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将东莞疍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去研究,探究该群体的过往今生。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研究东莞疍家的族群来源、人口姓氏、文化习俗、生计转化、生活转变,揭示这个群体与王朝国家、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疍家的习俗、信仰、艺术等进行研究,揭开其衣、食、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阐述东莞疍家在沧海桑田、时空变换中的生存境遇与生活情态。
同时,对疍民被歧视的根源、疍民身份的重构、疍民的生存策略等进行研究,勾画这个群体的身份变迁、自我认同与国家制度、社会文化的关系,尝试阐明东莞疍家在区域文化乃至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东莞疍家族群的共同记忆与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结构,新的时代、新的元素将不断交融汇聚。我们似乎看到了其在历史浮沉中苍茫凝重的孑然背影与柔韧不拔的生命意志。
作者简介
作者陈婕,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学者,东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典与解释、琴学、地方文化。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东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专家库专家、广东古琴研究会理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省级、市级优秀成果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东莞“双万”新起点社会科学丛书编辑委员会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东莞疍家族群的内涵与特质
第一节 东莞疍家的称谓
一 他称:“蛋”“蜑”“蜒”“但”
二 自称:龙户、龙神、龙种、龙人
三 今称:“水上居民”“水上人民”“渔民”“水上人”
第二节 东莞疍家族群的传说
一 卢循遗种
二 蒙古族后裔
三 色目人后代
四 越族遗裔
五 宋昺一脉
六 闽越国遗民
七 其他传说
第三节 东莞疍家的族群来源与特性
一 岭南疍民的族群来源及属性
二 东莞疍家的族群来源及属性
第四节 东莞疍家的姓氏与宗族
一 姓氏来源
二 宗族谱系
第二章 东莞疍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
第一节 东莞疍家的地理分布
一 内河疍民
二 沿海疍民
三 沙田疍民
第二节 东莞疍家分布的变迁
一 晋、唐时期
二 宋、元时期
三 明清时期
四 民国时期
五 新中国成立之后
第三节 东莞疍家的空间分布及其变迁的特点
一 东莞疍家的流动变迁
二 东莞疍家的空间分布及其特点
第三章 东莞疍家与王朝国家及地方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儒家正统语境下的疍家身份危机
一 正统与异端
二 歧视与认同
三 焦虑与自洽
第二节 王朝国家政权对东莞疍家的管治
一 编次里甲,督征渔课
二 编入军户,维护皇权
第三节 东莞疍家与王朝国家互动的维度
一 周旋:与王朝国家的妥协认受
二 博弈:与王朝国家的对抗斗争
第四节 东莞疍家与地方社会共生的调适
一 清初“迁海”与东莞疍家
二 滩涂围垦与东莞疍家
三 东莞疍家与地方势豪
第四章 东莞疍家的生计与生活
第一节 职业生计
一 工种职业
二 生产工具
第二节 生活日常
一 教育
二 卫生
三 生育
第五章 东莞疍家文化图景
第一节 物质文化景观
一 住居
二 服饰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景观
一 婚俗
二 丧葬
三 节庆
四 信仰
五 音乐
六 语言
七 禁忌
第六章 东莞疍家的过往今生
第一节 生存场域的历史浮沉
一 从称呼变化来看
二 从工种转化来看
三 从生产方式来看
第二节 一个即将逝去的族群
一 从外往里看:国家的制度安排
二 从里往外看:文化自觉与“新”身份
第三节 东莞疍家文化的蜕变
一 疍家文化的海洋印记
二 东莞疍家文化的保育
三 东莞疍家文化的活化
结语
附录一 东莞原疍家访谈纪要
附录二 走访地建置沿革述略
一 沙田镇
二 虎门镇
三 麻涌镇
四 东城街道
五 中堂镇
参考文献
后记
东莞疍家探析是202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婕。
得书感谢您对《东莞疍家探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