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作为常识的制度化

论法律作为常识的制度化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深度思考规范理论,探讨法律规范生成,揭示主权者立宪转化及法官实践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在深入地思考了现代规范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即凯尔森和哈特的思想后,总结出了规范理论中最为根本的原理:法律规范作为意义,该意义生发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判断和相应的常规性实践。法律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义形式,它正是从对这种原生于人们生活世界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制度性转化而来的。至于这种制度性转化的模式,哈特认为是由一群接受过高度职业训练、具备充分专业知识的官员——法官,在他们日常工作中通过集体认知和集体实践来予以实现的。可是,本书在经过细致地考察后指出,哈特的理论是具有重大缺陷的。因为,法院和法官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建构下的制度性存在,并且他们只能负责部分常态会的运作。这意味着,在此之前必然还有一个过程,是对共同体进入法律阶段后的意义建构进行总设定的。这一过程,只能是主权者通过他的认知和实践,以立宪的方式将人们原先生活当中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转化进入到法律体系当中。本书提出了把常识制度性转化为法律制度的二级模式。第一级是对共同体进入到法律阶段后的意义建构所进行的整体设定。在这一级设定中,主权者通过他的认知和实践,把生活世界中重要意义和相应价值以宪法的形式转化进入到法律框架当中。然而,此时包含在宪法当中的意义还是十分抽象和宽泛的,因此主权者同时将特点的权威和功能分配给特定的个人或机构,让他们实现对相关意义的具体化及在生成。这些个人和机构是实现法律体系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动态平衡的常态机制,是二级设定的主体。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编委会

问渠那得清如许

推荐序

序言——回到常识

目录

导论:以“常识”为视角的规范性研究

第1章 法律规范作为一种意义

1.1 规范与行为的意义

1.2 通过语句把握对象之意义

1.3 重解“法律规范作为意义”

1.4 小结

第2章 常识与法律规范的生成

2.1 哈特法学思想中的日常语言哲学探源

2.2 哈特的法理学:意义理论与法律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主权者与法律作为常识的制度化

3.1 官员实践与法律对常识的制度化

3.2 主权者与法律对常识的制度化

3.3 哈特模式的终结及主权者作为生活世界之意义创设者

3.4 小结

第4章 法治:一种相互理解的秩序状态

4.1 以常识理性作为立法活动的基本指引

4.2 尊重常识与司法的内在道德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法律作为常识的制度化是2020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叶一舟。

得书感谢您对《论法律作为常识的制度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