行进中更变,在更变中自立
1 回到自身去
2 主体的觉醒
3 批评的嬗变
4 再遇新挑战
5 严峻的课题
在稳步前行中不断拓进
一 新作评介与年度综述体现的现场感
二 现象捕捉与倾向评析中的问题意识
三 网络文学相关问题的研探渐趋深入
四 批评的现状反思与问题自省
五 批评建设中的新刊创办与新人崛起
与创作同声息 与时代共脉搏
一 历程概述
二 经验述要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
一 作家要尽心竭力地写好精品力作
二 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守与发展
三 理论评论与文学创作的相互砥砺
四 暗中较劲与良性竞争
四时花似锦 文苑气象新
文艺思想的指引与文艺方向的确立
“双百方针”的实施与坚持
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经验
经典现象撷英
挺起时代的文学脊梁
深入生活的艺术结晶
高远追求的目标设定
反映时代的生活和情绪
充沛的现实主义精神
九部作品看“茅奖”
第一届 《芙蓉镇》
第二届 《沉重的翅膀》
第三届 《平凡的世界》
第四届 《白鹿原》
第五届 《尘埃落定》
第六届 《历史的天空》
第七届 《秦腔》
第八届 《一句顶一万句》
第九届 《江南三部曲》
史铸创业艰
“到我要反映的人民中去生活”
在与群众的密切结合中“逐渐地改造自己”
四易其稿的创作过程
充沛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深远的文学影响
人民情怀:柳青为文为人的内核
一部读者“读”出来的经典
一
二
三
不懈的“寻找”不朽的丰碑
相关史料钩沉
主旨、主将与主脉
一 主旨
二 主将
三 主脉
一部小说的噩运及其他
一 从传记小说的角度看
二 也从党史的角度来看
三 被判“反党小说”的理由均不成立
四 酿成大案的主因及习仲勋等人的被牵连
五 阎红彦意见的表面与后面
六 小说成大案的教训与感言
后记
经典与经验:中国当代文学史论是202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白烨。
得书感谢您对《经典与经验:中国当代文学史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