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

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带你深入探究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立和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从晚清小说的著录形态、修辞角度、王国维的小说美学、黄人及周氏兄弟等的小说观等角度,揭示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立和发展。试图在晚清社会历史的复杂语境中,在小说艺术论与泰西、东瀛小说理论经验的交互中,在与小说美学观与主流的政治功用思潮的相互参照中,探讨小说艺术观的产生和确认过程。本书从艺术角度探讨清末民初小说,论述视角比较新颖,多有创见。本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

作者简介

作者王增宝,吉林松原人。一九八〇年生,二〇〇七年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二〇一一年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和晚清小说,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文昌论丛”序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小说为什么要有“艺术”价值?

第二节 作为理论预设的小说“艺术”观

第三节 方法:晚清政治文化语境中的“美学”

第二章 小说界革命:“公性情”基础上的“新政治”

第一节 从“道”到“公性情”:晚清小说观理念基础的变化

第二节 小说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小说立国”

第三节 另一种小说功用观:“坚人自信力”与审美共通感

第三章 图书分类法变迁与小说“艺术”观的孕育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与“小说”结构性位置的变迁

第二节 传统目录学中的“小说”:从四部到七科

第三节 近代图书馆学与《四库》藩篱的冲决

第四章 小说“艺术”与现代中国审美领域的发生

第一节 艺术性/政治性二元思维的历史建构

第二节 小说“艺术”观的美学语境——中国现代审美领域的发生

第三节 现代审美领域中的“小说”——以王国维为例

第五章 反思新小说:“以美为归”

第一节 黄人与徐念慈的美学观念

第二节 “心声”——《新生》时期周氏兄弟的小说观

第三节 管达如和成之:小说作为“近世文学”

第六章 小说与“修辞之公例”

第一节 “议论”与小说的“无我”

第二节 细节与“内面”的意义

第三节 结构:“神龙掉尾”还是“连篇话柄”?

第七章 尾声

第一节 “新文学”对“新小说”的偏见

第二节 小说“艺术”观:从晚清到“五四”

第三节 小说“艺术”观的传承与“现代性”视野

参考文献

后记

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是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增宝。

得书感谢您对《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长江文学艺术的春天 电子书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历届艺术节的有关文件,含通知、领导讲话及第六届艺术节资料;第二部分是一批回忆文章。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结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政治、社会背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在其艺术实践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了王尔德艺术实践中的伦理内涵和内在关联,着重探讨了艺术与伦理道德既相冲突又相互融合的具体特征。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创作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结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政治、社会背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在其艺术实践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了王尔德艺术实践中的伦理内涵和内在关联,着重探讨了艺术与伦理道德既相冲突又相互融合的具体特征。
儒家视阈中的越南汉文小说研究 电子书
本书将越南汉文小说置于政治伦理、家庭伦理及个体之间人际准则等方面进行考察,从中提取“忠”“孝”“节”“义”“信”等核心范畴,考察其在越南汉文小说文本中的反映,可以看到儒家主要思想观念在古代越南社会得到比较全面而深刻的流播与渗透。不仅如此,越南汉文小说中的作者、引文用典现象也是对越南汉文小说的具体补充,是理解作品主旨内涵、文化意蕴的重要途径。最后通过比较中越两国小说在接受儒家思想中体现的异同,表现出
中国小说史略 电子书
《中国小说史略》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对中国小说考证源流,分辨真伪,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囊括汉人小说、六朝志怪、唐传奇、宋话本,迄于清末谴责小说,引据丰富,见解独到,分析鞭辟入里,评断允当,是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