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披露杜聿明、宋希濂等一大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及至获赦后复杂跌宕的思想嬗变和人生况味。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积淀了三十年才终完成的作品。上部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生动描述了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特务头子、党政要员等在功德林战犯管理处的“改造”经过。因突破了题材的禁区,写出了国民党人对民族的贡献,轰动海内外,影响深远。累计销售670多万册,并于1991年改编拍成电影《决战之后》。

新增的下部,就从他们获赦后写起。身体上的自由并没有同时带来精神上的解脱,“新生”后的他们遭遇了“文革”的冲击,又经受了改革开放的洗礼,命运沉浮令人唏嘘。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撰写文史资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为两岸和平统一呼喊奔走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如果说上部从他们被俘写到获赦,体现了共产党在“战犯改造”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下部从他们出狱写到后一名“战犯”离世,重点就是还原他们本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高尚。

然而,回头再看,他们的命运并不因其个人的品格和才能而决定或逆转,他们的悲剧印证了一个无情的历史规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如此,本书才耐人寻味,叫人在感慨万端之余掩卷深思。

作者简介

  黄济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律贴获得者,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原国民党将领后裔,本书主人公之一的黄剑夫的儿子、邱行湘的外甥,被杜聿明、黄维、沈醉等视为子侄,因而得天独厚地进入了这个特殊的题材,写出了原国民党人真实的面目和心声。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上部

序章 洛阳之战——一个蒋介石亲自挑选的战场指挥官。他决心用胜利的火花来点燃“行宪国大”大门上的红灯。结果,红的不是灯,而是他的头。

1.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蒋介石三次派专机接他到南京

2. 蒋介石的一句肺腑之言像一把火,把他周身的血烧烫了。他保证:“除非天塌地陷,洛阳万无一失。”

3. 酒肉征逐后清扫射界,为孤注一掷,牡丹古城遭受空前蹂躏

4. 负隅顽抗,无奈大势去矣

第一章 黄河北岸——就在南京政府准备为他“壮烈成仁”举行追悼会的时候,他带着陈赓将军赠送的几十磅猪肉罐头,北渡黄河,走进解放区。

1. 陈赓忘了审讯的公务,邱行湘似乎忘了战俘的身份,而像故人重逢,亲切无间,对坐在硝烟刚刚散去的战场上

2. 求死不得,求生不愿,他茫茫乎无路可走

3. 邱行湘原以为,天底下有两种老百姓,一种喜欢共产党,一种喜欢国民党

4. 赖钟声响应“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参加青年军,设有专用电台与蒋经国直接联系,如今却诚惶诚恐

第二章 黄埔村中——他走进人生的午夜。他在现实面前开始睁开眼睛。虽然没有看见他的明天的晨光,但是他看见了昨天的残星。

5. 此黄埔非彼黄埔,邱行湘竟得他乡遇故知

6. 以蒋介石“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保不变”的哲学为武器,他气宇轩昂地走进了崭新的战场

7. 训练班教唱《蒋介石,你这个坏东西》,他又一次面临生存危机

8. 又是一场战役——孙殿英部的鸦片枪被解放军缴了械

9. 生平第一次劳动,扁担将他压矮的同时,一个从未有过的意识的形体却产生并长高了

10. 胡琏究竟何时进入了洛阳阵地?洛阳失守到底怪谁?康泽这个无兵司令怎会被推到第一线?

第三章 井陉河畔——国民党战场大势已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出现荒芜般的平静。在“中国革命的怒潮”的冲击下,他不得不移动了一下身体。

11. 邱行湘求教于张岚峰:冯玉祥曾把蒋军打得焦头烂额,为何冯军又瓦解得如此之快呢?

12. 毛泽东的补丁和陈诚的鹅绒,他一眼便看到了人类的经验和教训

13. 原国民党暂编第三纵队快速纵队副司令蒋铁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否有失节之嫌?他心力交瘁

14. 他曾把蒋介石的命令当作事业的指南,现在他把毛泽东的文章当作生命的暗示

15. 邱行湘面临一场严峻的考试——策反担任北平德胜门守备的妹夫黄剑夫

第四章 功德林里——他生活在新中国的监狱里。这里的铁栅曾使他虚惊一场。不过他很快就发现:铁栅是军阀时代的产物,梅花才是功德林的主题。

16. 庙宇+监狱=梅花、梧桐、清净+电光形胡同、八角楼、恐怖

17. 戊字胡同内,邱行湘大胆地进行了一次试探

18. 甲字胡同内,文强向共产党的“典狱官”传授监狱管理办法

19. 乙字胡同内,康泽和董益三不时交头接耳,伏案“交代”

20. 丙字胡同内,黄维的一切,都像他那颗小黑痣那样固定

第五章 胡同之间——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采取回避事实的态度。既不愿意步黄维之后尘,又不愿意开陈长捷之先例。他站在两条胡同之间。

21. 一本《人民公敌蒋介石》引发了邱行湘关于“是非”和“统治正宗”的思考

22. 黄维和董益三之间发生了功德林里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人事件

23. 陈长捷要从共产党的老祖宗马克思那里开刀,托人买来《资本论》第一、二、三卷

24. 同一条胡同里的日本战犯说:“中国共产党对我们日本人不错。”

第六章 高墙内外——“自由世界”盟首美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失败,对他的神经是一次严重的刺激。他明白了力量在谁人之手以后,生活恢复了常态。

25. “美军仁川登陆”。他们有的兴奋得夜不能寐,有的掏心掏肺地慷慨陈词,有的一言不发却最先抢看报纸

26. 朝鲜战场的战况搅乱了他的思维,炒麦大战却升腾了他的性灵

27. 杨伯涛执笔《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被称赞“你们对人民有功”。又写了七言绝句《为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炒干粮》

28. 苏联女人在功德林的“臭虫风波”让邱行湘窥一斑而见全豹

第七章 八角楼下——这里是使国民党人起死回生的地方。他把功德林称为功德之林。这里又是慰藉心灵的地方。他把一盒火柴当作五年来人生价值的总和。

29. 朝鲜战场的硝烟弥漫到功德林的时候,杜聿明居然从病榻上走下来,破天荒地主动找共产党人说话了

30. 黄维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手纸,遭众人围攻,却被他口中“灭绝人性”的管理员解了围

31. 邱行湘被议论有纵火嫌疑,管理处却把一包火柴递到了他的手中

32. 日本战犯别时依依,管理员泪中带笑,他懂得了“强者”的全部含义

第八章 碎石路上——别人所具备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使他大吃一惊。自知望尘莫及之余,他想起了兵家的一句名言:扬己之长,攻彼之短。

33. 在白公馆怒目阴沉的宋希濂,终于笑着走进功德林,被文强发现酷似龙门石窟中一个笑眯眯的佛像

34. 陈长捷对《资本论》的顶批叫文强大吃一惊,他停止了唐诗宋词对身体的疗养,开始了马列经典对灵魂的急诊

35. 邱行湘唯一碰到的钉子是康泽,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他后面保驾的也是康泽

36. 梁培璜、林伟俦、邱行湘一起就各自的最后一役滔滔不绝,却在毛泽东兵法的文字面前默默无语

第九章 走廊顶端——杜聿明在病床上发出的“共产党是我再生父母”的感叹,使他百感交集;宋希濂交代杀害瞿秋白的罪行的行动,使他方寸已乱。

37. 杜聿明被俘时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承认,六年后,他承认了共产党的伟大

38. 宋希濂交代的罪行非同小可,之前曾和瞿秋白有过一番关于阶级斗争的谈话

39. 邱行湘有保留地交罪。保留的部分,他认为自己有功;交代的部分,他唯恐言之不详

40. 陈长捷痛愧:邓演达与之同窗,但前者彪炳千古,后者遗臭万年

第十章 梅花丛中——这是大陆上国民党高级军官的一次大团圆。昔日的居仁堂会议敲响了他死亡的丧钟:今日的功德林会议吹响了他新生的号角。

41. 公共场合仅点头微笑,私下范汉杰和文强在厕所密谈,方靖和邱行湘在澡堂擦背

42. 功德林大礼堂由鸦雀无声到人声鼎沸。邱行湘和罗历戎四目相对,蓦地想起北平居仁堂会议来

43. 战犯内部成立了学习委员会,自我管理,轻松愉快

44. 邱行湘和杨伯涛相互开导劝慰、仍不禁默默回想着王凌云来救他的时间

第十一章 巷道阡陌——现在出现大脑清醒和思维混乱的交织。王耀武以前者著称,张淦以后者见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制定了近王而远张的行动计划。

45. 王耀武两次在文强面前面如土色、呆若木鸡,又因黄维的牙刷深刻检讨,并慌忙表示不能崇拜关云长

46. 张淦用《易经》对抗毛泽东的《矛盾论》,舌战群儒

47. 他发现黄维不是神行太保,不是书呆子,甚至不是黄维,而是一个怪癖的陌生人

48. 宋希濂在功德林发起了一场斗须运动、庞镜塘、刘嘉树,乃至黄维,无一幸免

第十二章 战场上下——共产党对历史高度尊重的结果,高墙内弥漫着国民党将士抗战战场的硝烟。他不仅在战场上流连忘返,而且在战场下津津乐道。

49. 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治报告,勾起了宋希濂一番难言的衷曲

50. 负责审核材料的李科长提醒杜聿明,他的《自传》遗漏了个重要事件

51. 杨伯涛当面对黄维说:“你是共产党的功臣,你是国民党的罪人。”又直端端地对王耀武说:“你是日本人的功臣,你是中国人的罪人。”

52. 邱行湘绘声绘色地从湘西会战的武阳一役,讲到了牟廷芳的“五子登科”

第十三章 阳光洒处——功德林的阳光是大门外照射进去的。情思悠悠,情感漫漫。学习委员会发起上书感恩信。他饱蘸心血,谱写国民党人新生之歌。

53. 沈醉在功德林写的全部日记里,平均每三则就有一个“雪”字

54. 邱行湘收到了老家和妹夫黄剑夫的回信,心潮难已

55. 张治中、程潜、章士钊、邵力子、傅作义、蒋光鼐、张难先、郑洞国、侯镜如等先后来到了功德林

56. “不是亲人,却是恩人。”他们给毛泽东上书了一封感恩信

第十四章 青砖壁头——这是一个竖起来的战场。他在这里种下一株牡丹。无论是思想交锋的滚滚黄沙,还是感情交流的涓涓细水,都凝结着他们的心血。

57. 在一张竖起的双人白色床单上,廖耀湘和陈林达分庭抗礼,王陵基无力招架

58. 《新生园地》文学艺术专栏,文强、沈鹏、沈醉、黄铁民诗言志,歌咏怀

59. 邱行湘和康泽的战事刚刚平息,与徐远举的战火又要燃起

60. 李仙洲成为蜚声功德林的电影“观后”专栏作家,自称“不要三从,要四德(得)”

第十五章 荒土角落——荒土正在开垦之中。他们在这里洒下汗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在闻到泥土的芬芳以后,吸取了一个教训。

61. 杜聿明在缝纫室的核心地位,与他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核心地位一样,是由他的才能决定的

62. 黄维在他的永动机战役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哪怕试图闯关的有张治中、郭沫若、杜聿明,甚至他的妻子

63. 狼狈如胡临聪、白丁如“周老黑”,一张报告会的木椅仍使之享有功德林最高的荣誉和地位

64. 宋希濂的发言稿堪称政治与艺术的结合,范汉杰携一大捆高等数学书本进了功德林,廖耀湘能全文背诵《哥达纲领批判》

第十六章 长河尽头——人们的思维与性灵在历史的长河里漫游。对于他来说,有形的多于无形的,现实的多于历史的。目的都是寻求人生的答案。

65. 杜聿明和宋希濂分率甲、乙两组展开辩论:孙中山先生是否接受了共产主义?

66. 沈醉曾问叶挺若获释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又曾为江竹筠在桌子下面踢了徐远举一脚

67. 檄文变契约,邱行湘和徐远举先后背起了失去双腿的杨光钰

68. 康泽对杜聿明响亮地说:“我们都是黄埔学生,我们要坚持民族气节,不能做软骨头!”

第十七章 旋涡之中——八角楼终于成为新的旋涡的中心。人们各自不动声色地寻求着生命的浮木。他顺流直下,竟成功地登上了一块不属于他的陆地。

69. 杜聿明两次给从未谋面的大女婿杨振宁写信,两次提到“民族”二字

70. 黄维第一个在“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民族气节”的大辩论上发言,从而招致第二次批判黄维大会

71. 曾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的杜建时,最终为一本中国普通大学的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所折服

72. 外出参观的整齐的“蓝衣将军”队伍里,竟夹杂着两位穿黑色囚服的

第十八章 国土上面——他们第一次在新中国面前睁开眼睛。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这是一次灵魂的行军。大江东去,他想起一首宋词。

73. 杜聿明竟忘了国民党头等战犯的身份,径直拉开车门。“嘟嘟”两声,把汽车开跑啦!

74. 厂长自我介绍说他是一个资本家,旋即出人意料地赢得了他们炸雷般的掌声

75. 杜建时的名字曾和周恩来连在一起,而他的经历如同轮船上的定向器,一个一百八十度之后,还得有一个一百八十度,才能平安回来

76. 武汉长江大桥上,文强脱口而出“我身不觉在霄汉,睹此宏图暗叫惊”;邱行湘心中默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十九章 真理面前——真理面前无敌手,何况沉舟侧畔、病树前头。在功德林的新的一页纸上,他书写着他和他们心底的文字。

77. 杨伯涛用诗抒儿女情,牟中珩用画表父母心

78. 杜聿明终于发出了人生慨叹:“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老百姓手里,就再也挽不回来了!”

79. 张淦宣称:“毛主席是懂《易经》的,不然他写不出《矛盾论》。”黄维断言:“像我们这样的国家,只要解决了动力问题,很快就能赶上西方。”

80. 学习委员会第二次发起致毛主席的感恩信,择文强草稿,由邱行湘缮写

第二十章 五云山下——生活几乎是在全新的领域。他们并肩站在一条看得见的起跑线上。用武之地武人在,争先之时他领先。

81. 离开功德林“大本营”,他们开赴新的疆场——秦城

82. 邱行湘率队在“鱼鳞坑战役”中打成平局,在“苹果坑战役”中获得险胜

83. 杜聿明用一本《果树栽培技术》开启崭新的事业,陈长捷捧一本《资本论》在破窑里亲身检验

84. 百户之家庆团圆,众将献艺名堂多

第二十一章 阳关大道——从鬼到人,从爬到行,他们经历了若干世纪的变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在迁徙之中发现并踏上了一条阳关大道。

85. 五云山下安居乐业,王陵基手舞葵花,廖耀湘错把胡萝卜当芫荽

86. “沈醉不知归路”,篱笆另一侧的小男孩告诉他:“天快黑了,你还不回去,你妈妈在家里等你呢!”

87. 关于国民党战犯秦城农场生活的新闻纪录片里,邱行湘为什么表情那样悲戚,甚至眼角还有泪滴?

88. 杜聿明从左脚那只棉鞋里拉出一只死老鼠,也引出了未曾有过的“意识革命”

第二十二章 金秋时节——莫道“不问收获,但求耕耘”。春夏秋冬第十载,他们走进了果实累累的田园。如果这里的葡萄熟了十颗,那么有一颗是属于他的。

89. 1959年9月14日,幸福突然袭击,最终打垮了这支队伍

90. 1959年10月2日,回到功德林的他们全体给毛泽东写了第三封感恩信

91. 1959年12月4日,首批特赦蒋介石集团战争罪犯大会在功德林大礼堂隆重举行

92. 溥仪在宾馆的楼道里勃然大怒,邱行湘为了黄维重返功德林

93. 周恩来红着眼圈对他们说:“不怪你们,怪我对你们接近得太少……”

第二十三章 石头城里——带着人生和岁月的全部价值,他胜利而归。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叉点上,他奋勉图报。因为没有忘记生活的开垦,所以路在他的脚下伸延。

94. 出去之后,回去之前,不管是原来的阵营,还是现在的政权,都对他作了相应的交代

95. 省亲之行,他跪倒在老母的病榻跟前,也跪倒在十年前的两个长工面前

96. 明故宫旧机场,当年他从这里飞赴洛阳,留下罪恶,如今他在这里开荒种菜,创造生活

97. 娶了美眷,生得“虎子”,邱行湘握锄头的手拿起了钢笔,书写全新的一页

第二十四章 长江南岸——他从黄河北岸走到长江南岸,从战场失败走到人生胜利。周恩来的表扬、彭冲的赞誉仅仅是对成绩的肯定。生活的大门里道路依旧漫长崎岖。

98. 杜聿明走进人民大会堂;李仙洲走在济南街头;杨伯涛走在田间小路;曹天戈走在西子湖畔;邱行湘走在长江南岸

99. 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及其眷属们在邱行湘家中欢聚一堂,有人新婚燕尔,有人破镜重圆,有人独自等待

100. 既感“天高地厚恨难报,愿为统一蹈火汤”,何叹“冠盖满京华,唯我独消瘦”?

101. 失败在一个战场,胜利在另一个地方

下部

第一章 翰墨春秋——周恩来发明了一个职务,叫作“文史专员”。自此,他们便由将军变成文人,就像农民有了田土,他们也有了用武之地。

1. 穿越时空隧道,陈赓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回忆洛阳战役》就摆在邱行湘的案头

2. 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是“人民解放战争中,夺取大城市的第一场硬战”

3. 邱行湘忘不了陈赓的临别赠言:“如今我们解放了洛阳,解放了这里的人民,也解放了你。”

4. 周恩来的承诺不到三个月就实现了。邱行湘在《文史资料选辑》上看到了分别不久的杜聿明

第二章 破镜重圆——战争使人民家破人亡,也使他们妻离子散。治山先治坡,治坡先治窝,他们从战犯成为公民,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监狱走进家庭。

5. 会见蒙哥马利后,疏于笔墨的杜聿明写了一篇长达两万多字的“鸿篇巨制”

6. 邱行湘意外收到杨伯涛寄来的文章清样,终于按捺不住拍案而起

7. 周恩来劝郑庭笈复婚,最早前来贺喜的是傅作义

8. 陈长捷与傅作义前嫌冰释,并和邱行湘一道,被周恩来表扬为吃苦耐劳的典型

第三章 直面人生——有的进黄埔军校时,已是当父亲的人了。因为六十耳顺抑或因为今非昔比,街头巷尾,他们能够接受一群孩子的无礼。

9. “周老黑”重塑形象,发表了处女作《四川綦江战干团惨案回忆》

10. 继陈赓、杨伯涛之后,邱行湘从国民党洛阳警备司令的角度再写洛阳之战

11. 庞镜塘特意去向王耀武辞行,所带礼物却被王耀武撕得粉碎

12. 沈醉在获赦的第二天即乘车南下,准备迎候雪雪的归来

第四章 生活逻辑——改造时,各奔前程;工作后,各自为阵。如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他们既有重新集结的目标,也有逐步推进的法宝。

13. 黄剑夫解甲归田,邱行湘不懊悔与之失之交臂,却担心妹夫成为众矢之的

14. 杜聿明在前线独木难支,曹秀清在后方遍尝炎凉

15. 以“告状”为进步手段的董益三,现在“告”的是康泽,“状子”是《襄樊战役康泽被擒记》

16. 宋希濂不得不对自己的信仰进行反省,第一步就是学习《毛泽东选集》

第五章 处世之道——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从战场转到牢房,再从牢房转到书房。不过,他们渐渐达成共识:失败的痛,应该结束了。

17. 全国文史专员们在邱行湘的新家聚首,摒弃前嫌的同时似乎还有了共同的方向

18. 宋瑞珂坚持平均七天给黄维写一封信,黄维终于回信了,内容却让人始料未及

19. 周恩来接见在京获赦人员及其家属时说:“中国革命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时候很难用谁对不起谁来诠释历史……”

20. 康泽写的交罪认罪材料,据说毛泽东看了一个通宵

第六章 斗争哲学——军事上的胜负,自有军事以外的原因。他们虚心学习,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共产党的哲学,是个不可多得的好东西。

21. 一连五批特赦名单中都没有他,难道是因为他的历史最复杂?

22. 宋希濂苦苦思索:蒋介石打了败仗,为什么要扯到哲学上去呢?共产党人又有怎样的斗争哲学?

23. 邱行湘决定好好工作,通过自己的正面形象,去扭转晚辈们的被动局面

24. 沈醉望眼欲穿的“家书”不啻晴天霹雳,还好有小女儿带来了慰藉

第七章 万事静观——他们生活的态度是淡定的。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之所以徘徊与彷徨,是由于军人的心里,深埋着一个躁动的灵魂。

25. 文强请杜聿明转告《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一句话:“这不是资料,这是笑料!”

26. 阔别多年的方靖和邱行湘重聚,话题仍是他们曾经的长官黄维

27. 《红岩》畅销,沈醉炙手可热,可他却后悔了

28. 谨小慎微的陈长捷,却在撰写文史资料问题上不惜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

第八章 逆水行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们知道这就是命。不知道的是河水泛滥成灾,打湿他们的脚,也浇湿他们的心。

29. 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经历,黄剑夫积极面对,提出质疑;邱行湘被动接受,只知感恩

30. 沈醉痛心连累妻女,却遭到了其他文史专员们的批判

31. 杜聿明的思想被彻底打乱了,字里行间,他还感受到了一股杀气

32. 文史专员办公室被贴上了封条,他们执笔的手又拿起了铁镐

第九章 乍暖还寒——尚未获赦的战犯最羡慕的,就是已经获赦的人员。现在的情况变了,已经获赦的人员最羡慕的,就是尚未获赦的战犯。

33. 宋希濂先是开怀畅谈,而后戛然而止,叮嘱记者一定不能写

34. 家事不堪回首,国事风云莫测,文强看见了人性的善良,也看见了人性的残忍

35. 因“内查外调”的需要,沈醉家中各色人等络绎不绝,甚至上演了“全武行”

36. 噩耗频传。最让邱行湘痛不欲生的,是妹夫黄剑夫的惨死

第十章 蹉跎岁月——他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第二张试卷。唯恐不能及格,有的心烦意乱,有的惊慌失措,也有的雍容镇定,从容不迫。

37. 得知大儿子的厄运和他所崇敬的凌副部长的遭遇,黄维试图做出自己的解释

38. 沈醉莫名其妙地又被关进监狱,而且由先前的国民党战犯“升格”为国家级要犯

39. 落难中的黄剑夫一家艰难中求存,他的二儿子黄济人终于听见了来自北京的爆炸声

40. 杨振宁回国了,他才知道岳父杜聿明不仅懂军事,还懂政治

第十一章 心有余悸——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他们由于经历过太多,太多的失败,太多的失望,所以对一切都不抱幻想。

41. 文强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批林批孔”的社论,不由得想起了孙殿英

42. 恢复上班的第一天,文史专员们要打扫环境,更要收拾心境

43. 沈醉终于弄清了被“二进宫”的缘由,并做了自认为一生中做过的最聪明的事

44. 赖钟声拒绝见杨振宁,理由有二:其一是自惭形秽,其二是孤芳自赏

第十二章 大地回春——烟花三月,他们可以下扬州,可以下西洋,难能可贵的是,到了异国他乡,怀揣在心底的,依然是道德良心。

45. 黄维代表最后一批获赦人员宣读致毛泽东的感谢信时,突然放下讲稿,即兴演说起来

46. 文强主持了追悼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的文史专员座谈会,深情回忆起毛泽东教他背先祖文天祥的《路歌》

47. 黄剑夫获得平反,黄济人却把家宴弄得不欢而散,他需要读懂别人、诠释自己

48. 杜聿明号召大家写国民党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并忆起戴安澜的一件身后事

第十三章 道路纵横——在押战犯全部获救以后,一部改造的历史宣告结束。不能结束的仍然是他们的路:获得自由以后,又将如何摆脱精神的枷锁?

49. 沈醉的文章出现在有关揭露“四人帮”罪行的中共中央文件的附页。拨乱反正后,沈醉却笑称“此生怀揣一个特赦证足矣”

50. 宋希濂在美国和台湾的一家报社打了一场官司,又意外地当选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首席顾问

51. 黄维认定唯有永动机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报答别人的恩情,不料却引发了家庭悲剧

52. 蓬头垢面的黄济人突然出现在邱行湘的家门口,而且一住就是七天

第十四章 双管齐下——生活毕竟是多姿多彩的。昔时的离愁别恨,变成了今日的欢忭莫名;过去的满腹经纶,变成了现在的博大精深。

53. 回不回老家?回了老家该怎么交代?问题始终萦绕,争论还在继续

54. 郑庭笈找杜聿明商量如何知恩图报,杜聿明亲身示范给他上了一课

55. 沈醉到香港与前妻会面。想得到的没有发生,想不到的却发生了

56. 黄维的肺腑之言让黄济人吃了一惊,黄济人的《功德林》初稿让公安部高度关注

第十五章 多说并存——民主的基本属性包括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的核心内容包括各持己见。在这里,共性与个性能够并行不悖。

57. 宋希濂在美国利用难得的机会做了一件难得的事情,并借李敖写他的文章标题,作自传《鹰犬将军》

58. 李宗仁找沈醉核实一桩针对他的阴谋,叹息国民党内山头林立、积怨成仇

59. 黄维的反对引发了众人的争论,《淮海战役亲历记》中终于有了黄维的文章

60. 黄济人让杨伯涛“有意见”,让黄维“有三个想不到”,让杜聿明属意代写功过文章

第十六章 自然规律——他们当中有人走完了自己的路,没有留下痛苦,没有留下遗憾。留下的只是脚印与背影,还有那写进了历史的故事。

61. 《解放石家庄》的电影让罗历戎频频点头,他们庆幸现在“不像过去那种搞法”

62. 暗自感伤怀才不遇的杜建时,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就和荣誉

63. 杜聿明留下肺腑遗言后平静地走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64. 杜聿明的追悼会上,从邓小平和黄维发红的眼圈中,黄济人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

第十七章 白纸黑字——他们又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人可以改造,世界可以改造,沙漠可以变成绿洲,荒土可以变成良田,唯有历史不能改造。

65. 从来不记笔记的黄维竟要找杜建时抄一段,并把他准备呈送邓小平的材料锁进了抽屉里

66. 文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海就是台湾海峡……看我以后的行动吧。”

67. 沈醉:“迷离往事无从记,每向心房频索取。过眼硝烟皆散去,待我今朝都写起。”

68. 邱行湘:“我们写文史资料,只能当运动员,不能当裁判……功过是非自然有人评说。”

第十八章 落叶归根——关于生命的归宿,他们认为自己与荣归故里无缘,与青山处处埋忠骨无关,有幸能去八宝山,他们死而无憾。

69. 十位湖南籍原国民党将领被盛邀返乡,文强的感言最受欢迎,因为他讲了气话,但也是真话

70. 杨伯涛的《陈诚军事集团发展史纪要》激怒了长官黄维。他对杨改口诛为笔伐,打起了笔墨官司

71. 在《文史资料选辑》的质疑、补充和订正栏目上,杨伯涛受到了黄维、宋瑞珂、邱行湘和方靖的“集团攻击”

72. “国难未纾家难续”,戴安澜遗属“强肩巨责”,续写“抗战史上一部血的成就”

第十九章 海峡两岸——他们为祖国统一奔走,为民族团结呐喊,眼见得两岸距离渐渐缩短的时候,有人终于捷足先登,去了宝岛台湾。

73. “严醉”没有死,“华子良”没有疯,他们从《红岩》里走到现实中,抚今追昔

74. 文强应蒋志云之邀访美,意外得知他在台湾竟有一百万美金待领

75. 向来公私分明的黄维,却理直气壮地让黄济人替他去办一件私事

76. 黄维和方靖也走了。黄济人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愉悦和苦涩

第二十章 地球上面——随着他们的谢幕,文史专员办公室也消失了。但是,存在却是永恒的,因为房子在地球上,地球在房子里。

77. 弥留之际,郑庭笈看到了戴复东递到他手里的照片,泪水夺眶而出

78. 因了“冤家路宽”,砸了砚台的沈醉提笔沾新墨,不复旧容颜

79. 邱行湘真的去台湾了,百感交集之余,他拒绝了台湾方面的“困难补助”,还对蒋纬国提了点意见

80. 文强走进只为他一个人敞开的文史专员办公室,想起了艾青的一句诗:房子在地球上,地球在房子里……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是201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出版,作者黄济人。

得书感谢您对《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漫步在时光里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游历中国大江南北后所写的纪行性文字,记叙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广西、苏州、江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湖南等地的部分名胜风景与风土人情,书稿图文并茂,能引领读者身临其境。作者既描写了其中的风土人情,同时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引用及适当的解说,文字间也有作者对于历史文物的思考与人生体悟,其间作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与人们生活的富裕,从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可说此书稿是一本文化
比较神话学在中国 电子书
本书深入探究了“比较神话学”的发展和中国比较神话学如何开拓创新。
寻味历史:食在宋朝 电子书
《食在宋朝》是“寻味历史”系列中的一本,主要选取宋朝最具代表性的关于美食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文人笔记等,如《东京梦华录》《山家清供》《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等等。从宫廷的奢华盛宴、文人雅士的大千世界,到百姓日常的风味人间,本书旨在通过古人的笔触还原宋朝饮食生活的真实图景,带领读者在古人的字里行间中品味宋朝美食,在历史变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在大别山上 电子书
这是一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红28军坚持游击战争并使自己发展壮大的经历。小说全景式地再现了在卢沟桥事变国共和谈后,红28军开赴抗日战场、成为皖中、皖东抗日中坚的悲壮而又英勇的征程。作品具有浓厚的大别山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展示了坚贞不屈、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寻味历史:食在清朝 电子书
《食在清朝》为“寻味历史”系列图书中的一册,主要讲述清朝的美食。全书分为五章,分别讲述了清代皇族的饮食、市井百姓的饮食、清代独特的饮食文化、名人美食家的独家私房菜以及《红楼梦》中的饮食。图书从清代的《随园食单》《养小录》等典籍中选篇,为读者呈现一道道美味的清代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