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以朱熹《集注》为依托延伸去对经文的探究,不是要贬抑朱学,而是力图匡正朱学,使其更加符合经文旨意。
内容简介
陈天祥作《四书辨疑》,被时人认为是质疑朱学之作。陈氏此书,所质疑者不惟《集注》一书而已,亦有对经文本身的疑问和对前人注解的指摘。持论公允,摒除门户之见。虽质疑朱子之失,亦肯定朱子之得。故四库馆臣论此书曰“大意主于阙疑而不贵穿凿”“实非有意立异规为门户之争者”,评价此书无害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可并存相参。
作者简介
作者陈天祥(1230—1316),原赵州宁晋(今河北)人,号曰缑山先生。其平生喜淡泊,居则阅经史,出惟一仆自随,张养浩赞其“刚焉不诎于欲,正焉不挠于邪”。陈氏治学严谨,于四书学颇有心得,所著《四书辨疑》乃元代经学的重要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外哲學典籍大全
中外哲學典籍大全 總序
一 哲學是智慧之學
二 哲學的多樣性
三 哲學與當代中國
四 哲學典籍
「中國哲學典籍卷」 序
「中國哲學典籍卷」 出版前言
本書點校説明
四書辨疑卷一 大學
在親民。
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顧諟天之明命。
湯之盤銘。
作新民。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此謂知之至也。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彼爲善之,小人之使爲國家。
四書辨疑卷二 論語
學而第一
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巧言令色,鮮矣仁。
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賢賢易色。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無友不如己者。
父在,觀其志;父没,觀其行。
禮之用,和爲貴。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爲政第二
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有恥且格。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父母惟其疾之憂。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
色難。
有酒食,先生饌。
視其所以。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爲政,奚其爲爲政?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四書辨疑卷三 論語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或問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居上不寛,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第四
知者利仁。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爲仁矣。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吾道一以貫之。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德不孤,必有鄰。
四書辨疑卷四 論語
公冶長第五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女器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無所取材。
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其愚不可及也。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願無伐善,無施勞。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雍也第六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觚不觚,觚哉!觚哉!
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四書辨疑卷五 論語
泰伯第八
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三以天下讓。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予有亂臣十人。
唐虞之際,於斯爲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沽之哉,沽之哉!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爲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勇者不懼
未可與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四書辨疑卷六 論語
鄉黨第十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不時,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惟酒無量,不及亂。
不撤薑食。
食不語,寢不言。
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廐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先進第十一
南容三復白圭。
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不踐迹,亦不入於室。
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從之者與?
顔淵第十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民無信不立。
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爲?
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舌。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子路無宿諾。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四書辨疑卷七 論語
子路第十三
先之,勞之。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狷者有所不爲也。
不占而已矣。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憲問第十四
○註:胡氏曰:「此篇疑原憲所記。」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曰未仁乎?
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討之。」
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丘何爲是栖栖者與?
疾固也。
子曰:「作者七人矣。」
果哉!末之難矣。
衛靈公第十五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由知德者鮮矣。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吾之於人也,誰毁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
小不忍則亂大謀。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當仁,不讓於師。
季氏第十六
○註:洪氏曰:「此篇或以爲齊論。」鄉黨篇爲古論,或更顛倒篇次,陞其後者於前,降其前者於後,亦當從之邪?
則將焉用彼相矣?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四書辨疑卷八 論語
陽貨第十七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公山弗擾以費畔。
吾其爲東周乎?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色厲而内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惡徼以爲知者。
微子第十八
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
周有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子張第十九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爲也。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堯曰第二十
天之曆數在爾躬。
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四書辨疑卷九 孟子
梁惠王上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不日成之。
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黎民不飢不寒。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願比死者一洒之。
無以,則王乎?
是乃仁術也。
是以君子遠庖厨也。
爲長者折枝。
刑于寡妻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梁惠王下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今也不然。
睊睊胥讒,民乃作慝。
惟君所行也。
畜君何尤。
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
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
必使玉人雕琢之。
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后來其蘇。
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
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行止,非人所能也。
四書辨疑卷十 孟子
公孫丑上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爲也。」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
速於置郵而傳命。
我四十不動心。
不動心有道乎?
孟施舍。
雖褐寛博,吾不惴焉。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夫志至焉,氣次焉。
持其志,無暴其氣。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我知言。
其爲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聖矣乎?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取諸人以爲善,是與人爲善者也。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是或一道也。
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
不得,不可以爲悦;無財,不可以爲悦。得之爲有財。
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
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有仕於此,而子悦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無王命。
季孫曰:「異哉子叔疑!」
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
王庶幾改之。
王由足用爲善。
吾何爲不豫哉?
四書辨疑卷十一 孟子
滕文公上
周公豈欺我哉?
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
曰:「吾有所受之也。」
父兄百官不我足也。
百官族人,可謂曰知。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使民盻盻然。
又稱貸而益之。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使畢戰問井地。
聞君行仁政。
有大人之事,有小民之事。
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蓋歸反虆梩而掩之。
滕文公下
勇士不忘喪其元。
以順爲正者,妾婦之道也。
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
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
日攘其鄰之雞者。
世衰道微,邪説暴行有作。
己頻顣
離婁上
而仁覆天下矣。
言則非先王之道。
仁不可爲衆也
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是天下之父歸之也。
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
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爲能格君心之非。
政不足間也
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四書辨疑卷十二 孟子
離婁下
惠而不知爲政。
日亦不足矣。
才也養不才。
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博學而詳説之,將以反説約也。
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予未得爲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不歷位而相與言,不踰階而相揖也。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
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爲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
萬章上
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瞽瞍亦允若,是爲父不得而子也。
禹避舜之子於陽城。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隂。
舜、禹、益相去久遠。
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
萬章下
晉平公之於亥唐也。
曰:「卻之卻之爲不恭,何哉?」
曰「其取諸民之不義也」。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
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於今爲烈。
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
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爲鼎肉,使己僕僕爾亟拜也。
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
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
告子上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
耆秦人之炙。
乃若其情,則可以爲善矣,乃所謂善也。
富歲,子弟多賴。
則爲狼疾人也。
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爲尺寸之膚哉?
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
告子下
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往應之曰。
紾兄之臂而奪之食。
孔子爲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爲爲肉也。其知者以爲無禮也。
「樂正子強乎?」曰:「否。」「有知慮乎?」曰:「否。」「多聞識乎?」曰:「否。」○註:此三者,皆當世之所尚,而樂正子之所短,故丑疑而歷問之。
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
四書辨疑卷十三 孟子
盡心上
殀壽不貳。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霸者之民,驩虞如也。
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流水之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所惡執一者,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
夫有所受之也。
居移氣,養移體。
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其進鋭者,其退速。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下
各欲正己也。
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羮見於色。遜千乘之國;然若本非能輕富貴之人,則於得失之小者,反不覺其真情之發見矣。
稽大不理於口。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
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若是乎從者之廋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是獧也。
四書辨疑卷十四 中庸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四書辨疑卷十五 中庸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道其不行矣夫!
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衽金革,死而不厭。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爲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夀。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忠信重禄,所以勸士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四书辨疑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元] 陈天祥。
得书感谢您对《四书辨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