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

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探讨先秦乐教文献生成规律,研究儒家思想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意识形态以及民族心理结构等宏观视角探讨先秦乐教文献的生成规律,同时从微观层面来研究儒家士人的社会行为、文化人格甚至是个人职事对儒家乐教文献生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文献生成史与乐教思想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并从文献生成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先秦时代儒家乐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深入考察儒家乐教的道德指向、审美关怀和伦理精神等,打破了传统文字文献的“静态”研究范式,呈现为一“动态”的研究过程,真正做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精神特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先秦乐教文献的历史存在

第一节 文献、乐教及乐教文献

第二节 先秦乐教文献的生成途径及存在形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巫史文化与古代乐教文献意识的萌芽

第一节 巫舞原始

第二节 巫史文化与巫史的文献功能

第三节 瞽师乐教及其对乐教文献生成的贡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周公“制礼作乐”对周代乐教及其文献生成的影响

第一节 周公的政治抱负与文化气质

第二节 周公“制礼作乐”与文化重建

第三节 周公“神道设教”的人文指向

第四节 周公制礼作乐与周初乐教文献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儒家“述作”传统以及乐教文献的生成

第一节 夫子“述而不作”

第二节 夫子施教与六经整理

第三节 继往开来——孔子“述作”的文献学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孔子圣化与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

第一节 孔子的自我圣化

第二节 七十子祭祀行为及后儒对孔子的圣化

第三节 圣化孔子与儒家文献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儒家乐教文献的经典化

第一节 自我反思型主体思维及其特征

第二节 “追孝”与文化寻根

第三节 立言传世与文献积累

第四节 “知止”的文化认同与儒家文献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诸子争锋与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 私学勃兴与“士”阶层的崛起

第二节 “士”的独立人格与学术自由

第三节 “攻乎异端”与诸子文献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论孔子的文化焦虑与乐教传承

第一节 删诗正乐,接续斯文

第二节 仁以奠基,内在转化

第三节 知行合一,文质中道

第四节 美善兼济,移风易俗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孟子乐教思想论纲

第一节 仁声与善教

第二节 “距杨墨”——对墨子“非乐”的回应

第三节 通权达变——对新乐的接受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情文俱尽”——荀子对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总结

第一节 性恶论——对先周人性论的历史清算

第二节 乐以“化性起伪”——对墨子“非乐”的历史清算

第三节 “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对传统雅郑之辨的历史清算

第四节 “审一以定和”——对传统音乐“和”论的清算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雷永强。

得书感谢您对《先秦儒家乐教文献的生成与思想演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由17篇专题论文改写而成,围绕敦煌吐鲁番文献而展开。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电子书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乐读《史记》(下册) 电子书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本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分为二十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年间共3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本书精心挑选了《史记》中本纪12篇,书8篇,世家30篇共计50篇,以当代人的视角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解读,通过讲故事的叙述手法讲道理,摆事实,在畅聊中学如何做管理、如何与人加强沟通、如何解决生活中以及工
文化视域下的社会变革:云南民族关系演进与文化生产 电子书
本书以云南为中心,充分利用既有研究成果,在梳理云南民族关系演进趋势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文化生产的主体、结构、产品内容、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对不同类型的文化生产与民族关系的形成、发展以及政经秩序的建构、转型之间的关联做个案研究。作者希冀由此获得关于文化生产与民族关系建构的典型资料,并为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在建构平等和谐民族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
元代文献探研 电子书
本书为基于文献整理的元代学术史与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