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之谜(全彩)

五百罗汉之谜(全彩)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罗汉为开端,全面介绍罗汉起源和佛教的宗派传承。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全书分为罗汉入门、佛陀与菩萨、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传承、佛教人物五个章节,以此框架,用流畅生动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罗汉、有关佛教的基础知识,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佛教知识的图景,非常适合于想要了解佛教的初学者,也能使资深的佛教学者受到启发,从中有所体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了解罗汉,了解佛教

第一章 罗汉入门

第一节 罗汉概述

01.罗汉的含义

02.罗汉概念的演变

03.罗汉造像的出现

04.罗汉造像成为主角

05.十六罗汉

06.十八罗汉

07.五百罗汉

08.数罗汉

第二节 十六罗汉

01.宾度罗跋啰惰阇

02.迦诺迦伐蹉

03.迦诺迦跋厘惰阇

04.苏频陀

05.诺距罗

06.跋陀罗

07.迦哩迦

08.伐阇罗弗多罗

09.戍博迦

10.半托迦

11.罗睺罗

12.那伽犀那

13.因揭陀

14.伐那婆斯

15.阿氏多

16.注荼半托迦

第三节 五百罗汉

01.五百罗汉的来历

02.五百罗汉的名号

03.五百罗汉之001—050

04.五百罗汉之051—100

05.五百罗汉之101—150

06.五百罗汉之151—200

07.五百罗汉之201—250

08.五百罗汉之251—300

09.五百罗汉之301—350

10.五百罗汉之351—400

11.五百罗汉之401—450

12.五百罗汉之451—500

13.五百罗汉的构成

第四节 佛教中的僧

01.从罗汉到僧人

02.僧的意义

03.僧团的成立

04.七类信徒

05.戒法于僧团的作用

06.在家信徒的生活规范

07.沙弥生活的规范

08.比丘生活的规范

09.比丘尼教团

10.六和敬

11.声闻僧与菩萨僧

第二章 佛陀与菩萨

第一节 佛陀的一生

01.诞生与出家

02.参访明师

03.六年苦行

04.降魔成道

05.初转法轮

06.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

07.广教化

08.佛陀教化弟子的方法

09.最后遗教与涅槃

10.八王分舍利

第二节 佛教的转轮圣王

01.转轮圣王与佛教

02.分让国土的频婆娑罗王

03.造像供养的优填王

04.忏悔得救的阿阇世王

05.护法求法的波斯匿王

06.分灯世界的阿育王

07.博学善辩的弥兰陀王

08.重视佛教艺术的迦腻色迦王

第三节 佛陀十大弟子

01.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02.神通第一的目犍连

03.头陀第一的大迦叶

04.多闻第一的阿难

05.说法第一的富楼那

06.解空第一的须菩提

07.天眼第一的阿那律

08.持律第一的优婆离

09.论议第一的迦旃延

10.密行第一的罗睺罗

第四节 僧信的典范

01.垂范后世的僧信

02.传教锡兰的摩哂陀

03.参学好问的善财童子

04.在家典范维摩诘居士

05.最初比丘尼大爱道

06.第一神尼莲华色女

07.转迷为悟的摩登伽女

08.第一夫人末利皇后

09.讲说大乘的胜鬘

第五节 大乘佛教的菩萨

01.大乘菩萨的代表

02.文学家马鸣菩萨

03.中观祖师龙树菩萨

04.为教殉身的提婆菩萨

05.瑜伽始祖弥勒菩萨

06.阐扬唯识的无着与世亲

第三章 佛法的传布

第一节 佛陀弘法的道场

01.弘法道场的作用

02.第一座弘法道场——竹林精舍

03.初转法轮的鹿野苑精舍

04.胜会犹在的灵鹫山

05.庄严广大的祗园精舍

06.毗舍佉捐衣建鹿母讲堂

07.宣说遗诫的重阁讲堂

第二节 佛教经典的构成

01.佛法的意义

02.佛法的内容

03.三藏十二部

04.经藏

05.律藏

06.论藏

第三节 佛教经典的结集

01.经典结集缘起

02.王舍城结集

03.优婆离诵出《八十诵律》

04.阿难诵出《阿含经》

05.毗舍离结集的远因

06.七百结集

07.大天五事

08.阿育王召集华氏城结集

09.论藏的雏形

10.第四次结集

11.《南传大藏经》的结集

第四节 佛教经典的汉译

01.译经事业的发展

02.佛经汉译的三个阶段

03.译场的发展历程

04.译场组织与人事

05.五失本,三不易

06.八备十条

07.五种不翻

08.新意六例

第五节 弘法现场——寺院

01.大话寺院

02.佛寺建筑

03.寺院清规

04.法器法物

05.衣单僧物

06.各种称谓

第四章 佛教宗派传承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发展

01.部派佛教的产生

02.上座部与大众部

03.二十部派

04.有无与真假

05.佛陀观

06.心性及解脱

07.轮回转世

08.阿毗达摩的发达

09.大乘佛教地位的确立

10.大乘佛教的发展

11.佛教的重新融合

第二节 印度诸王朝的佛教

01.孔雀王朝——佛教成为国教

02.熏迦王朝——中印法难

03.案达罗王朝——大乘佛教兴起

04.贵霜王朝——佛教大放异彩

05.笈多王朝——佛教接近民众

06.波罗王朝——密教的兴衰

07.新时代——佛教在印度的复兴

第三节 中国佛教宗派

01.宗派各有旨趣

02.涅槃学派

03.成实学派

04.其他学派

05.天台宗

06.三论宗

07.唯识宗

08.华严宗

09.律宗

10.禅宗

11.净土宗

12.密宗

第四节 中国禅宗的发展

01.禅宗一枝独秀

02.南北两宗的对峙

03.慧能南宗禅的法脉传承

04.沩仰宗

05.临济宗

06.杨岐派

07.黄龙派

08.曹洞宗

09.云门宗

10.法眼宗

第五节 藏传佛教的宗派

01.藏传佛教

02.宁玛派

03.噶举派

04.萨迦派

05.噶当派

06.格鲁派

07.觉囊派

第五章 佛教人物

第一节 西行求法的高僧

01.艰难而有意义的西行路

02.最初西行求法的朱士行

03.敦煌菩萨竺法护

04.游历印度的法显大师

05.中印佛教之光——玄奘大师

06.《南海寄归传》的著者义净三藏

第二节 中国帝王的佛缘

01.石勒、石虎与佛图澄

02.苻坚与道安大师

03.姚兴与鸠摩罗什

04.梁武帝的菩萨道

05.隋文帝兴佛治国

06.隋炀帝设道场迎高僧

07.唐太宗是护教仁君

08.唐高宗促成译经大业

09.武则天赏华严佛理

10.唐中宗是模范佛教帝王

11.唐宣宗与黄檗禅师

12.朱元璋沙弥出身

13.建文帝一度为僧

14.顺治皇帝尊封达赖喇嘛

第三节 藏传佛教人物

01.莲华生

02.玛尔巴

03.米拉日巴

04.贡噶宁布

05.萨班·贡噶坚赞

06.八思巴

07.阿底峡

08.仲敦巴·甲哇迥乃

09.噶玛巴·都松钦巴

10.宗喀巴

第四节 佛教的僧官制度

01.僧官制度的建立

02.法果受命道人统

03.昙曜继任道人统

04.三藏取代道人统

05.南朝沿用僧正

06.隋代设众主

07.唐代的十大德、修功德使

08.宋代的中央僧署与地方僧署

09.元代的帝师

10.明清的僧录司与僧纲司

第五节 佛教奇僧异士

01.达摩只履西归

02.慧能提倡顿悟

03.马祖创建丛林

04.百丈订立清规

05.菩萨化身寒山与拾得

06.奇人布袋和尚

07.东坡僧友佛印禅师

08.癫僧济公和尚

五百罗汉之谜(全彩)是2012年由磨铁图书出版,作者云一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五百罗汉之谜(全彩)》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办公室公文写作全能一本通 格式、技巧与范例大全 电子书
教育管理学(第三版) 电子书
  学校建筑不仅是物质的建设,更是文化的建设,没有教育界人们对现代教育建筑的理解和参与,学校建筑的实践就可能缺少现代教育的内涵,也缺少个性。通过《教育管理学》(第3版)解决种种难题!
公文写作金句速查宝典:诗词、佳句、场景用法 电子书
畅销书《秘书工作手记》作者、知名职场"大V"、微信公众号"办公室的秘密"创办人力作; 9篇54类近1000条金句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词句,满足日常工作写作需求; 独特的用典场景分类,精准到位的词句应用分析,全面而明确的索引,方便读者在公文中准确使用。 举个例子,假如你正在写一篇个人对照检查材料,要论述一下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到目录中一查,正好本书里有“廉洁”一款。 翻到对应页,发现: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那你是不是就可以这样写——古代哲人提倡“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拉紧廉洁自律的高压线,做到自觉、自警、自重,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党性锻炼。 或者——古谚云,“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拉紧廉洁自律的高压线,做到自觉、自警、自重,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党性锻炼。
怎样读书好 电子书
胡适、林语堂、朱光潜等众多民国大师著作,教你如何读书,如何写作。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电子书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