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朝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

朱爱朝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52则自然笔记,带孩子感受四季轮转。

内容简介

在带领孩子做自然观察和自然笔记的长期课程实践基础上,朱爱朝老师以二十四节气为序,结合节气特点,带领孩子观察一花一叶、清风流云、鱼虫鸟兽,将对自然和生命的体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学会以多元的方式看待事物。

作者简介

作者朱爱朝,全国优秀教师、首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校长、长沙市首席名师、长沙市人民政府督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立春

立春三候

立春自然笔记

感受春的气息

鱼儿游啊游

雨水

雨水三候

雨水自然笔记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展翅飞翔

鸟儿快来新“食堂”

惊蛰

惊蛰三候

惊蛰自然笔记

与一朵花相处

寻找虫子的踪迹

春分

春分三候

春分自然笔记

晨起听鸟鸣

用植物的汁液来画画

清明

清明三候

清明自然笔记

仰望天空中的云

春种一粒豆

谷雨

谷雨三候

谷雨自然笔记

叶茎拉力赛

做落花项链或花环

立夏

立夏三候

立夏自然笔记

抱抱一棵树

看看一片叶

小满

小满三候

小满自然笔记

画苦菜

玩泥巴

玩沙

找找蝉的旧壳

芒种

芒种三候

芒种自然笔记

蝴蝶——飞行的花

蝴蝶的“花衣裳”

雨走过的地方

夏至

夏至三候

夏至自然笔记

听听蝉的高鸣

闻树叶

认一认树木的种类

小暑

小暑三候

小暑自然笔记

感受小暑的“温风”

一闪一闪亮晶晶

大暑

大暑三候

大暑自然笔记

找找草丛中的虫子

雨后听蛙鸣

萤火虫儿打灯笼

立秋

立秋三候

立秋自然笔记

落叶缤纷

大地上微小的生命

处暑

处暑三候

处暑自然笔记

爬上一座山

看太阳慢慢落下来

白露

白露三候

白露自然笔记

认识家乡的一条河

风车呼啦啦

秋分

秋分三候

秋分自然笔记

万物由盛转衰

落叶拼贴画

寒露

寒露三候

寒露自然笔记

感受深秋

听听世界的声音

霜降

霜降三候

霜降自然笔记

霜是怎样形成的

立冬

立冬三候

立冬自然笔记

描摹美丽的树皮

冬天的树

小雪

小雪三候

小雪自然笔记

感受干枯的植物

我的种子收集记录

大雪

大雪三候

大雪自然笔记

寻找冬天的主色调

在雪地里走啊走

冬至

冬至三候

冬至自然笔记

我的九九消寒记录

小寒

小寒三候

小寒自然笔记

石头记

造一张再生纸

大寒

大寒三候

大寒自然笔记

发现空气

养一盆水仙迎春来

朱爱朝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是2019年由新经典文化出版,作者朱爱朝。

得书感谢您对《朱爱朝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卧云楼笔记 电子书
《卧云楼笔记(精)》记载当世文人活动相当丰富,闽地重要文人如陈宝琛、高雨农、郑孝胥、林纡、李宣龚、梁鸿志以及地方诗人文友交往等,书中均有记录,有些得自传闻,有些则为作者亲历。如关於高梦旦,苏逸云写道:“闽侯高梦旦先生,近届诞辰,胡适之寿以联云:走路吃肉骂中医,人老心不老;喝酒写字说官话,知难行亦难。
爱倾扶贫路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记录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脱贫攻坚实践的报告文学集,是发生在脱贫攻坚路上的50个真实故事、典型案例。全书反映了当地扶贫干部驻村入户,不断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积极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扶贫政策,推广“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引入人才,用好能人,树立榜样,推动改革,发展产业,为贫困户创岗增收等一系列事迹。
许渊冲译汉魏六朝诗 电子书
翻译家许渊冲译文呈现,汉英对照,双语韵味。精选汉魏六朝代表诗作145首,与你共赏六朝气象。
大自然文学论纲 电子书
本书分为“大自然文学概论”“大自然文学的哲学基础”“大自然文学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大自然文学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大自然文学与生态文明”五个部分,从理论依据、文学史渊源、文本特性及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梳理、考证、分析与判断,揭示了大自然文学流派的历史文化价值、当代审美价值,特别是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学理、逻辑关系,与“美丽中国、美丽安徽”之间的互动关系,更是对生态文明与大自然文学的理论应答。
小小自然图书馆 电子书
儿歌是孩子的启蒙读物,是启发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万花筒,是激发孩子小梦想与大智慧的百宝箱。亲子共悦读本收录的儿歌入情入景,充满童真童趣,写的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内容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每首儿歌都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语言朴实明白,通俗易懂;声调音韵节奏明快,自然和谐,琅琅上口;插图朴实清新,色彩丰富。既可以让孩子了解自然社会风物,又可以使美感得到熏陶,情感得到滋养,心灵得到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