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论

艺术创造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艺术的本性、艺术的眼光、人生意识等方面,对艺术的创造进行了大胆剖析。

内容简介

本书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是作者的一份课堂讲稿,完成于1987年,此次,由作者自己删削修改一遍,作为“余秋雨学术专著系列”的第一本付印。

本书是一部适用于艺术创作实践的简要教程。作者故意与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理论教材的框架作对,只以国际美学思维和自身审美经验为标准,自行构建。而自行构建的原则是力求简洁、轻便、质感、明了,彻底放弃任何装模作样的理论架势,增加感性解析。

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重版自序

第一章 艺术本性

一 培根的定义

二 一种纯粹而孤立的创造

三 创造的说服力

第二章 艺术眼光

一 不是历史眼光

二 不是政治眼光

三 不是道德眼光

第三章 人生意识

一 人生况味

二 人生命题

第四章 哲理品格

第五章 未知和两难

第六章 集体深层心理

第七章 直觉

第八章 造型

第九章 象征

一 符号象征

二 寓言象征

三 实体象征

四 氛围象征

第十章 接受和参与

一 空筐结构

二 仪式结构

第十一章 宏观的创造

一 创造适应

二 创造传统

三 创造未来

艺术创造论是2005年由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作者余秋雨。

得书感谢您对《艺术创造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后沙:艺术 电子书
本书分三部分,包括民间民间、事情的发展并非如你所愿、新的语境。
电影艺术新论 电子书
《电影艺术新论》从历史、创作、传播、欣赏四个角度,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电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理论性专著。该专著对电影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总结,对网络条件下和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电影创作与电影传播进行了新的审视,并以经典影片为例,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电影的赏析方法。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它既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又对电影创作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传媒艺术导论 电子书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传媒艺术本体论、传媒艺术特征论、传媒艺术传播论、传媒艺术价值论、传媒艺术发展论。
艺术的真谛 电子书
《艺术的真谛》是一部理论性的艺术史概论,侧重阐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价值与鉴赏方法。此书行文流畅,观点明确,言简意赅,可读性远超同类书籍。基于跨文化审美视野,本书作者对非洲原始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典艺术的分析评判,在专家和读者中享有广泛影响和较高声誉。对于从事或喜好艺术创作、艺术理论与艺术审美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有助于登堂入室的普及读物,故此在国外发行甚广,在国内口碑甚佳。
艺术哲学新论 电子书
《艺术哲学新论》是美学哲学家杜卡斯的代表作,其审美自由主义学说在西方具有广泛影响。总体而言,艺术哲学是关于艺术和审美对象的批评理论。审美对象是审美静观和体验的对象,在范围上要比艺术领域更为广泛和多样。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产生艺术品的人类艺术活动,而并非一项旨在创造美的活动。艺术是情感的语言,艺术品是情感的对象化。若承认艺术是情感的语言,就务必承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而不是情感的交流。从实践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