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胡教授与多位专家,年度热点全面梳理。
内容简介
十年来,胡智锋教授与来自政府、业界、学界的刘春、汪文斌、王甫、吴涛、梁晓涛、靳智伟、高峰、徐舫州、朱虹、王云鹏、时统宇、仲呈祥、苗棣、刘文(以对话年度为序)等先生十度相约,锐意交锋,智慧碰撞,力求对当年度中国传媒发展的热点或整体状态进行全面的梳理。
作者简介
胡智锋,1965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
曾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首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1)、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等称号。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美的探寻》、《中国电视观念论》、《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电视传播艺术学》、《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会诊中国电视》、《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等。主编“电视实务丛书”及著作多种,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立项课题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类奖项20多种。除理论研究外,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是国内著名电视策划人之一。曾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等多项全国性评奖的评委。$$$$$胡智锋,1965年生,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现代戏剧史方向),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广播学院教授,《现代传播》副主编。多年来致力于影视理论的研究,尤以电视美学、影视文化、电视传播艺术研究见长,他在这些领域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已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50余篇,主要著作有:《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主编了《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影视文化前沿》(上、下)、《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等。除理论研究外,参与了数十个电视栏目、节目的策划、编导、撰稿工作,还参与了许多著名电视媒体的频道设计工作,是国内著名的电视策划人之一。$$$$$胡智锋,1965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
曾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首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1)、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等称号。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美的探寻》、《中国电视观念论》、《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电视传播艺术学》、《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会诊中国电视》、《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等。主编“电视实务丛书”及著作多种,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立项课题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类奖项20多种。除理论研究外,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是国内著名电视策划人之一。曾担任中宣部$$$$$胡智锋,1965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
曾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首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1)、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等称号。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美的探寻》、《中国电视观念论》、《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电视传播艺术学》、《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会诊中国电视》、《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等。主编“电视实务丛书”及著作多种,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立项课题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类奖项20多种。$$$$$胡智锋,1965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曾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首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1)、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等称号。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美的探寻》、《中国电视观念论》、《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电视传播艺术学》、《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会诊中国电视》、《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等。主编“电视实务丛书”及著作多种,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立项课题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类奖项20多种。除理论研究外,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是国内著名电视策划人之一。曾担任中宣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总序
会诊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的“逢三变革”
本土化新闻与民生电视的成长
电视传媒本体意识的回归
收视率迷信与贵族化误区
电视改革的体制困局
中国电视的“冬天”还远吗?
公共声音的诞生与电视的“失语”
电视走进“竞合”时代
传媒教育正面对市场的挑战
结束语:未雨绸缪,在深化改革中开拓进取
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
一、剥离与整合
二、目标与路径
三、版权与经营
四、媒介活动与“选秀”
五、付费电视
六、广电政策
七、网络电视
八、省级卫视
九、民营电视
十、频道改造与栏目改版
结束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2005:中国电视备忘录
央视改革:无缝链接,稳步推进
频道制:走向“绿色收视率”
省级卫视:定位求突围
份额时代:不是PK,是竞合
“超女”:本土化的“真人秀”
电视剧市场:火爆有余,火候不足
直播·民生新闻·新媒体
结束语:态度·细节·诗意·智慧
2006:中国电视忧思录
收视率·收视份额·专业频道品牌化
电视市场化·行业安全
电视新闻·动画·纪录片
点评2006·展望2007
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
重塑中国电视的尊严
中国电视失去尊严了吗?
电视的尊严从何而来?
纪录片创作应有战略规划和政策扶持
“新影”的新探索
明天向何处去?
结语:获得尊严要靠自身努力
2009:中国电视创新对话
2008:“成就巨大,问题成灾”
体制机制改革的停滞不前导致媒体精神的丧失
中国电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用充分的市场竞争推动中国电视创新
产业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媒介的社会责任
突破误区,推动电视节目创新
中国电视要“走出去”就要先转变
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新起点——2010《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新中国60年广播影视发展
新闻报道理念的提升
电视剧、纪录片积极发展
制播分离改革进入新阶段
中国广播影视“走出去”
进一步推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
2010: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的一年
新十年新起点:中国广播电视的观察与思考——2011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新世纪十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的新格局
中国广播电视传媒的机制改革
2010年中国广播电视的年度热点问题
新媒体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
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
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价值重构:中国传播研究主体性探寻——2011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众声喧哗与价值危机
中心与边缘,霸权与挑战
西方与中国,解构与重构
中国传播研究的学术定位
思想解放与后发优势
文化复兴的理想与现实
文化复兴:文化强国的时代宣言
文化生态:文化氛围的破坏·文化宝塔位置的颠倒
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错位·文化产业价值迷失
影视创作喜忧参半·历史观美学观偏离
艺术批评:科学标准·观赏性批判
道与法: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提升的理念与路径——2013《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政策与体制机制层面:亟待从单一、平面的宣传思维,走向多元、立体的传播理念
内容层面:纪录片、电视剧、电视新闻“三驾马车”并举
市场与产业层面:纪录片、电视剧、新闻领域的国际市场化程度和难度存在差异
渠道层面:发挥节展活动与网络传播的作用
人才培养层面:以合作带人才,重视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
结语
需求与引领:传媒生态与监管服务之变——2014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统筹、放权、服务、改革:政府对传媒管理与服务的新思维
媒介融合时代的传媒格局:“电视将死”未必是真命题
从五种节目类型看2013年电视内容的生产状况
国际传播、公共文化服务与传媒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
媒介融合与网络强国:互联网改变中国
一、2014媒介融合元年:新的历史使命
二、媒介融合的现实困境、基本目标与路径
三、互联网改变中国
四、世界互联网中的中国与世界
后记
年度对话:中国传媒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是2015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胡智锋。
得书感谢您对《年度对话:中国传媒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