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国内精神病学领域权威经典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沈渔邨院士作为目前我国唯一的精神病学专业的工程院院士,对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感谢沈院士的工作,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精神病学》再版,特将本书更名为《沈渔邨精神病学》。

《沈渔邨精神病学》是精神病学领域最经典的参考书之一,目前国内精神病学界的中青年专家,几乎都是学习沈院士主编的《精神病学》成长起来的。精神病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图书及时更新再版也尤为必要。既往参与图书编写的专家以北京地区为主,此次再版进一步扩大编者的地域范围,使全国年富力强的专家均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编写队伍更好地体现了本书的权威性、代表性和广泛性。

本版图书在继承《精神病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启动图书再版编写工作时,正逢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在全世界发行,并应用于临床。因此,新版的《沈渔邨精神病学》更多地采用了DSM-5的框架结构。

本书分为:基础篇,包括精神病学史、神经基础、神经生化基础、神经解剖基础、遗传基础、认知基础、心理学基础、流行病学基础、文化、应激和精神病学;临床技能篇,包括精神病理学、病史采集、精神检查、辅助检查、心理测量以及诊断和分析思路;临床障碍篇,沿袭了DSM-5中的基本的临床障碍;治疗篇,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护理、社区康复;其他部分,包括司法精神病学概论、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概论以及精神障碍的公共卫生服务。

本书以精神病学及相关专业人员为读者对象,能够作为精神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临床专业医师(如内科医师、全科医师等)的培训教材,以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参考书。内容定位是学习类的工具书,可以参照书中内容来做临床工作,强调临床诊疗,是医师的案头工具书;既能用于不断巩固基础知识,也可以学习到国际国内最新的知识进展。

作者简介

编者陆林,1966年9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

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和重大科学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在临床诊疗技术和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 Neurosci》《JAMA Psychiatry》《Mol Psychiatry》《Am J Psychiatry》《Biol Psychiatry》和《J Neurosci》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是我国第一位将国内精神病学领域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学者,总引用1万余次,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的医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在精神病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主编(译)或参编论著2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授权专利9项。

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与爱国卫生专家委员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物依赖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精神心理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理与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利用专业特长和影响力,积极推动我国精神病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合作,作为学科带头人组建了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了美国Lieber-北京大学转化神经精神病学联合研究所,建立了辐射全国的跨学科、跨地域的多种精神疾病临床研究平台及协作网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名单

沈渔邨院士简介

主编简介

前言

第一章 精神病学概论

第一节 精神病学的任务与使命

一、精神病学概述

二、精神病学的任务与使命

第二节 精神病学发展简史

一、西方精神病学发展简史

二、中国精神病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精神病学未来发展方向

一、解释复杂行为的机制

二、精神疾病干预措施精准化

三、致力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四、加强科技研究对公共医疗的影响

五、未来其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神经科学基础

第一节 精神疾病的神经解剖基础

一、意识和意识障碍

二、睡眠与睡眠障碍

三、记忆与记忆障碍

四、大脑半球功能定位

五、分裂脑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神经影像学基础

一、神经影像学简介

二、精神疾病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

三、精神疾病的脑网络组学研究

四、精神疾病的影像遗传学研究

五、总结与展望

第三节 精神障碍的生化机制

一、中枢神经递质

二、神经营养因子

三、神经内分泌

四、神经肽

五、肠道微生物群-大脑轴

六、小结

第四节 精神疾病的遗传学

一、遗传基础

二、双生子研究

三、分子遗传学研究

四、关联分析后分析

五、精神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六、常见精神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第五节 神经电生理学基础

一、神经细胞电位和记录技术

二、脑电图

三、多导睡眠图

四、诱发电位

五、事件相关电位

六、眼球运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精神病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认知心理学

二、生理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社会心理学

五、人格心理学

第二节 精神病学与变态心理学

一、概念内涵和外延

二、对异常心理的观点和视角

三、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

第三节 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技术与手段

一、行为学方法

二、脑成像技术

三、神经调控

四、心理测量

第四节 临床心理学研究进展

一、概念与应用范围

二、病理机制与研究

三、心理治疗与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应激与精神健康

第一节 从精神应激到精神创伤

一、精神应激与精神创伤发生的三要素

二、从精神应激到精神创伤

第二节 应激的心理应付方式和防御机制

一、心理应付方式

二、心理防御机制

第三节 应激反应的危机干预

一、危机干预的目标与时机

二、危机干预的对象

三、危机干预的队伍组成

四、重大危机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工作程序

五、常用的危机干预方法

第四节 精神疾病的应激病因学基础

一、急性应激的病因学基础

二、慢性应激的病因学基础

三、认知在慢性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四、慢性应激的研究方向

五、慢性应激与精神疾病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人文精神病学概论

第一节 精神病学的人文内涵

一、精神病学的多重学科属性

二、发展强调“意义”和“理解”的精神病学

第二节 人文精神病学的理论、方法特点及应用举例

第三节 文化与疾病现象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影响精神病理的形式

三、文化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场所——家庭

第四节 文化与精神疾病的诊断

一、文化对诊断的影响

二、跨文化的评定

三、DSM-5的文化阐述及其访谈

第五节 文化与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文化对治疗的影响及其机制

二、文化与精神疾病的不同治疗

三、文化对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影响

四、文化与精神疾病的预后

第六节 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与精神疾病

一、社会因素与精神疾病

二、社会发展、全球化对精神卫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述

一、精神障碍流行病学概念

二、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内容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工具

四、精神障碍筛查工具

第二节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第三节 国内外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

一、我国早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二、第一次全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三、第二次全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四、我国21世纪开展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第四节 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研究结论和意义

第五节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回顾和展望

一、国内外调查回顾

二、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简析

三、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创新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精神病理学

第一节 精神病理学总论

一、理解

二、心理学理解:静力学理解和发生学理解

三、理解如何可能以及理解的极限性

四、焦点关注下对患者的发生学理解实例

第二节 临床常见的症状

一、概述

二、感觉、知觉及其障碍

三、思维及其障碍

四、注意及其障碍

五、记忆及其障碍

六、智能及其障碍

七、情绪及其障碍

八、意志行为及其障碍

九、意识及其障碍

十、人格及其障碍

十一、自知力

第三节 精神疾病综合征

一、急性器质性综合征

二、慢性器质性综合征

三、遗忘综合征

四、Ganser综合征

五、幻觉症

六、妄想综合征

七、幻觉-妄想综合征

八、紧张综合征

九、精神自动综合征

十、阳性综合征

十一、阴性综合征

十二、躁狂综合征

十三、抑郁综合征

十四、柯他综合征

十五、焦虑紧张综合征

十六、强迫状态

十七、戒断综合征

十八、克莱思-莱文综合征

十九、持续植物状态

二十、运动不能性缄默症

二十一、Münchhausen综合征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精神障碍的评估及相关检查

第一节 精神科病史采集大纲

一、概述

二、采集病史须知

三、病史内容及记录要点

第二节 精神检查

一、精神检查的基本步骤

二、合作者的精神状况检查提纲

三、不合作者的精神检查提纲

四、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检查

五、精神检查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六、影响精神检查效果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躯体检查

一、高级智能检查

二、失语、失用、失认的检查

三、一般内科检查和其他神经系统检查

第四节 辅助检查

一、常用辅助检查

二、近红外光学脑成像介绍

第五节 心理测量

一、心理测量发展简史

二、心理测量的相关概念

三、心理测量的特点

四、心理测量的应用

五、心理测量分类

六、临床心理测量常用工具

七、心理测量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第一节 精神障碍分类的演变与争议

一、精神障碍的概念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简史

三、精神障碍分类的基本方法

四、精神障碍分类的构建原则

第二节 常用的诊断分类系统

一、国际疾病分类ICD系统

二、美国诊断分类DSM系统

三、中国诊断分类CCMD系统

第三节 精神障碍的诊断

一、精神科诊断原则与思路

二、标准化诊断性精神检查工具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神经发育障碍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

一、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

二、儿童精神障碍的特殊性

第二节 智力发育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康复训练和治疗

第三节 孤独症谱系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预后

六、治疗

第五节 儿童交流障碍

一、语言障碍

二、语音障碍

三、儿童期言语流畅障碍

四、社交(语用)交流障碍

第六节 特定学习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

三、特定学习障碍的临床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七节 抽动障碍

一、流行病学特点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与预后

第八节 运动障碍

一、发育性协调障碍

二、刻板运动障碍

第九节 其他神经发育障碍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排泄障碍

第一节 遗尿症

一、概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和预后

第二节 非器质性遗粪症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

六、康复

第二节 妄想性障碍

一、病因机制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治疗与预后

第三节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一、病因机制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治疗与预后

第四节 分裂情感性障碍

一、病因机制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治疗及预后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双相情感障碍及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及发展

二、流行病学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

二、遗传因素

三、神经递质

四、神经内分泌

五、生物节律

六、神经可塑性与神经营养

七、神经免疫

八、心理社会因素

九、神经影像

十、神经生理

十一、神经认知

第三节 临床表现

一、躁狂发作

二、轻躁狂

三、抑郁发作

四、双相情感障碍发作形式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ICD-10躁狂发作诊断标准

三、ICD-10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

四、DSM-5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

五、鉴别诊断

第五节 双相情感障碍药物治疗及转归

一、药物治疗基本原则

二、药物治疗分期

三、心境稳定药的概念

四、心境稳定药的种类

五、抗精神病药的使用问题

六、抗抑郁药的使用问题

七、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指南简介

第六节 双相情感障碍的物理治疗

一、电休克治疗

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三、迷走神经刺激

四、脑深部电刺激

五、光照治疗

第七节 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治疗与康复

一、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二、心理教育干预

三、认知行为治疗

四、家庭中心治疗

五、人际与社会和谐治疗

六、双相情感障碍转归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抑郁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沿革

二、病程及预后

三、流行病学

四、疾病负担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生物化学

二、神经内分泌

三、神经免疫学

四、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

五、脑影像学研究

六、遗传学研究

七、心理社会因素

第三节 临床表现

一、抑郁发作

二、持续性抑郁

三、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

四、老年抑郁

五、女性抑郁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第五节 治疗

一、治疗目标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策略

四、抗抑郁药物的种类及其不良反应

五、心理治疗

六、物理治疗

七、其他治疗方法

八、难治性抑郁

九、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治疗

第六节 抑郁障碍的康复和预防

一、康复的重要性和现状

二、影响疾病康复及复发的不利因素

三、康复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四、抑郁障碍的预防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焦虑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共同特征

三、流行病学

四、病因学

五、临床评估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七、治疗原则

第二节 惊恐发作

一、患病率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四、治疗

第三节 广泛性焦虑障碍

一、患病率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四、治疗

第四节 恐惧症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治疗

第五节 分离焦虑障碍

一、概述

二、患病率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七、康复和预后

第六节 临床实践中其他焦虑问题

一、儿童青少年期的焦虑问题

二、老年期的焦虑问题

三、焦虑与躯体疾病共病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强迫及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强迫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临床评估

六、治疗

七、难治性强迫障碍

八、特殊人群的治疗

九、康复和预后

第三节 囤积障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疗

五、病程和预后

第四节 抓痕障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疗

五、病程和预后

第五节 拔毛症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六、康复和预后

第六节 躯体变形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六、康复及预后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一、概述与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预防与治疗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常见的PTSD共病

六、治疗

七、PTSD的预防和健康教育

第四节 适应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

六、病程和预后

第五节 其他应激障碍

一、反应性依恋障碍

二、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

三、其他特定的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六节 创伤相关障碍的心理行为治疗

一、急性应激障碍的心理行为治疗

二、PTSD的心理行为治疗

三、反应性依恋障碍和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的心理行为治疗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分离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分类

三、诊断和评估

四、治疗

第二节 分离性身份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四、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三节 分离性遗忘症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四、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四节 人格解体障碍/现实解体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四、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五节 其他特定及未特定的分离障碍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躯体症状障碍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三、相关知识及学说

四、临床评估

五、临床处理

六、疾病预后

第三节 疾病焦虑障碍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标准

四、临床评估与处理

五、患病率及疾病预后

第四节 心理因素影响躯体疾病的情况

一、概述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临床举例

四、临床处理

第五节 转换障碍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临床评估与处理

五、患病率与预后

第六节 做作障碍

一、概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临床处理

第七节 其他特定的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进食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及分类

二、流行病学

三、病因

四、病程和预后

五、治疗

第二节 神经性厌食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治疗

四、病程和预后

第三节 神经性贪食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治疗

四、病程和预后

第四节 暴食障碍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治疗和预后

第五节 其他进食障碍

一、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

二、异食症

三、反刍障碍

四、夜食症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睡眠障碍

概述

第一节 睡眠生理

一、概述

二、睡眠生理调节

第二节 失眠症

一、概述

二、慢性失眠症

三、短暂性失眠症

四、失眠的治疗

第三节 睡眠相关呼吸障碍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第四节 过度嗜睡障碍

一、概述

二、发作性睡病

三、特发性过度嗜睡

四、克莱恩-莱文(Kleine-Levin)综合征

五、疾病相关的过度嗜睡

六、药物或物质滥用引起的过度嗜睡

七、睡眠不足综合征

八、孤立症状或正常变异:长睡眠者

第五节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

一、睡眠时相延迟型

二、睡眠时相提前型

三、不规则的睡眠-觉醒型

四、非24小时睡眠-觉醒型

五、倒班工作型

第六节 异态睡眠

一、非快速眼动睡眠觉醒障碍

二、快速眼动睡眠相关的异态睡眠

第七节 不安腿综合征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性与性生理心理障碍

第一节 性功能失调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病因

四、临床评估和诊断标准

五、临床表现

六、治疗

七、康复和预后

第二节 性别烦躁

一、定义、流行病学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四、治疗

五、康复和预后

第三节 性欲倒错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与病理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六、康复与预后

附:同性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物质使用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学基础

三、DSM-5分类与诊断

四、治疗原则

第二节 阿片类物质相关障碍

一、概述

二、阿片类物质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三、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的临床表现

四、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的临床评估与诊断

五、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

第三节 兴奋剂相关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五、治疗

第四节 大麻相关障碍

一、大麻的药理作用

二、大麻使用障碍的临床表现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大麻相关障碍的治疗

第五节 致幻剂相关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五、治疗

六、康复及预后

第六节 氯胺酮相关障碍

一、概述

二、药理作用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原则

第七节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物滥用

一、概述

二、滥用的危险因素

三、耐受及依赖的机制

四、临床表现及治疗

第八节 酒精

一、药理作用与代谢

二、导致饮酒相关问题相关因素

三、酒精相关问题的临床特征

四、酒精相关问题的病史询问与诊断

五、酒精相关障碍的治疗

第九节 烟草相关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烟草相关障碍的诊断

四、烟草相关障碍的治疗

五、康复和预后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非物质成瘾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赌博成瘾障碍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治疗

第三节 网络依赖障碍

一、概述

二、心理特征

三、诊断标准

四、干预与治疗

第四节 性成瘾障碍

一、概论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诊断

四、治疗

第五节 购物成瘾障碍

一、概念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四、共病

五、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 神经认知障碍

第一节 谵妄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疗和预防

六、预后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疗

第三节 额颞叶痴呆

一、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疗

五、预后

第四节 路易体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疗

五、康复和预后

第五节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一、危险因素

二、分类

三、临床表现

四、影像学标记

五、生物学标志物

六、诊断

七、防治

八、总结及展望

第六节 其他神经认知障碍

一、帕金森病认知障碍

二、朊蛋白病

三、亨廷顿病

四、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神经认知障碍

五、物质/药物使用所致神经认知障碍

六、HIV感染所致神经认知障碍

七、其他神经认知障碍

第七节 痴呆伴发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与管理

一、症状表现

二、发生机制

三、干预策略

第八节 神经认知障碍的预防

一、不同群体的预防

二、预防方法

第九节 痴呆专业照护

一、跨专业照护团队

二、专业照护理念与原则

三、专业照护工作方法

四、专业照护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三、特殊人格

四、人格障碍

第二节 A组人格障碍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

四、鉴别诊断

第三节 B组人格障碍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二、边缘型人格障碍

三、自恋型人格障碍

四、表演型人格障碍

第四节 C组人格障碍

一、回避型人格障碍

二、依赖型人格障碍

三、强迫型人格障碍

第五节 人格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

一、概述

二、共病率

三、共病成因的理论模型

四、共病的治疗

五、共病研究的意义

第六节 治疗

一、药物治疗

二、心理治疗

三、预后与预防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七章 心理治疗

第一节 概论

一、概述

二、对象

三、治疗师

四、治疗协议与设置

五、伦理要求

六、研究进展

第二节 精神分析与动力性心理治疗

一、概述

二、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三、精神分析的操作

第三节 支持性心理治疗

一、概述和定义

二、目标

三、常用技术

四、疗效与临床运用

第四节 认知行为治疗

一、概述

二、基本理论

三、治疗流程

四、常用的治疗技术

五、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五节 主客观分析疗法

一、概述

二、理论背景

三、常用的治疗技术

第六节 人际心理治疗

一、概述

二、基本理论

三、操作流程

四、常用的技术

第七节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

一、概述

二、叙事治疗

三、焦点解决治疗

第八节 家庭治疗

一、概述

二、一般原则

三、一般策略

四、特点、功能与适应证

五、操作流程

六、常用技术

第九节 森田治疗

一、概述

二、基本理论和评估工具

三、住院森田治疗的流程

四、门诊森田疗法

五、森田治疗的发展

第十节 团体心理治疗

一、定义及其发展

二、原理

三、组织与实施

第十一节 催眠治疗

一、历史

二、分类与定义

三、催眠现象

四、深度与测量

五、催眠的不同阶段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十二节 心理咨询

一、概述

二、咨询流程

三、常用技术

四、相关议题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八章 精神药物治疗

第一节 概述

一、精神药物的范畴与类别

二、精神药物治疗的历史沿革

三、使用精神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

四、药物相互作用

第二节 抗精神病药

一、种类

二、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第三节 抗抑郁药

一、概述

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三、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四、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五、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

六、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七、抗抑郁治疗的增效药物和联合用药

第四节 心境稳定药

一、概述

二、分类及作用机制

三、常用的心境稳定药

第五节 抗焦虑药

一、概述

二、抗焦虑药物

三、具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

第六节 镇静催眠药

一、概述

二、非苯二氮类催眠药

三、褪黑素类药

四、抗组胺药

五、抗抑郁药

六、天然药物

七、新型催眠药物

第七节 痴呆对症治疗药物

一、胆碱酯酶抑制剂

二、NMDA受体拮抗剂

三、其他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的痴呆治疗药物

第八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

一、妊娠期女性的药物治疗

二、儿童药物治疗的原则

三、老年人药物治疗的原则

四、精神药物的心脏血管病风险

五、肝脏功能损害患者的精神药物治疗

六、肾脏功能损害患者的精神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十九章 物理治疗

第一节 电休克治疗

一、发展史

二、作用机制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

五、治疗前评估

六、ECT期间用药

七、治疗程序

八、疗程

九、优势和不足

第二节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一、适应证

二、不良反应

三、临床使用的注意事项

四、展望

第三节 脑深部刺激术

一、概述

二、作用机制

三、不良反应

四、对精神疾病的治疗

第四节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一、发展历程

二、作用机制

三、不良反应

四、在精神科的临床应用

五、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十章 精神障碍护理

第一节 护理发展、工作特点及分级护理标准

一、精神科护理发展简史

二、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三、精神科患者的分级护理标准

第二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基础护理

一、个人卫生护理

二、饮食护理

三、排泄护理

四、睡眠护理

五、安全护理

第三节 住院患者的组织与管理

一、制定制度,做好宣教

二、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

三、成立患者委员会

四、患者院内康复活动

第四节 精神科基本护理技能

一、护理评估技术

二、护理记录书写技术

三、药物治疗技术

四、改良电休克治疗护理技术

五、保护性约束护理技术

第五节 常见精神症状的护理

一、兴奋状态的护理

二、抑郁状态的护理

三、幻觉状态的护理

四、妄想状态的护理

五、焦虑状态的护理

六、强迫状态的护理

七、谵妄状态的护理

八、木僵状态的护理

第六节 精神科药物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的护理

一、一般常见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护理

三、恶性综合征护理

四、锂盐毒性不良反应护理

五、白细胞下降的护理

第七节 精神科危机事件的防范与急救处理

一、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

二、常见危机事件的防范与急救处理

第八节 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一、评估患者临床护理特点

二、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三、康复训练护理

四、社区保健

第九节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一、评估患者临床护理特点

二、常见护理问题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健康教育

第十节 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一、评估患者临床护理特点

二、常见护理问题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健康教育

第十一节 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

一、评估患者临床护理特点

二、常见护理问题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健康教育

第十二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护理

一、家庭护理特点

二、家庭护理评估

三、家庭护理目标

四、家庭护理措施

五、社区资源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一章 精神障碍康复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及简史

二、学科定位及特点

三、原则与内容

四、实施精神康复的必要性和意义

五、服务对象及目标

六、实施及注意事项

七、相关研究

八、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节 精神障碍康复的组织、实施与评估

一、服药技能训练

二、社交技能训练

三、生活技能训练

四、工作能力训练

五、心理康复

六、心理健康教育

七、家属联谊活动

八、同伴支持

九、康复评估

第三节 精神障碍康复体系

一、精神障碍康复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二、院内康复

三、社区康复

参考文献

第三十二章 司法精神病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司法精神病学现状

一、1980—2005年的发展与困惑

二、2005年至今的变革与影响

三、对未来的展望

第三节 精神卫生法

一、概述

二、中国精神卫生立法关注的主要领域

三、精神障碍患者的其他合法权益及其保护措施

第四节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一、概述

二、基本原则和思维方法

三、刑事责任能力的鉴定

四、民事行为能力的评定

五、其他法律能力

六、刑事案件相关精神障碍的鉴定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三章 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身医学的历史与发展

二、心身医学与联络会诊精神病学

三、关于亚专业的设置

四、工作范畴与服务方式

五、我国的发展现状

六、心身相关障碍

第二节 医学各专科常见的精神科问题

一、神经科

二、传染科

三、心内科

四、呼吸科

五、消化科

六、肾病科

七、内分泌科

八、风湿免疫科

九、血液科

十、妇产科

十一、肿瘤科

十二、泌尿科、男科

十三、急诊科

第三节 躯体疾病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

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二、联合精神类药物治疗

三、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四、非药物治疗

第四节 相关服务

一、会诊服务

二、医务人员的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第三十四章 公共精神卫生

第一节 概论

一、公共卫生概念

二、公共精神卫生发展

三、中国公共精神卫生的发展

第二节 公共精神卫生服务的内容和需求

一、公共精神卫生服务内容

二、精神卫生服务需求

第三节 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精神卫生服务

二、部分国家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第四节 公共精神卫生研究

一、公共精神卫生研究的范畴和意义

二、公共精神卫生体系研究

三、公共精神卫生服务评估

参考文献

第三十五章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管理

第一节 概论

一、医院管理的任务

二、精神卫生服务

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与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

四、精神卫生政策和法制建设

五、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管理与评审评价

第二节 精神病患者权益保障与知情同意

一、自愿住院的流程与知情同意

二、非自愿住院的流程与知情同意

三、紧急住院观察的相关文件

四、精神障碍患者再次诊断

第三节 诊疗和服务质量管理

一、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原则

二、医疗质量管理构成要素

三、医院质量管理模式

四、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五、医疗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

六、医疗质量评价和评审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

一、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二、制订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和人力资源配置方案

三、落实岗前培训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

四、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资质认定和职务评聘体系

五、贯彻执行国家相关人事、劳动法律制度

第五节 后勤保障管理

一、医疗后勤管理的职能、任务与特点

二、医院后勤管理的内容

三、医院后勤服务质量管理

第六节 医院信息管理

一、医院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二、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信息管理的特点

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三十六章 中医精神病学

第一节 概论

一、概述

二、病因学说与病理病机

第二节 中医精神病学症状辨识

一、常见的中医精神病症状辨识

二、常见的中医精神病症状综合征

第三节 中医精神病学治疗理念

一、精神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二、中药单方、复方及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三、针刺、电针及耳针治疗

参考文献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是201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陆林。

得书感谢您对《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人格障碍的基础与临床:案例版 电子书
从基本概念和分类人手,梳理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机制(生物学及社会因素),介绍了临床测评技术和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并论述了一些相关法律问题。
精神康复——艺术治疗实操手册 电子书
根据精神科临床治疗特点和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特征所设计的系统性精神康复艺术治疗实操手册。
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文库·社会工作研究系列) 电子书
本书可以直接用来培训我国精神医疗社工工作人才,推进精神病康复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
催眠术治疗手记(第2版)(邰启扬催眠疗愈系列) 电子书
一本书向你介绍催眠治疗术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