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羊城学术文库·岭南文化研究专题)

先秦散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羊城学术文库·岭南文化研究专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探究先秦散文与政治教育价值,解读古代名著,挖掘思想精髓,追溯影响,强调文化教育重要性。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将先秦散文的相关代表作品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之下进行剖析解读,挖掘出它们所蕴含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哲学思想、人格理论和教育观念等精髓。通过对先秦散文思想精髓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的实际影响来探析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通过研究其潜在价值的实现进一步推动先秦散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文章以文本的深入解读为起点,对《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代表作以及《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代表作一一进行解读和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从先秦散文的文化、文学双重身份论证其何以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经过探究,先秦散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古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产生了实际影响。先秦散文在指导治国为政方面提出了精当深远的政治主张,在引领为人之道方面发挥了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和精神塑造的作用。其次,在当今也具有潜在作用。先秦散文在个体方面蕴含对个体思想、情感、行为的正向引导,在国家方面包含对政治、经济、生态及文化的有益启示。文章尝试剖析先秦散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中的困境、契机并作出展望。先秦散文在现实运用中存在困境:传统文化身份转换的“两难境遇”、人文学科在高校的弱化、文言文晦涩难懂的时空距离等。实现先秦散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需要把握时代契机、环境契机、话语契机,以文化性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化本质,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先秦散文思想精髓的结合共进。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羊城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会

羊城学术文库总序

摘要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三 选题意义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六 研究的关键与创新点

第一章 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及其蕴含的思想精髓

第一节 先秦散文的代表作

第二节 先秦散文蕴含的思想精髓

第二章 先秦散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依据和具体表现

第一节 何以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第二节 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影响

第三节 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作用

第三章 先秦散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困境与契机

第一节 先秦散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困境

第二节 先秦散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现实契机

第三节 先秦散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论契机

第四章 先秦散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三重维度及路径

第一节 个体维度:对先秦散文文本的挖掘与吸收

第二节 社会维度:将先秦散文融入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

第三节 学科维度:对先秦散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探究运用

第四节 先秦散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先秦散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羊城学术文库·岭南文化研究专题)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春婵。

得书感谢您对《先秦散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羊城学术文库·岭南文化研究专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基于相对与绝对的关系视角,在全面挖掘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历史与价值、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价值与评价等的关系问题,并从共时态角度将新康德主义的思想与同期学者的理论做横向比较,打开新康德主义价值论的对话空间;从历时态的角度开启新康德主义价值论与现代价值论对话的广阔空间,整合当代价值论的思想资源,加深对相对与绝对价值关系的理论意义的理解。
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最高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6) 电子书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为中华日本哲学会的会刊。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7) 电子书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为中华日本哲学会的会刊。
陈法哲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采取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从儒学发展史的角度及易学哲学的高度,提炼出陈法哲学思想研究的若干重要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系统研究;同时注重研究的学理性,紧密贴近陈法思想的本原,既深入挖掘陈法哲学思想丰富的内涵,又充分展现其独特个性色彩。本书使陈法哲学思想的原貌得以完整呈现,为系统研究中国易学和儒学发展史,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贵州地方思想文化,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