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纲

中华史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李定一教授代表作,从传说时代到辛亥革命,带你快速清晰地了解中华文明千年变迁,是当代华文世界公认的中国通史杰作。

内容简介

《中华史纲》是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创作的中国通史杰作,起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变,记叙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变迁。

作者独具匠心地将中华历史划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创始与发展、新陈代谢、定型、发展和没落六个时期,以司马迁式的典雅简练文笔,对几千年的史事进行了浓淡分明的叙述,虽为史纲,但“简得其当”。

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作者皆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新颖的见解。如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于后汉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的士风中,探讨东汉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时代因素;从北魏孝文帝的教养背景中去探寻他力行“汉化”的原因;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里寻找鸦片战争爆发的缘由等。此外,对于一些似有定论的“史实”,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篡汉、五胡乱华、大运河的修建等,他都根据翔实的史料做出了可能更符合历史情境的分析与判断。如此等等,至足彰显他独特的思辨史观、高远的历史格局和浓厚的文化情怀,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品味历史的意蕴。

作者简介

作者李定一,字方中,重庆铜梁人。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知名教授,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四十余年,专精于中国近代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

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系,受教于钱穆、陈寅恪、张荫麟、邵循正等名师。毕业后由钱穆先生推荐,在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哲史研究部担任研究助理。

1946年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师从著名的国际关系史学者韦伯斯特(韦伯斯特曾经指导费正清确定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向)。求学期间,于伦敦、巴黎与罗马教廷所藏图书档案中多方探求史料,奠定了其日后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独具一格的基础。

1953年整理一百五十余万字中国近代史手稿,抽绎要义,以精辟的论史方式显现多年史学研究心得,完成《中国近代史》一书。此书颇受史学界重视,英译本于1970年出版。

1955年成为台湾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为保存前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与知名学者包遵彭、吴相湘等共同编辑《中国近代史论丛》两辑十八册。

1956年获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指导该校中国近代史博士班学生的学术研究,且开始注意近代中美外交史问题。

1960年,《中美外交史》(第一册)出版。

章节目录

第一编中华民族文化形成时期

第一章 蒙昧时期 18

神话:先民心目中的“历史”19

五帝:传说时代26

第二章 三代:历史的肇始 36

夏代(前2070—前1600) 37

殷商(前1600—前1046) 40

西周(前1046—前771)54

第三章 春秋时代(前770—前481)66

霸政的兴起67

霸政的发展73

各国的变化79

第四章 战国时代(前481—前221)84

战国变法图强85

诡谲的国际斗争92

社会的激剧变动98

孔子:民间讲学的创始者102

诸子百家,百花齐放112

第二编中华世界之创始与发展——秦汉三国与魏晋(前221—317)

第五章 “中华世界”的创始126

秦王政时期(前246—前221) 127

秦始皇时代(前221—前210) 133

对秦始皇的评论138

复古与维新的斗争(前209—前202) 145

第六章 中华世界的确立与发展 154

文景之治:大一统局势的奠定155

武帝的兴革160

中华世界的巩固166

王莽兴起的背景172

王莽时代:一个理想的破灭178

第七章 衰颓时期(25—220) 188

光武帝的政策189

黯淡迷惘的士风193

外戚、宦官与名流201

长期分裂的前奏207

第八章 大分裂的序幕 214

曹操的志事215

三国的人物222

三国鼎立230

西晋:统一的幻象235

第九章 中华文化概述 242

农业情况243

工商业发达248

学术与科技253

第三编新陈代谢时期——“五胡乱华”与南北朝(317—589)

第十章 大动乱局势(304—439)262

西晋边境的情势263

匈奴称雄时期(304—350)269

羌氐称雄时期275

北魏的统一281

第十一章 江南的开发与繁荣288

南渡后的政局289

东晋的北伐297

南朝的政局303

新天地中的旧文化317

第十二章 旧文化的再生326

孝文帝的华化327

中原的分裂336

新民族的旧文化345

第四编中华文化之定型——隋唐与两宋(589—1279)

第十三章 辉煌的唐代 356

大一统盛世的前奏357

唐初的政局366

由盛而衰的经过377

唐代之衰亡387

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399

第十四章 唐代的经济社会与文化408

唐代的经济社会409

唐代的文化417

第十五章 国势式微时期426

五代十国的概况427

宋代开国的政策436

变法图强445

南宋的苟安455

第十六章 两宋的经济社会与文化464

宋代的经济社会465

宋代的文化472

第五编中华文化之发展——元明清之长期统一(1279—1842)

第十七章 元明两代之大势 486

蒙古人统治中国487

明太祖的开国政策496

明初政局506

明政之衰与张居正之改革515

明成祖的海外发展527

元明两代的文化535

明代之衰亡546

第十八章 大清帝国554

一统中华555

清初的统治563

由盛而衰之历程572

早期中外关系584

中西文化交流596

清代的文化610

第六编 中华世界的没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2—1911)

第十九章 西方势力的入侵 624

鸦片走私问题625

鸦片战争633

不平等条约的订立643

大清帝国的解体653

第二十章 全国大动乱 670

太平军的勃兴671

太平军的政治策略684

满汉政权的转移696

第二十一章 自强运动 712

“师夷之长”的发端713

基督教再度传播726

自强运动的阻碍736

第一次中日战争747

第二十二章 救亡运动 764

开民智运动与百日维新765

义和团事件784

辛亥革命793

国民革命之顿挫802

中华史纲是2019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定一。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史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时代,已经形成以象征神权的玉琮、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玉钺,以及玉璧、玉头饰等为载体,用以标志身份和等级的用玉体系。成组玉礼器体现的礼制,开启了中华文明“器以藏礼”的传统。本书通过对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良渚用玉的典型性、玉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 电子书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它是土筑文明、水利文明、稻作文明,高度发达的玉器系统更是独树一帜,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通过对良渚古城的发现史、格局与功能分区、营建工艺与工程、考古历程与最新进展,以及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内容的梳理,揭示了良渚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
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中华学人丛书 电子书
探究唐王朝治乱兴衰背后国家行政与决策体制的关键作用,寻求唐代治国之道。
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中华学人丛书 电子书
本书对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电子书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