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第二版)(随感录第一辑)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第二版)(随感录第一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王利明教授的首部随笔集,深刻探讨法治建设,展现学者思想脉动。

内容简介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是王利明教授的首部随笔集。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以惯常的认真态度,亲自挑选文章结集,并参与编辑工作之中,打磨、修改,最终使这本小书付梓、面世。法治随感体现了王利明教授对法治建设的一些初步的认识,也是其亲身参与立法、司法和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作者用其朴实、绵密的文字,围绕“何为法治”、“法如何治”、“民法:光荣与梦想”、“司法:定分止争”以及“学术与教育”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自己在法治一般理论、法治实践、立法制度、司法实践、法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和观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为推动立法、司法前进的积极努力,以人为本的鲜明立场态度——展开此书,你将感受到一个主张改革又不失稳健、思考理性但不乏人情味儿的法学学者鲜活的思想脉动。

作者简介

王利明,1960年2月生,湖北省仙桃市人。1981年获湖北财经学院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9年2月至1990年2月,1998年8月至1999年6月,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和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曾获“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第一届中韩青年学术奖、长江学者等奖励。

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违约责任论》(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司法改革研究》(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吴玉章科研基金三等奖)、《物权法论》、《物权法研究》(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合同法研究》(第一、二卷)、《民法总则研究》(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我国民法典重大疑难问题之研究》(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主编或合著《民法新论》(上、下册,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民法?侵权行为法》(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人格权法新论》(获第九届中国图书评论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合同法新论?总则》;主编或合著司法部本科统编教材《侵仅行为法》、《人格权法》、《民法教程》(获司法部部级优秀教材奖)、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教材《民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民法》(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合同法》以及多本本科、研究生教材和高级法官班教材;编著《合同法疑难案例研究》、《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四卷本)等案例教材;发表论文集《民商法研究》(1至5辑)和学术论文百余篇。

王利明教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起草小组重要成员,目前正在进行民法典专家建议稿的起草与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王利明,男,1960年2月出生,湖北省仙桃市人。1981年获湖北财经学院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89年2月至1990年2月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法学院进修;199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指定的全国唯一的民商法重点学科基地)。曾获“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吴玉章奖学金优秀教学奖和第一届中韩青年学术奖。已主编过数本有关民法的教材,并获得国家、北京市等各类图书优秀成果奖。王利明教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起草小组重要成员,目前正在进行物权法的起草与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其负责的六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已完成五项,成果受到广泛好评。$$$$$王利明,1960年2月生,湖北省仙桃市人。1981年获湖北财经学院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9年2月至1990年2月,1998年8月至1999年6月,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和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男,40岁,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仙桃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建设部顾问、新华社顾问。

1981年12月,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94年7月至1994年8月,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院讲学;1998年8月至1999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进修。$$$$$王利明,1960年2月生,湖北省仙桃市人。198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法学院进修,199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经济法的理论问题》(合著);《民法新论》(合著);《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国家所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二版序

原书序

第一编 法治的一般理论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

什么是法治

法律至上是法治的要义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从“法平如水”谈起

法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小议民主

通过法治推进民主

依法治国需要进行科学规划

法治与人治

法治是值得信仰的

法治:规范公权、保障私权

法律乃公平正义之术

法治与法制

法治与法律人

天理、国法、人情

法治与社会自治

法治与德治

性善性恶论与法律治理

法治与人情

小议法律与宗教

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从“醉驾入刑”谈起

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稳

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从《秋菊打官司》说起

何以要通过司法程序实现社会正义

法治与媒体

从苏格拉底之死谈程序正义

奉法者强则国强

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治

判例法与成文法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现代化

从根本上遏制和防止刑讯逼供

重申契约精神

亲历法治建设三十余载

第二编 立法制度

民法要体系化

向中国自己的民法典迈进

民法典要符合中国的民情

为民法典早日颁行鼓与呼

法律不理琐事吗?

民事立法的中国元素

光荣与梦想: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颁布20周年的发言

从“三尺巷”的故事谈起

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

立法应当去部门化

人格权法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

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怎样看待网络环境下人格权的保护

应当加大环境损害赔偿力度

没有隐私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从王石婚变传闻看人格权立法

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创新的巨大动力

我看个人信息资料的保护

电子信息安全关乎人格尊严

第三编 法治的实践

保护百姓财产是最大的民生

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

依法行政,保障物权

规范拆迁 保障私权

民法的人文关怀

我看公司的“社会责任”

家事关系的法律调整

谈谈预算立法与监督

为什么需要强制赔礼道歉

法治的社会需要司法公正

第四编 司法制度

从足球裁判看司法的独立公正

司法的权威性

司法裁判的可预期性

定分止争与定纷止争

明辨是非是正义的基本要求

要强化判决书说理

法官与医生

如何理解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裁判方法研究:依法公正裁判的源泉

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解释学

成文法传统中的创新

普法,最需要普及的是什么

第五编 法学教育

法学是一门科学

法学学科应当步入知识融合时代

“饭碗法学”应当休矣

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体系

比较法之我见

法学教育的使命

追寻现代大学的特征

什么是法学家的社会责任

第六编 人生感悟

登山·治学·做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回忆家乡奔流的东荆河

寒山寺的钟声

后记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第二版)(随感录第一辑)是201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利明。

得书感谢您对《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第二版)(随感录第一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法律文化研究(第九辑):香港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九辑,以香港法律文化为专题。
行动中的劳动法律 电子书
以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以《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为代表的劳动法律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分析影响劳动法律落实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法律文化研究(第八辑):澳门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八辑,以澳门法律文化为专题。
法律文化研究(第十辑):古代法律碑刻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十辑,以古代法律碑刻为专题。
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一辑):非洲法律文化专题 电子书
本书为《法律文化研究》第十一辑,以非洲法律文化为专题。