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哪里来:人类600万年的演化史

人从哪里来:人类600万年的演化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人类演化小史,半天就能读完的人类起源故事。

内容简介

人从最初“像猿”的阶段,一步一步演化成“像人”的样子。

六七百万年前,在最早期人类的阶段,我们的祖先刚刚跟黑猩猩的祖先分手时,长得有九分像猿,慢慢学会双足行走,但走得不是太好。

到了三四百万年前,在南猿属的时代,人双脚直立,走得比较好,省力,但样貌手脚等方面还是有七八分像猿。

一直要到约200万年前直立人的人属阶段,人才开始长得像人,有些“人样”了,双脚也走得几乎跟现代人一样好,终于跟猿划清了界限。

如此又经过了大约180万年的演化,到了30万—20万年前,像我们这种现代智人,才终于出现在地球上,并且在过去6万年间征服了整个世界,成了地表上最聪明、最有本领的物种。

这本书依据发表于《科学》《自然》等期刊的前沿成果而写,汇聚截至2022年的研究,用一种深入浅出的讲故事方式,用一般人看得懂的语言,讲述人类过去600万年的历史。

作者简介

作者赖瑞和,马来西亚国籍,1953年生。中国台湾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唐史硕士及博士。曾任教于中国香港岭南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及马来西亚南方学院,现任中国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著有《坐火车游盛唐:中国之旅私相簿》以及专题散文书《男人的育婴史》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推荐序 行走在历史里的人

自序

第一章 人从哪里来

一、 物种如何形成

二、 共祖长什么样子

三、 人从古猿演化而来

四、 人族成员

第二章 人类物种问题以及古基因组和古蛋白研究

一、 物种问题

二、 人类的化石种

三、 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智人

四、 基因交流的结果

五、 夏河出土的丹尼索瓦人化石

六、 古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日日新

七、 人类演化并非线性的

第三章 最早的人族成员和双足行走

一、 四种最早的人族成员

二、 双足行走的起源

三、 双足行走的演化

四、 早期人族成员的食物和双足行走

五、 采集者,非狩猎者

第四章 南猿

一、 史上最有名的南猿

二、 人类在树上生活了大约400万年

三、 366万年前的脚印

四、 南猿像牛羚般吃草

五、 南猿的肉食和石器的发明

六、 仍然像猿多过于像人

第五章 人属

一、 人属的最佳代表

二、 肉食革命和昂贵器官假说

三、 150万年前的直立人脚印

四、 无毛的身体

五、 终于有些人样了

第六章 直立人出非洲记

一、 上陈遗址和直立人离开非洲的时间

二、 德马尼西的直立人

三、 直立人离开非洲的原因

四、 直立人离开非洲的方式和速度

五、 直立人来到中国

六、 猿人和人

七、 直立人走出非洲的意义

第七章 中国人从哪里来

一、 人类的起源和现代人(智人)的起源

二、 智人起源的两种假说

三、 欧美学者如何看待中国出土的智人化石

四、 基因、化石和石器证据

五、 修正假说和两派的和解

六、 终究有非洲根源

七、 重构两种场景

第八章 人类肤色的演化

一、 演化的力量

二、 肤色演化的机制

三、 肤色演化和移民

四、 肤色和基因

第九章 文明人还在演化吗

一、 文化演化和生物演化

二、 乳糖耐不耐

三、 耐砷基因

第十章 结语

一、 达尔文:壮伟的生命观

二、 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条鱼

附录一 人类物种一览表

附录二 为什么是“演化”而非“进化”

人从哪里来:人类600万年的演化史是2022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马来西亚] 赖瑞和。

得书感谢您对《人从哪里来:人类600万年的演化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邮人说邮 电子书
本书是一位退休“老邮政”纵谈邮政与集邮的专著。从一个“邮”字说起,或赏邮论邮,邮话连篇;或读信品信,牍海流连;或耕耘方寸,乐此不疲;或钟情文献,尽情采撷;或志在邮史,拾贝共享;也曾游来游去,觅邮交友,其乐融融。作者从事邮政(电)工作三十余年,爱邮、敬邮,多少年来以“邮人”的角色专注于“邮”海泛舟,由于其扎实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邮政经历,因而内容涉猎广泛,资料翔实;议论常纵横捭阖,叙述亦文采飞扬;既有
地势与政治: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提出的政治地势学理论,以及理论背后包含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已经成为国际人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潮流。
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24人 电子书
朱舜水、松尾芭蕉、小林一茶、杉田玄白、吉田松阴、福泽谕吉、冈仓天心……一个个日本文化英杰跃然纸上。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电子书
10大主题,171个小话题,本书带你全景式漫游大唐。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电子书
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除了学者搜集、翻译、整理的文字文本之外,苗族古歌至今还以唱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后者是源,前者是流。本书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苗族古歌这一非汉民族的活态口头诗学进行田野调查,从歌词与民俗、唱者与听者、功能与传承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苗族古歌从演唱到记录的文本流变,在对不同方言区的苗族古歌进行深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苗族口头文化传统在中国多元文化格局里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