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散论

中国古代哲学散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胡伟希在专业哲学研究工作中所思所想的片段著作。

内容简介

作者从详述自己的治学之路开始,逐步涉及中西哲学之辩、从中西哲学比较到中观哲学、儒家社群主义研究、传统哲学智慧的再发现、中国哲学的未来等哲学研究的基础和终极问题,是一部对青年研究者有启示意义的著作。

全书收入作者写于不同时期的关于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国哲学问题研究的28篇文章,按照内容以及所论述的问题编为中西哲学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哲学、从中西哲学比较到中观哲学、儒家社群主义研究、传统哲学智慧的再发现、中国哲学的未来5个部分。

作者简介

作者胡伟希,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l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任日本爱知大学访问教授,2004一2005年任韩国中央研究院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我的哲学之路 (代序)

一、哲学之认识:从思想到哲学,从经验到观念

二、中西哲学比较:概念与意象以及存在与存在者

三、哲学之“可爱”与“可信”:从中西哲学到中观哲学

四、中国哲学如何“回归”:内圣外王以及人文学与精神科学

五、补充说明

第一编 中西哲学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哲学

一、 中西形而上学之辨

(一)西方哲学重视“转识成智”

(二)中国哲学讲究“由智化境”

(三)中西哲学如何“会通”

二、 意象语言把握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一)“康德问题”与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意象语言

(三)中国诠释学传统:言与境

三、 意象理论与中国哲学思维之变迁

(一)两大思维方式:逻辑与直觉

(二)思维方式与心智结构

(三)中国思维方式与诗

(四)中国思维方式的发展:隐喻及其他

(五)余论

四、 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基本问题

(一)“康德问题”的普遍性与哲学诠释学“原型”

(二)从日常语言到意象语言

(三)智的直觉:“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四)境:从“有我”到“无我”

(五)几点结论

五、 自本体与对本体:论中西哲学诠释学传统

(一)神知与人知:哲学即诠释

(二)对本体思维与西方哲学问题的追寻

(三)自本体思维与中国哲学中的境界观念

(四)中西诠释哲学的对话与融通

第二编 从中西哲学比较到中观哲学

六、 思维态势与哲学类型

(一)“中国有无哲学?”

(二)中国哲学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对以往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反省

(四)哲学思维态势与哲学类型

七、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观哲学

(一)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哲学:特点与问题

(二)中国哲学与中观思维

(三)中国中观哲学的特征与形态

(四)中观哲学是一种世界观与人的在世方式

八、 中观哲学论纲

(一)世界从“观”开始

(二)中观认识论的结构

(三)外在关系与内在关系

(四)生命的十字架之真

九、 中国哲学的中观思维

(一)“中”的含义与中观思维的起源

(二)先秦时期儒家与道家的中观思维

(三)先秦以后的中观思维方式

(四)中国哲学中观思维的特性

第三编 儒家社群主义研究

十、 “社群主义”与儒家观念

(一)“社群主义”析名

(二)国家与共同体:东西方社群主义之类型

十一、 作为政治哲学的儒家社会乌托邦何以可能——兼对《礼记·礼运》的分析

(一)儒家乌托邦的形成与历史

(二)政治范导性原理与政治构成性原理

(三)儒家社会乌托邦的意义

十二、 儒家社群主义:以“四书学”为中心

(一)问题的提出:儒家作为社群主义何以可能?

(二)“四书”作为儒家社群主义思想体系之开展

(三)儒家社群主义的基本特征

(四)儒家社群主义的现代转折与发展前景

十三、 儒家社群主义的两种类型

(一)东亚儒学社群主义的共同思想资源与共通文化心理结构

(二)中韩儒家社群主义的历史发展

(三)东亚儒家社群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

十四、 由“内圣外王”到“外圣内王”——儒家社群主义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

(一)从《政道与治道》谈起

(二)“外圣内王”何以可能?

(三)“新制度儒学”与传统儒家政治哲学的转化

第四编 传统哲学智慧的再发现

十五、 从孔子看儒家人文性伦理何以可能

(一)人文主义与伦理

(二)孔子“人文性伦理”的涵义

(三)人文性伦理何以可能?

十六、 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人性论

(一)先秦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论作为伦理道德基础的儒家性善论

十七、 儒家心性论的课题及其解决

(一)伦理道德观念与性善论

(二)儒家心性之学的两种传统

(三)儒家心性之学的创造性转化

十八、 传统文化三论

(一)儒家心性之学

(二)中国人格心理结构

(三)“传统文化复兴”

十九、 儒家生态学基本观念的现代阐释

(一)儒学作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生态学”

(二)“天人合一”析义

(三)“赞天地之化育”

(四)“德性之知”

(五)“民胞物与”精神

(六)论“执两用中”

(七)结语

二十、 儒道佛休闲思想之比较

(一)中国哲学中的休闲观念

(二)儒道佛休闲哲学之特质

二十一、 儒家中观经济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对现行经济学理论的质疑

(二)经济哲学何为?

(三)儒家的经济哲学:以中观为核心

(四)儒家中观经济哲学的方法论

二十二、 老子的中观哲学与当代人类价值之重建

(一)老子中观哲学的含义

(二)老子的中观哲学与当代人类社会价值的重新厘定

二十三、 “幸福的艺术”:从庄子到禅佛学

(一)顺生:个体有限性的超越

(二)适意:幸福“由我作主”

(三)无执:幸福作为过程

(四)幸福的中观之境

(五)总结:幸福的境界与分层

第五编 中国哲学的未来

二十四、 中国古典哲学之终极原理

(一)主体性与近代以来的伦理危机

(二)中国伦理哲学的基本观念

(三)结论:传统与伦理理性

二十五、 “汉话胡说”与现代儒学的重构

(一)20世纪儒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省

(二)从“汉话胡说”到“汉话今说”:儒学理论的现代重构

(三)当代儒学理论建设的新问题与新视野

二十六、 人文学与中国哲学传统

(一)何为“人文学”?

(二)人文学的本性

(三)人文学的方法:经典与诠释

(四)人文学的中国哲学视界——以道为中心

二十七、 论“境界交融”——人文学作为求道的学问如何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人文学中的“言意之辨”

(二)何为“境界交融”?

(三)通感与境遇

(四)结论:人文知识与德性的良性互动

二十八、 中国经验:哲学与人文学的沟通何以可能——兼论人文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

(一)缘起:语言作为“道之家”

(二)中国哲学的意象语言

(三)从“鱼乐之辩”说起——“本体”的分析

(四)以“在场”烘托“不在场”

(五)言道的三种叙事风格及其契悟:诗、史、思

中国古代哲学散论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胡伟希。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古代哲学散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评价论 电子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第2辑)”围绕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选取当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代表作,代表了目前国内哲学研究的主干力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评价论》主要介绍了人类对生活中的哲学的评价以及评价理论知识系统。哲学再也不能不关心人生的痛痒,作为无色透明的王国而存在了,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世界,有丰富的个性色彩,与现实的人一起走上凶吉未卜的探索之路
庄子哲学新解 电子书
本书是对《庄子》内七篇的哲学解读。
哲学与人生 电子书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观研究 电子书
本书论述了哲学观与世界观、黑格尔的哲学观、马克思的哲学观、哲学观与现代哲学、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哲学观与哲学研究以及哲学观与哲学教育等七个问题,揭示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独特的社会功能,展现了哲学发展的自我批判的活力和永不枯竭的理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