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重译本)

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重译本)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波兰尼耗费十余年心血的著作,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巨著。

内容简介

波兰尼颠覆了传统客观主义科学观,把“人”作为科学参与的主体,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几乎所有门类知识的考察,批判了客观主义的知识观,通过对知识的隐默性、分立性与寄托性的强调,从而终构建起了自己以“个人知识”为标识的认识论。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默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默会认知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

作者简介

作者迈克尔·波兰尼(1891—1976),一位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其在科学哲学方面的建树,尤其对集体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引起西方思想界的重视,是20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著有《社会、经济和哲学》《波兰尼文选》和《个人知识》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译者前言

前言

致谢

第一编 认知的技艺

第一章 客观性

第一节 哥白尼革命的教训

第二节 机械论的发展

第三节 相对论

第四节 客观性与现代物理学

第二章 概率

第一节 研究计划

第二节 精确陈述

第三节 概率陈述

第四节 命题的概率

第五节 断言的性质

第六节 指导原则

第七节 信心的分级

第三章 秩序

第一节 偶然性与秩序

第二节 随机性和有意义的模式

第三节 确定化学比例的规则

第四节 晶体学

第四章 技能

第一节 技能的实践

第二节 破坏性的分析

第三节 传统

第四节 行家技能

第五节 两种意识

第六节 整体和意义

第七节 工具和框架

第八节 寄托

第九节 不可明确说明性

第十节 总结

第二编 隐默的成分

第五章 言语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非言语式的智力

第三节 语言的操作原理

第四节 言语式思维的效力

第五节 思维和言语

第六节 隐默同意的诸种形式

第七节 思维与言语

第八节 受教育的心灵

第九节 语言的再阐释

第十节 理解逻辑运算

第十一节 问题解决之引论

第十二节 数学的探索

第六章 理智的激情

第一节 提示

第二节 科学的价值

第三节 探索的激情

第四节 优雅与美

第五节 科学争论

第六节 科学前提

第七节 私人的与公众的激情

第八节 科学和技术

第九节 数学

第十节 数学的肯定

第十一节 数学的公理化

第十二节 抽象艺术

第十三节 内居与突破

第七章 交谊共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交流

第三节 社会知识的传递

第四节 纯粹的交谊共融

第五节 社会组织

第六节 两种文化

第七节 个人文化的管理

第八节 公民文化的管理

第九节 赤裸裸的权力

第十节 强权政治

第十一节 苏联马克思主义的魔力

第十二节 道德倒置的虚假形式

第十三节 对知识分子的诱惑

第十四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

第十五节 关于事实的问题

第十六节 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

第三编 个人知识的正当性

第八章 肯定之逻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语言的自信运用

第三节 对描述词的质疑

第四节 精确性

第五节 意义的个人模式

第六节 关于事实的断言

第七节 朝向个人知识的认识论

第八节 推理

第九节 自动化的一般理论

第十节 神经学与心理学

第十一节 关于批判性

第十二节 信托的纲领

第九章 对怀疑的批判

第一节 怀疑论

第二节 信念和怀疑的对等性

第三节 合理怀疑与不合理怀疑

第四节 自然科学中的怀疑论

第五节 怀疑是探索性的原则吗?

第六节 法庭上的不可知论式怀疑

第七节 宗教的怀疑

第八节 隐含的信念

第九节 稳定性的三个方面

第十节 科学信念的稳定性

第十一节 普遍的怀疑

第十章 寄托

第一节 基本的信念

第二节 主观性、个人性与普遍性

第三节 寄托的融贯性

第四节 逃避寄托

第五节 寄托的结构(一)

第六节 寄托的结构(二)

第七节 不确定性与自我依赖

第八节 寄托的生存面向

第九节 寄托的多样性

第十节 接受召唤

第四编 认知与存在

第十一章 成就的逻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正确性的规则

第三节 原因与理由

第四节 逻辑学与心理学

第五节 动物的创造力

第六节 对于同等潜能原理的解释

第七节 逻辑层次

第十二章 认知的生命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物种分类的真实性

第三节 形态发生

第四节 生命的机制

第五节 行动与感知

第六节 学习

第七节 学习与归纳

第八节 人类的知识

第九节 高级的知识

第十节 融汇点

第十三章 人的崛起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进化是一种成就吗?

第三节 随机性——突生的一个例子

第四节 突生的逻辑

第五节 普遍化的“场”概念

第六节 机器式操作之突生

第七节 第一因与终极目的

索引

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重译本)是202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英] 迈克尔·波兰尼。

得书感谢您对《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重译本)》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大学·中庸·孝经·现代汉英双语全译本 电子书
《大学》《中庸》《孝经》均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原作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养自身是根本,是治国治人的前提。《大学》提出了儒家伦理思想之一的“絮矩之道”。《中庸》提出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做任何事情要有一个“度”,超出了一定的度,就违
哲学导论 电子书
本书是张世英先生所著的入门经典读物。
哲学入门 电子书
本教材不囿于某一国别、派别、部门的哲学,以尽量公正的态度面对和探究人类的哲学智慧,由浅入深地导引学生从“宫墙外望”到“初识门庭”,生成关于哲学世界的基本图景,使学生在进入哲学之门之时形成对哲学的高层次理解;提高学生的哲学、人文素养,促进理论思维训练;初步领略哲学风采和精华,逐渐感悟智慧的人生境界。教材在探讨哲学的诞生、哲学与智慧、哲学与时代,哲学与思维、哲学与文明、哲学与民族、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派别
现象学入门:胡塞尔的认识批判 电子书
现象学是学派,是流派,也是现象学运动。
哲学与人生 电子书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