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纪念朱谦之先生,藉以深入研究哲学前沿论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以心性问题为主题,以现象学为研究视角,收集了19篇专题文章。其中,包括9位中国学者的11篇论文:陈立胜讨论儒家思想,特别是王阳明哲学的4篇论文。中国台湾学者李明辉1篇论文。
作者简介
编者倪梁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哲学硕士、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主要偏重于西方哲学研究,尤其是近现代哲学和其中的学传统,同时也关注中西思想史上的各个最主要的意识哲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代序 以跨文化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诠释 华夏文化中的心性思想与学说
一、从中西方文化会通的角度来看
二、从当代哲学的任务的角度来看
三、心性现象学意义上的精神人文主义
四、古代思想各宗的“心性”概念传统
五、“心性现象学”之谓
恻隐之心:“同感”、“同情”与“在世基调”
一、问题的提出
二、恻隐与同感、同情
三、恻隐之心的思想谱系
四、不仅仅是恻隐之心
五、恻隐之心:儒者的一种基本的在世基调
王阳明龙场悟道新诠
悟道的地点与方式:为石墎,端居澄默
悟道的时间:中夜,寤寐中
悟道的内容:格物致知之旨
悟道的性质:成圣之道的定向
悟道与修道:顿与渐
王阳明思想中的“独知”概念——兼论王阳明与朱子工夫论之异同
一、“独知”:从朱子到阳明
二、“独知处”即是“吾心之良知处”
三、“独知处”究竟如何用功?
四、由“独知”而知“独”
五、结语
“心外无物”:一个心学命题的扩展研究
引言:从“南镇观花”说起
一、问题症结:物与非物
二、在心、物对立的谱系中
三、以心为本,纳物入心
四、从心—身到伦理
五、心灵塑造文明
余言:哲学的在场感
人的平等
一、引论:关于作为根本性共同体的人性和人的平等的基本思考
二、人人平等与人人一体的理念诞生史
什么是伦理上的恶?
一、导言
二、摩尼教
三、托马斯·阿奎那与摩尼教的争论
四、托马斯与摩尼教的本体论之争评注
五、对托马斯与摩尼教道德问题上争论的一些思考
六、自己的一些考虑
再论牟宗三先生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
革新伦理学:胡塞尔和孔子
一、胡塞尔的革新伦理学
二、孔子的革新伦理学
三、对胡塞尔和孔子革新伦理学的评价
四、胡塞尔和孔子关于革新伦理学的对话
五、革新伦理学的未来任务
论由丁若镛与费希特的对话所展显的道德本能现象学
一、费希特的道德本能理论
二、丁若镛的道德本能理论
三、对丁若镛和费希特所发展的道德本能理论的评价
四、道德本能现象学的基本观念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良知与“信”良知——良知教的实修方法及其难点
题解
一、如何致良知
二、致良知的难点
三、王龙溪的路径——信良知
四、龙溪的悟与修
五、分与合
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转向——其方法在应用现象学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一
二
三
观·物——唯识学与现象学的视角
上篇:“观·物”的静态结构
下篇:“观·物”的缘起发生
良知与自证分——以王阳明良知学为中心的论述
一、自证分释良知的学术溯源
二、自证分与良知之体
三、自证分与良知之照
四、自证分与良知之境
五、结语
良知与孝悌——王阳明悟道中的亲情经验
一、与悟道相关的亲情经验
二、亲情经验即良知
三、结语
舍勒与宋明儒者论一体感——一项现象学的与比较宗教学的探究
一
二
三
四
五
结语
熊十力“心”学的两个向度——对熊十力思想的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解读
一
二
三
四
五
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自身意识思想研究
引言
一、胡塞尔:作为自识的自身意识
二、列维纳斯:作为不安意识的自身意识
三、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与哲学的首要问题
代跋 现象学在中国与中国现象学
导言
一、现象学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
二、现象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三、中国现象学展望
结语
现象学视域中的东西方心性思想研究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倪梁康 编。
得书感谢您对《现象学视域中的东西方心性思想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