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对话:中国传媒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年度对话:中国传媒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胡教授与多位专家,年度热点全面梳理。

内容简介

十年来,胡智锋教授与来自政府、业界、学界的刘春、汪文斌、王甫、吴涛、梁晓涛、靳智伟、高峰、徐舫州、朱虹、王云鹏、时统宇、仲呈祥、苗棣、刘文(以对话年度为序)等先生十度相约,锐意交锋,智慧碰撞,力求对当年度中国传媒发展的热点或整体状态进行全面的梳理。

作者简介

胡智锋,1965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

  曾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首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1)、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等称号。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美的探寻》、《中国电视观念论》、《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电视传播艺术学》、《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会诊中国电视》、《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等。主编“电视实务丛书”及著作多种,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立项课题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类奖项20多种。除理论研究外,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是国内著名电视策划人之一。曾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等多项全国性评奖的评委。$$$$$胡智锋,1965年生,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现代戏剧史方向),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广播学院教授,《现代传播》副主编。多年来致力于影视理论的研究,尤以电视美学、影视文化、电视传播艺术研究见长,他在这些领域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已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50余篇,主要著作有:《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主编了《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影视文化前沿》(上、下)、《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等。除理论研究外,参与了数十个电视栏目、节目的策划、编导、撰稿工作,还参与了许多著名电视媒体的频道设计工作,是国内著名的电视策划人之一。$$$$$胡智锋,1965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

曾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首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1)、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等称号。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美的探寻》、《中国电视观念论》、《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电视传播艺术学》、《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会诊中国电视》、《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等。主编“电视实务丛书”及著作多种,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立项课题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类奖项20多种。除理论研究外,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是国内著名电视策划人之一。曾担任中宣部$$$$$胡智锋,1965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

曾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首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1)、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等称号。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美的探寻》、《中国电视观念论》、《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电视传播艺术学》、《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会诊中国电视》、《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等。主编“电视实务丛书”及著作多种,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立项课题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类奖项20多种。$$$$$胡智锋,1965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兼任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曾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首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1)、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等称号。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美的探寻》、《中国电视观念论》、《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电视传播艺术学》、《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会诊中国电视》、《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密》、《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等。主编“电视实务丛书”及著作多种,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立项课题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类奖项20多种。除理论研究外,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是国内著名电视策划人之一。曾担任中宣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总序

会诊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的“逢三变革”

本土化新闻与民生电视的成长

电视传媒本体意识的回归

收视率迷信与贵族化误区

电视改革的体制困局

中国电视的“冬天”还远吗?

公共声音的诞生与电视的“失语”

电视走进“竞合”时代

传媒教育正面对市场的挑战

结束语:未雨绸缪,在深化改革中开拓进取

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

一、剥离与整合

二、目标与路径

三、版权与经营

四、媒介活动与“选秀”

五、付费电视

六、广电政策

七、网络电视

八、省级卫视

九、民营电视

十、频道改造与栏目改版

结束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2005:中国电视备忘录

央视改革:无缝链接,稳步推进

频道制:走向“绿色收视率”

省级卫视:定位求突围

份额时代:不是PK,是竞合

“超女”:本土化的“真人秀”

电视剧市场:火爆有余,火候不足

直播·民生新闻·新媒体

结束语:态度·细节·诗意·智慧

2006:中国电视忧思录

收视率·收视份额·专业频道品牌化

电视市场化·行业安全

电视新闻·动画·纪录片

点评2006·展望2007

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

重塑中国电视的尊严

中国电视失去尊严了吗?

电视的尊严从何而来?

纪录片创作应有战略规划和政策扶持

“新影”的新探索

明天向何处去?

结语:获得尊严要靠自身努力

2009:中国电视创新对话

2008:“成就巨大,问题成灾”

体制机制改革的停滞不前导致媒体精神的丧失

中国电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用充分的市场竞争推动中国电视创新

产业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媒介的社会责任

突破误区,推动电视节目创新

中国电视要“走出去”就要先转变

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新起点——2010《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新中国60年广播影视发展

新闻报道理念的提升

电视剧、纪录片积极发展

制播分离改革进入新阶段

中国广播影视“走出去”

进一步推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

2010: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的一年

新十年新起点:中国广播电视的观察与思考——2011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新世纪十年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的新格局

中国广播电视传媒的机制改革

2010年中国广播电视的年度热点问题

新媒体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

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

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价值重构:中国传播研究主体性探寻——2011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众声喧哗与价值危机

中心与边缘,霸权与挑战

西方与中国,解构与重构

中国传播研究的学术定位

思想解放与后发优势

文化复兴的理想与现实

文化复兴:文化强国的时代宣言

文化生态:文化氛围的破坏·文化宝塔位置的颠倒

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错位·文化产业价值迷失

影视创作喜忧参半·历史观美学观偏离

艺术批评:科学标准·观赏性批判

道与法: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提升的理念与路径——2013《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政策与体制机制层面:亟待从单一、平面的宣传思维,走向多元、立体的传播理念

内容层面:纪录片、电视剧、电视新闻“三驾马车”并举

市场与产业层面:纪录片、电视剧、新闻领域的国际市场化程度和难度存在差异

渠道层面:发挥节展活动与网络传播的作用

人才培养层面:以合作带人才,重视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

结语

需求与引领:传媒生态与监管服务之变——2014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统筹、放权、服务、改革:政府对传媒管理与服务的新思维

媒介融合时代的传媒格局:“电视将死”未必是真命题

从五种节目类型看2013年电视内容的生产状况

国际传播、公共文化服务与传媒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

媒介融合与网络强国:互联网改变中国

一、2014媒介融合元年:新的历史使命

二、媒介融合的现实困境、基本目标与路径

三、互联网改变中国

四、世界互联网中的中国与世界

后记

年度对话:中国传媒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是2015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胡智锋。

得书感谢您对《年度对话:中国传媒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动员与发展:生态移民中的国家与乡村社会 电子书
中国扶贫开发:从输血式到开发式,生态移民助攻坚。
流动与家庭:人口发展新形势下的考察 电子书
本书以“流动”与“家庭”为主题,精选部分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将它们置于近10年来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这一宏观背景中来加以呈现。
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道路与政策 电子书
本书通过总结世界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视野为中国践行科学发展提供分析思路,提供一套评价体系和政策优化方法。
论“人口后黄金时代”与发展 电子书
本书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各方各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可以为制定人口政策等提供重要参考。
性别平等的可持续发展 电子书
回顾千年发展目标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尚未完成的任务,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当今世界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促进全球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