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楼岁月:双甲子记

灰楼岁月:双甲子记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广院新闻系59级的大事记。

内容简介

2013年,为了纪念我们毕业50周年,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同学曾集体返校。我们受到当时的校领导及校友会的热情接待,同时参观了中央三台。我们虽已耋老,但母校正年轻,并且以其在广播电视及新闻传播领域鲜明的科研与教学特色自立于大学之林。

看到学校的发展,大家当然为之高兴、为之自豪,但使同学们魂牵梦绕的,始终是复兴门外真武庙二条9号那座毫不起眼的灰楼。虽然它是广院初创时期集办公、教学、会议室、图书馆、实验室、医务室、食堂、宿舍于一身的一所建筑,绝对是大学中的“寒门”,但它毕竟是我们这届“寒门学子”难忘的4年大学生活的安身之所、筑梦之地和走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出发点。

作为我们青春的老宅、精神的故乡,它虽然早已荡然无迹,但在我们心中,却是永恒的存在。在那次返校交谈中,“灰楼”,成了同学们反复提及且令人心动的一个词。那次毕业50年返校活动带来了两个后续产品:

一是离校后同学们纷纷围绕着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事业情撰写了回忆录,并在校友会和母校出版社的支持下,集纳成书,书名为《永远的灰楼》,由张清廉同学担任主编,谢荫达同学任副主编,原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赵玉明,原新闻系主任曹璐为之撰写了序言;

二是为了保持联系和便于沟通,在孟昭琴同学的操持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建立了一个有近70名成员的微信群,群成员的平均年龄即便不是所有微信群中高的,起码也是之一。至于群名,则是由灰楼和我们入学的年份连缀而成的,叫作“灰楼-59”。“历史睡了,时间醒着”。

我们在广院新闻系创办初期的4年学习生活虽然已过去60年,但它并没有睡去,反而在同学们心中越发清晰地显影,似乎向我们发出某种呼唤,希望以某种形式从历史中跳转出来。于是就有了这份以微信群为信息汇集、甄选、推敲与沟通的平台,由白谦诚主笔,在其他同学的热情参与下完成的广院新闻系59级大事记。它

作者简介

编者白谦诚,蒙古族,中共党员,高级编辑。196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同年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1986年调广电部政策研究室任处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金话筒奖”“金笔奖”创始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代序:你好!我们的双甲子

大事记与名录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59级大事记

大事记背后的小故事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59级学生名录

入学

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日记加回忆

六十年前广院录取通知书引发的断想

欢迎你们——亲爱的同学们

周新武同志在北京广播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新同学代表张梅荣的讲话

灰楼情

亦师·亦父·亦友——记与温济泽老师相识的点点滴滴

忆刘浡同学

忆余构文同学

第一期电视摄影班开办的前前后后

拍作业巧遇李小玢

我们帮侯宝林、马季打比赛

告别

祝你们鹏程万里——致应届毕业生

毕业歌

告别母校的日子——日记加回忆

珍藏了60年的信件与赠言

怀念

老师教我一首歌

广院与我的音乐情缘

音乐广播人的愉悦

怀念“肉孜大哥”

人生关键词

无限的怀念 传承的责任——发自母校65周年校庆时的心声

绵绵悠长学友情

回家——记2013年的返校活动

昆仑山上的石头——“灰楼-59”群像

献给我们的灰楼母亲

嗨!广院的老宝贝们(后记)

灰楼岁月:双甲子记是2019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白谦诚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灰楼岁月:双甲子记》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岁月如歌 电子书
本书是于国良作品集,由散文和诗歌组成,分为不忘初心、乡土乡情、行走感怀、人心暖意和抒情诗词五辑。本书记录了作者人生历程中的艰辛和快乐,体现了浓郁的多土多情。作者文风朴实,字里行间充满真垫情感和满满的正能量。
岁月凝香 电子书
本书是作家、诗人、评论家、书画家江南的文集,收录了《往事可堪回首》、《快乐的童年》、《初见大姑》、《惹下大祸》、《再见大姑》、《情窦初开》、《雪上加霜》等文学作品。
岁月如歌 电子书
《岁月如歌》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对生活、工作等有感而发,然后作的一些诗歌。作者意欲通过这些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历史先贤的缅怀,以及对中华五千年来厚重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全书分为6篇,分别是壮丽河山篇、幸福家庭篇、爱岗敬业篇、情感寄思篇、伟人缅怀篇、图腾崇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