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谈阅读小说和电影的所思所感,彰显其哲学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独特气质。
内容简介
张志扬是中国哲学界真正具有原创性思想的学者,他最先提出“存在哲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创伤记忆”等哲学概念,一直暗暗引领中国哲学思潮的风起云涌,却又抱持独有的清醒独立,堪称汉语思想界最受敬重的书写者。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包括三本首次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阅读经验》、《维罗纳晚祷的钟声——小说阅读经验》和《E弦上的咏叹调——电影阅读经验》,书中,张志扬谈他传奇而曲折的生命历程,同时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学人引导者的一生,可谓罕有而可贵的私人记忆读本。
作者简介
作者张志扬,1940年生。现为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著有:《渎神的节日》(1992)、《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1994)、《缺席的权利》(1996)、《禁止与引诱》(1999)、《创伤记忆》(1999)、《语言空间》(2000)、《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2000)、《偶在论者的觅踪》(2003)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阅读经验
序
一 一九八〇年前
二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
审美代启蒙——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为何“审美代启蒙”
三 二十一世纪最初十年
跋
维罗纳晚祷的钟声——文学阅读经验
序
读小说
关于《当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及其问题》的信
读艺术
用什么眼光看刘一原的“心象风景”?
抽象:自由,气韵,自由气韵?
技术全球化时代,艺术空间在哪里?
跋
E弦上的咏叹调——电影阅读经验
序
母亲的死
视觉与思索——读《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与《放大》
找一个理由就能活——读《乡村医生》
性,活着的死亡意象——读电影《本能》的事实陈述
E弦上的咏叹调——辨析《一颗冬天的心》中的两个音质
死去的是美黛莲——读《鹅毛笔》
电影《2046》印象
谁来忏悔?——读Absolution
阴郁的礼拜天(Gloomy Sunday)——读《布达佩斯之恋》
《暗算》中的不解之密——三个临风者之死
“升腾与坠落”:“二战”影片个案比较——德国占领下的法国与日本占领下的中国
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 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小说《朗读者》与电影《生死朗读》的一个西方传统隐喻
理想与罪——《香水》的象征域
机器人的梦空间(梦境也难逃?)——《盗梦空间》与《山楂树之恋》随感
饥饿游戏——新罗马帝国的“罗马斗兽场”
西方影视政治伦理——电影札记
跋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是2015年由世纪文景出版,作者张志扬。
得书感谢您对《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