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视域中的东西方心性思想研究

现象学视域中的东西方心性思想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纪念朱谦之先生,藉以深入研究哲学前沿论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以心性问题为主题,以现象学为研究视角,收集了19篇专题文章。其中,包括9位中国学者的11篇论文:陈立胜讨论儒家思想,特别是王阳明哲学的4篇论文。中国台湾学者李明辉1篇论文。

作者简介

编者倪梁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哲学硕士、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主要偏重于西方哲学研究,尤其是近现代哲学和其中的学传统,同时也关注中西思想史上的各个最主要的意识哲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代序 以跨文化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诠释 华夏文化中的心性思想与学说

一、从中西方文化会通的角度来看

二、从当代哲学的任务的角度来看

三、心性现象学意义上的精神人文主义

四、古代思想各宗的“心性”概念传统

五、“心性现象学”之谓

恻隐之心:“同感”、“同情”与“在世基调”

一、问题的提出

二、恻隐与同感、同情

三、恻隐之心的思想谱系

四、不仅仅是恻隐之心

五、恻隐之心:儒者的一种基本的在世基调

王阳明龙场悟道新诠

悟道的地点与方式:为石墎,端居澄默

悟道的时间:中夜,寤寐中

悟道的内容:格物致知之旨

悟道的性质:成圣之道的定向

悟道与修道:顿与渐

王阳明思想中的“独知”概念——兼论王阳明与朱子工夫论之异同

一、“独知”:从朱子到阳明

二、“独知处”即是“吾心之良知处”

三、“独知处”究竟如何用功?

四、由“独知”而知“独”

五、结语

“心外无物”:一个心学命题的扩展研究

引言:从“南镇观花”说起

一、问题症结:物与非物

二、在心、物对立的谱系中

三、以心为本,纳物入心

四、从心—身到伦理

五、心灵塑造文明

余言:哲学的在场感

人的平等

一、引论:关于作为根本性共同体的人性和人的平等的基本思考

二、人人平等与人人一体的理念诞生史

什么是伦理上的恶?

一、导言

二、摩尼教

三、托马斯·阿奎那与摩尼教的争论

四、托马斯与摩尼教的本体论之争评注

五、对托马斯与摩尼教道德问题上争论的一些思考

六、自己的一些考虑

再论牟宗三先生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

革新伦理学:胡塞尔和孔子

一、胡塞尔的革新伦理学

二、孔子的革新伦理学

三、对胡塞尔和孔子革新伦理学的评价

四、胡塞尔和孔子关于革新伦理学的对话

五、革新伦理学的未来任务

论由丁若镛与费希特的对话所展显的道德本能现象学

一、费希特的道德本能理论

二、丁若镛的道德本能理论

三、对丁若镛和费希特所发展的道德本能理论的评价

四、道德本能现象学的基本观念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良知与“信”良知——良知教的实修方法及其难点

题解

一、如何致良知

二、致良知的难点

三、王龙溪的路径——信良知

四、龙溪的悟与修

五、分与合

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转向——其方法在应用现象学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观·物——唯识学与现象学的视角

上篇:“观·物”的静态结构

下篇:“观·物”的缘起发生

良知与自证分——以王阳明良知学为中心的论述

一、自证分释良知的学术溯源

二、自证分与良知之体

三、自证分与良知之照

四、自证分与良知之境

五、结语

良知与孝悌——王阳明悟道中的亲情经验

一、与悟道相关的亲情经验

二、亲情经验即良知

三、结语

舍勒与宋明儒者论一体感——一项现象学的与比较宗教学的探究

结语

熊十力“心”学的两个向度——对熊十力思想的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解读

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自身意识思想研究

引言

一、胡塞尔:作为自识的自身意识

二、列维纳斯:作为不安意识的自身意识

三、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与哲学的首要问题

代跋 现象学在中国与中国现象学

导言

一、现象学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

二、现象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三、中国现象学展望

结语

现象学视域中的东西方心性思想研究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倪梁康 编。

得书感谢您对《现象学视域中的东西方心性思想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意识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关于现象学运动的若干研究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间所发表的研究现象学运动的主要论文,体现了作者对现象学运动的一种认识。现象学运动的创始人胡塞尔毕生追求严密科学的哲学,试图以内在建构的纯粹意识作为本体论的基础;而现象学运动的继承者更多坚持纯粹意识的超越性,力图以胡塞尔晚年关于意识与世界关系的思考,重建现象学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现象学运动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对话的基础。
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最高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西方哲学史上的宽容思想研究 电子书
宽容是行为主体对其不喜欢或不赞成的行为、信仰或生活方式有意向干涉却不干涉的一种有原则、有限度的克制。本书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追溯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宽容思想,按照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综述,不仅系统介绍了远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到伏尔泰、康德等哲学家的宽容理念,而且对每位哲学家宽容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学派演变均有述及。本书主旨虽关涉“宽容”又不止于就“宽容”而论。
胡塞尔发生现象学引论 电子书
胡塞尔的思想发展可分为前期的静态现象学和后期的发生现象学,本书是关于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的系统论述。
现象学美学史 电子书
本书是撰写现象学美学史的初次尝试,评述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家的美学思想。现象学美学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现象学美学”(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它关注美学本身的问题,且较为注重美学系统性建构。第二阶段“存在主义美学”(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它更关注具体的艺术问题,并有着深刻的美学思想。第三阶段“诠释学和接受美学”(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扩大了美学的领域,不仅把历史问题置入美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