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19)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19)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学术史的视角,深描了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多年来中国美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与逻辑进展。

内容简介

本书对“美学学术史”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与反思,从而将当代中国的“前三十年”(1949-1978)与“后四十年”(1979年至今)美学史融贯起来。

作者以“美的本质观”“美学本体论”“美学原理”“中西美学史”的研究作为重点,全面深入到美学的各个领域,对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教训加以客观陈述与解析,试图由此为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学术史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国际美协会会员,《美学》杂志主编助理,《外国美学》编委,《中国艺术教育》编委,《审美文化丛刊》编委。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学》《艺术终结之后》《视觉美学史》、《夜半歌声》《复调文化时代的来临》(与王南混合著)、《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主编)、《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合著)、《西方美学史》第四卷(汝信主编)等参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译著有《环境与艺术》《艺术及其对象》《美学与全球化》《乔姆斯基与全球化》《海德格尔、哈贝斯与手机》等。在《哲学研究》《文化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十余篇。曾借调到中国文联《美术》杂志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主要致力于美学、艺术和文化的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序言

导言 美学“中国化”:当代“学术史”

第一章 作为“中国学科”的美学建制

第一节 “美”与“美学”的汉语词源

第二节 美学的学科定位与教育基础

第三节 “美—美感—艺术”的研究构架

第四节 从自律走向他律的“跨学科”研究

第二章 美的本质观:从“唯物观”“社会观”“实践观”到“本质观”争论

第一节 “美是生活”作为历史起点

第二节 50年代的“主观—客观”之辩

第三节 60年代的“自然性—社会性”之辩

第四节 80年代的“实践论—生命化”之辩

第五节 90年代的“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之辩

第三章 美学本体论:从“实践论”“生存论”到“生活论”转向

第一节 “实践美学”盛极渐衰

第二节 “旧实践美学”的分化

第三节 “后实践美学”的转化

第四节 “新实践美学”的变化

第五节 趋向“生存论”的历程

第六节 回归“生活论”的转向

第四章 “美学原理”写作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唯物主义反映论美学

第二节 实践美学的初始形态

第三节 实践美学的成熟形态

第四节 实践美学的演进与革新

第五节 实践美学之后的理论探索

第五章 “西方美学史”研究的整体图景(上)

第一节 历史撰写中国化的“朱光潜模式”

第二节 两部“大通史”与其他“小通史”

第三节 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欧洲美学研究

第四节 以西方美学史为对照的“东方美学史”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史”研究的整体图景(下)

第一节 从经典到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大陆思辨与“现象学传统”美学

第三节 英美经验论与“分析美学”传统

第四节 “比较美学”与海外的中国美学

第七章 “中国美学史”撰写的多种模式

第一节 中国美学思想、范畴与文化通史

第二节 中国断代美学史研究(上)

第三节 中国断代美学史研究(下)

第四节 中国审美范畴的多元研究

第五节 人物、文本与流派美学研究

第六节 中国美学史的资料整理

第八章 审美心理学的多元方法研究

第一节 审美心理要素与过程研究

第二节 科学主义的审美心理研究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研究

第九章 艺术哲学、文艺美学与门类美学研究

第一节 艺术哲学的宏观研究

第二节 文艺美学的深入研究

第三节 门类美学的全面研究

第十章 审美文化、审美教育与应用美学研究

第一节 审美文化的领域开拓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系统概观

第三节 应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一章 从“自然美”“生态美学”到“环境美学”

第一节 “自然美”作为本质钥匙

第二节 “自然的人化”成为主流

第三节 本土化的“生态美学”

第四节 “环境美学”的本土化

第十二章 “生活审美化”“审美现代性”与“艺术的终结”难题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结构

第二节 “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转变

第三节 “审美现代性”的不同路向

第四节 “艺术的终结”之后的美学

结语 从“文化间性转向”到“全球对话主义”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美学大事记(1875—2018)

后记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19)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修建。

得书感谢您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19)》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当代中国女性权益保护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先是对女性权益及女性权益保护进行界定,对女性权益保护的内容及社会意义进行阐释与解读,对女性权益保护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解读,并总结了女性权益保护的历史经验,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本书着重阐述了当代中国女性权益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加强当代中国女性权益保护的新思路。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全面具体地分析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重点梳理了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主流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带给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介绍了美国、苏联和日本主流文化认同的经验;提出了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原则、应有意识、基本维度和基本途径。
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 电子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体育事业正在以迅猛的趋势向前发展。然而,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体育领域也孳生了一系列不道德和不法的现象,并在不断地蔓延。在这种情况下,适应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立足于当今我国体育的现实,遵循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构建当代中国体育伦理与法律规范已成为理论界的一项伟大使命。体育是适应身体活动(APA)与身体教育(PE)及竞技运动(Sport)的复合体,是人类以
东山魁夷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东山魁夷(1908-1999)作为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他的绘画既有浓郁的民族情调,又彰显出现代艺术风格,被誉为“现代日本绘画之父”。东山魁夷孜孜不倦地追求日本民族的美,从憧憬西方,再眺望日本,先倾斜一方,再寻求平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澄、静寂的艺术世界,那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也正是他的人生境界。东山魁夷的艺术既是西方的,更是日本的,但最终的艺术指向却是中国的,这就是东山魁夷的艺术生涯,也是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及培育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公益精神为研究对象,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益慈善理论体系建构、公民公益美德提升做理性探讨。全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探讨了公益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公益精神的历史流变与现代转型、当代中国公益精神生成的基础与现状、当代中国公益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等问题,系统展示了当代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研究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